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1、可以说在众多黑格尔的研究中阿多诺提出了新的角度,同时,在他的解读中,还塑造了一个特别的黑格尔哲学形象,作者认为那才是黑格尔最有价值的一面。毫无疑问,黑格尔仍然是近现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而通过论述黑格尔的哲学,新的思想亦在不断更替和刷新。
2、人与自然不同,自然是自在的,是直接的存在,而人不仅像草木等自然物存在,而且要“为自己存在而存在”,即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人意识到自己存在,需通过两种方式:意识以认识的方式,二是以实践的方式。
3、黑格尔把一般与特殊统一起来,是理念的普遍力量转化或显现为特殊的个别人物。
4、马克思的《批判》手稿是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它相当集中地批判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马克思认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这个论断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诞生地”,二是“秘密”所在。(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5、本书分上下两编,两编都是作者读黑格尔时写下的文字。下编是原始笔记。时间跨度从20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完整而原始的反映了王元化先生对黑格尔美学批判吸收的过程。
6、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7、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绝对精神之下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包括整个地球的历史也是如此。
8、苏联作家阿尔森·古留加在《黑格尔传》中提到:一个叫鲍里斯·乌克斯库尔的俄国骑兵上尉打败拿破仑之后,追女人也追腻了,于是跑到海德堡,要追随黑格尔学哲学。受到黑格尔的亲切招待之后,他立刻跑到书店,把哲学家所有的书都买下来,却发现一句也读不懂。
9、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10、这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将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思想、观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等),变成独立的客观存在,并将其视为世界的原始和万物的创造者。所以,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11、2⃣️通过黑格尔与柏拉图的对比,我们理解了绝对精神的确切含义。
12、黑格尔生于符腾堡斯图加特城的官僚世家,父亲是税务局的书记官,母亲是一个有多方面教养的人。黑格尔5岁时,就进入拉丁文学校学习,7岁进入本城中学。他是一个模范学生,每次都因学习成绩优异得到奖学金。父母还请老师替他补习几何学、希腊文、拉丁文。黑格尔从小就表现出聪敏的学习才能,受到他的老师勒夫勒的重视,还在他8岁时,就曾因品学兼优被赠与莎士比亚剧作集。但从表面上看,黑格尔为人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少年老成,看不出有什么出众之处。少年时代,黑格尔喜欢记日记,记载日常所见的事物;中学时代,表现出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曾付出很大精力去研究文学、历史、数学、哲学、诗学等。他还花了很长时间去钻研古代文化,特别是古希腊文学。
13、作者本人也相当有趣很好玩,讲着讲着会突然来句大实话“如果这看起来很晦涩,请不要担心,黑格尔的文本要更加难懂”,该书能让你感受到难得在哲学书里可以获得的乐趣。
14、由于黑格尔的哲学,使他的美学观点也有头足倒置的问题,但其将辩证发展的观点与其坚信理性的作用等等使美学向前不断进步,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一笔。
15、(1)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学的创始人鲍姆嘉敦自开始即认为美学是关于感性认为的科学,康德虽然重视理性,但声称美与概念无关,有了概念便没有了审美活动,以至于很多哲学家例如尼采、叔本华都无不用直觉来反对理性,但黑格尔却毫不动摇,而且将理性提到艺术想象的活动。在《美学》中他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理性的因素。”不仅如此,黑格尔还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如果不与感性统则会成为为纯抽象的思维,而不是艺术了。
16、(解析)其实这道题如果学生对相对应的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熟悉的话,可以直接选择。黑格尔是典型的客观唯心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世界是抽离物质的宇宙法则或意念的创造物。因此,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17、当上副教授时,黑格尔已经35岁,他开始创作《精神现象学》一书。不过当时正处于耶拿大战时期,书还没写完,法军就攻占了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躲去了朋友家里,借着法军的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书稿。当时黑格尔生活困难,全靠歌德接济。《精神现象学》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完成的。
18、(3)一般与特殊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美应当是一般和特殊的统是普遍的理念显现在个别的感性形象之中,他说:
19、客观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決定意识,认为自然规律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客观准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自发地接受“客观规律”的作用发展変化。人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完全可知的客观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的,人们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不能利用客观规律。
20、他的学说被指定为国家的官方学说,思想也成为了许多欧洲地区的主流。然而最终,他因感染了霍乱,医治无效而去。
21、通过这段话,可知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完全是由于理念内在的需求的必然性,也有哲学家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看作为上帝为了彰显自我本身的美,是从神学的角度解读,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黑格尔眼里,理念即是那全知全能的上帝。
22、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3、同时,这个“绝对精神”也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着。
24、(1)理念。通过黑格尔的哲学可以看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所“自生发”出来的。因此,美与