曾国藩语录子若不如我
1、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2、3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3、打胜了能得到更多和名额,可以扩充你的部队。
4、此后,外国军舰来到天津,七国公使向大清总理衙门抗议,要求严惩暴徒,
5、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6、1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7、2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曾国藩语录子若不如我)。
8、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9、洪秀全比曾国藩小三岁,年轻时也走科举之路。
10、(晚清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200元人民币),
11、 .............................................................
12、和那些当大官的不要在公堂法庭上去争辩(这个就很讽刺、很现实啊!);当官就好好当官,不要为了一己私念,就想着利用权力去捞钱发财(这个前段的《人民的名义》就表明的很清楚)。对待绅士贵族应该显得更绅士,多赞美他们;平时与人交往、出去应酬必须要讲究礼貌和礼节。
13、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悠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
14、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辟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吾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15、而20世纪40年代年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一书出版,曾国藩成为了“反动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了解到的曾国藩是“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
16、智慧愈苦而愈明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17、2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18、其实曾国藩对为人处世这一点说的很直接明白,简单的说就是和政治官员不要牵扯诉讼(你懂得),对待朋友商人要以礼相待,多赞美别人。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不值得我们交给孩子去学习吗?
19、1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0、以百战剩余之躯,誉满中华之名和一等伯爵之尊,以洞悉世事人情之眼,平实恬静之心,再来读书,既不为名,也不图利,想来后期的“九帅”更进一步领悟了人生真谛,享尽了精神大餐。
21、3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22、曾国藩虽然笨,长得也不好看,但好歹也是个举人,家里一看他年纪太大了,也该成家了,就四川张罗婚事。
23、这个年纪才中举人,天资可见很一般。并且之后,他去北京参加会试,多次落第吗,只得返回长沙老家,准备再次苦读,来年再考。
24、“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百余年前,曾国藩写下了这幅对联,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而如今,这幅对联已成为无数商界人士的“座右铭”
25、尤其是对孩子而言,读书的时候要让他们用“乾坤指”去读(伸直食指和中指,小拇指和无名指向前弯曲后由大拇指按住,掌心向上),这样读一遍相当于读两遍,可加深印象。
26、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27、如何立高远之志,当然先是要培养大格局。眼里不能只盯着分数,而是通过学习你要获得什么能力,培养什么品格,成为什么人,帮助什么人。如此,历史、地理、天文、名人传记之类的书籍自然不可少读。博览群书是其了解国内外时事是其二。所以很多人问,给孩子读什么书好。我每有不解:这实在是太浩瀚无边了,太多好书可读了。
28、所以立定此志,决不肯靠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给后人。
29、1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30、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