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知行合一的现代意义39句集锦

知行合一的现代意义39句集锦

知行合一的现代意义

1、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2、到了第二个月,我觉得跟不过瘾,决定每天赚一万。你能理解那个时代一万有多大吗?我每天背单词背得那个兴奋啊。

3、高层次的知行合一是指所知、所想、所行本是一体,同时发生,并无先后次序。当你这样想了,就代表你已经这样做了。至于有没有产生结果,会不会对外界或者他人产生影响,并不重要。

4、下面这段话出自《传习录》。大家一看,就清楚了。

5、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6、第王阳明“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但从儒家“修己以安百姓”和“内圣外王”的思维逻辑与思想传统而言,其道德修养必定要落实到政治实践和社会治理上,所以又是一种政治学说。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关系,从现代扩展的意义而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7、我还是比较推崇度阴山的解说,王阳明心学有四个层次: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世界太残酷,总感觉自己受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自主。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好恶之情”

8、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王阳明认为“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能够深入实相的“知”就是“行”,这样的“知”方不虚妄;能够明觉精察的“行”就是“知”,这样的“行”才不盲目。所以知行必须兼顾,不可偏废。

9、换而言之,对于阳明来说,重要的是要救正世道人心。用什么来救正?必须得用儒家的道德教化来改变,重新在社会的意义上树立起对于良知(道德)的信仰,由此来拯救世道人心。所以,在阳明讨论知行的时候,相对于朱子而言,已经有了两层转换。首先,在对于知的认定上,阳明不是在宽泛的意义上讨论知识的问题,而是集中关注道德知识,也就是良知的问题。其次,阳明讨论的重点不是集中在学理层面,更多是关注在知行问题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对于世道人心的影响。

10、按照王阳明的说法,真知就是行,真知必能行,知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相。

11、他在《答顾东桥书》里头,还说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名觉精察处即是知”。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就是如果你对一个事物的了解已经非常透彻,非常踏实的话,这个时候你的行动就会马上就开始了。“行之名察、名觉精察处即是知”,如果你在实践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地稳妥,每一个事情都安排得非常得体得当的话,实际上就意味着你的知识,对这个方面的知识的了解也是很到位的,在这里仍然是强调知和行这二者的紧密联系。王阳明他还提出,“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这是明朝的口语。他说“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而王阳明说的是,“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王阳明是非常强调你对一个事情了解了以后一定马上去践行,而且马上把它的落到实处。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一个基本思想,我们通过对一些王阳明的一些重要的论述,我们基本上就有一个了解了。

12、其次,既然知行本体是合一的,为什么古人会把知行分开来说呢?阳明说这是因为“补偏救弊”的需要。也就是说,古人强调知的时候,是针对那种“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的“冥行妄作”,所以,需要用知来规范其行;古人强调行,是针对那种“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的“揣摸影响”,所以必得用行来改变这种空想的方式。

13、应该来说,朱子的论述,事实上是比较圆融地解决了知行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会被阳明视为“邪说”呢?这里最为关键的一点,可能在于朱子讲知先行后。当然,如前文所说,朱子在讲知先行后的时候,事实上是在强调知行不能分离,以及知重行轻的背景上来说的。可是,在朱子这里,虽然有着严密的论证逻辑,毕竟在知行之间分了一个先后。再加上朱子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如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是以即物穷理的方式来实现的。这就存在着一个把知识隔离出来的危险,知在朱子这里,极有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知识的问题,这一点,阳明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了,

14、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这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从“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自问,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样对格物致知之旨的大悟,王阳明得出一个观点:心灵态度决定世界观,从而就决定了行为方式。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当我们梳理了这段历史后,我们才可能对“知行合一”做出更接近阳明先生本意的理解。

15、注:原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2期。感谢作者授权推送。便于阅读,已省脚注。若有转引,敬请注明。

16、显然,“一念发动处”便是“行”,所以,意念也就是“行”,而“不善的念”便是指人的私欲之念,人人都有良知,但由于人人生存在世,有这样那样的欲望,私欲之念是不可避免的,而它遮蔽了良知,所以,必须及时消除,特别是要在“发动处有不善”时,立刻消除,如此,才能使“良知”这一心之本体得以恢复。

17、关键词:现实批判 价值重建 知行合一 现代价值

18、先生悯宋儒之后学者,以知识为知,谓“人心之所有者不过明觉,而理为天地万物之所公共,故必穷尽天地万物之理,然后吾心之明觉与之浑合而无间”。说是无内外,其实全靠外来闻见以填补其灵明者也。先生以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理也,故於致知格物之训,不得不言“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夫以知识为知,则轻浮而不实,故必以力行为功夫。良知感应神速,无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

19、“而一旦你给外物贴上了是非善恶的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

20、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王阳明思想探索心性。修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21岁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主要实践的就是宋朝儒家学者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的格物之学。他在官署里头,看到有很多的竹子,每天就拿竹子来格之,这个“格”是什么意思?“格”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研究、思想,分辨。他天天在研究格,他说“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这是《年谱》里头对他的记载。他想了半天也没搞清楚这个道理,朱熹他们说要按照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儒家的这些士大夫应该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首先从格物开始,“格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就去实践,想了半天他也没有搞清楚这个《大学》里说的“格物”,宋朝的儒家学者说的“格物”是什么意思,所以生病了。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王阳明智慧很高,但是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年轻的时候就经常生病。“先生自委,圣贤有份”,他这个时候就想,人家不是圣人,我们是平常人,所以,人家能理解的东西我们普通老百姓是理解不了的。“乃随士就词章之学”,他发现这种很高深的哲学思想没有办法真正体会。所以就开始学习词章,词章就是诗词文章等等这些学问。这是他第一个阶段,按照儒家学者,先秦的儒家以及宋朝的儒家,朱熹这些儒家的格物,最后没把这个道理搞明白。

21、过去工业革命发挥了知识的作用,我们的教育侧重的是教;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现在百年百年之未有之大变的时代,也就是在二十一这个世纪,逐渐开始注重回育方面,是需要发挥智慧的作用。知识是教我们寻找到某些东西,而智慧是让我们懂得放弃某些东西,这样才能走得远。而这一切,王阳明心学就发挥了作用。比如“致良知”,找回内心的良知,不断修炼自己内心,学会判断是非,注重人的内心感受。

22、内在理路,本然如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也有自己的内在理路。在王阳明看来,如果理性是通过知识的探求、学问的追求而获得的,那么,人的精神就容易被吸引到外在的世界中去,从而使自我主体性丧失。所以,王阳明思想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其在理性的基础上确立起人的主体性,这也是阳明思想的核心。

23、在《传习录》中,阳明屡屡提及“立言宗旨”这个说法,如果说是立言宗旨,那么就意味着这个是整个阳明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那么这个立言宗旨在阳明那里又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24、  王阳明的“良知”是融合了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和心性论这几个方面为一体的一个概念。所以我们说王阳明的“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升级版。所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关系是这样的:“良知”就是知行合一里面的“知”,“致”就是知行合一里头的“行”。“致良知”事实上就是知行合但是“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升级版,因为“致良知”思想是在王阳明由纯粹的思想创新进入到了错综复杂的明朝中期政治军事博弈场中在经受了重大的身心考验之后形成的。我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时候所受到的考验仅仅就是刘瑾要派人来杀他而已,只是那么一件事情。但是当王阳明后来受朝廷的这个委派然后去镇压平定南方四省的暴动,以及宁王的判乱以后,事实上他已经卷入到了极其复杂的明朝的朝廷之中的军事政治的博弈场,这里非常地复杂。

25、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他龙场悟道的创新意义是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个,他通过强烈的独特的巅峰体验,巅峰体验说的是心理的巅峰,以道家和禅宗直觉顿悟的方式,完整准确地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重新表述了一遍,这是第一个创新的地方。

26、其次,知行工夫在现实的意义上怎么可能是合一的?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如果我们要从现实的效果来考察知行工夫是否为一的话,阳明说当我们的知达到“真切笃实”的时候这就是行,所谓真切笃实就是切实有效的意思。而从行的角度来看,当行达到“明觉精察”的时候就是知,所谓明觉精察就是细微精妙的意思。知为什么可以达到真切笃实的结果?真切笃实事实上是对于行为的描述,这表明,知是作为行为的观念指导而存在的,即“知是行之始”。行怎么可以达到明觉精察的结果?明觉精察是对于知的描述,这表明行是把道德观念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出来,所谓“行是知之成”。

27、子思著《中庸》引孔子论“知行”之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是明确将知行问题作为修身治国的根本。

28、在这段回答友人的提问中,阳明非常明白地阐明了他对于知行关系问题的理解。在友人的理解中,“先儒皆以学问思辩属知,而以笃行属行”,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念,学问思辨那是属于知的问题,而扎实的行为则是行的问题,这里面的差别似乎是十分显而易见的,而现在要说知行是合一的,如何理解?在这里,阳明对行做了一个重新的界定,认为所谓的行就是踏踏实实去做事情,那么,如此一来,当我们说学问思辨的时候,我们都是扎扎实实去做学问思辨这件事情了,而不是先悬空地去学问思辨,然后再去做。在这里,阳明再一次强调了其对于知行关系问题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说法,“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由此非常清楚的是强调知必须得有非常扎实可靠得行为作为保证,而行则必须是建立在道德本性基础上的道德行为。所谓“吾契但着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以“着实”、“体履”来说知,毫无疑问,这个知就是良知,不是知识意义上的知了,

29、知行合这一句话是来自王阳明,而这一句话的理论基础却是孟子的性善论,在王阳明认为,他觉得诚实是人天生就有的属性,当我们因为诚实而选择真诚的对待他人的时候,这个行为就属于行。所以王耀明的意思很简单,头脑当中认为自己应该做个诚实的人,行为上做到了诚实这件事情,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30、《传习录》中的这段话比较长,但是非常详细地阐述了阳明对于知行本体合一的看法,从徐爱的提问,“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阳明自己也很清楚地说了,“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因此,很清楚,阳明讲知行本来合就是非常明确地针对于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而不能行的基本事实出发的,所以,阳明才会说,“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针对当时社会的弊病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来救治。阳明上面对于知行本体的讨论,大体上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31、而现在的人,会把知和行分开,心里有了认知之后,并没有遵循这个认知,而是又另外起来一个念头,就是“行”,

32、我们很多人觉得看书、在教室上课是学习,王阳明强调“事上练”,一定要在实践中修炼自己。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理论,一行动起来就乱了套。平时静坐,一个人时道德很好,体会到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到社会就不知所策。要放到具体事情上学,做事也是知,求知也是行,需要知行合一!

33、南宋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陆九渊也有“致知在先,力行在后”的观点。

34、《中庸》对知行相关问题也有相关的描述。在孔子之后,儒家关于知行问题仍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5、适合办公室挂的字相关推荐:《厚德载物》《海纳百川》《宁静致远》《知行合一》《鹏程万里》《大展宏图》《业精于勤》《融通四海》《高瞻远瞩》《春华秋实》《慎终如始》等等。

36、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从以下三点去理解:

37、这就是王阳明这一生的基本经历,他去世的时候没到60岁,按照传统的算法是58岁。王阳明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打法非常地诡异,从来不跟敌人做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然后遽而歼之。刚才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他当时平定了朝廷多年都没有办法解决的这个南方的这些暴动,在两年之内他就平定了,22天就平定了预谋8年之久的宁王这个判断,创造了军事奇迹。所以明朝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就是一个读书人最后做了军事将领,然后能够取得胜利,没有比王守仁、比王阳明更厉害的了。这是明史对他的评价。王阳明的基本的生平我们就介绍到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王阳明的悟道历程。

38、知行本体阳明通过功夫把知行上升为生命的本体。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个行为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通过知行合一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这个存在的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往往感动人的不是行动,而是心。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心到不到是关键。俗语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要上升到那个本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这个精神是来统辖人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言的。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有心,有知行本体,而动物则没有。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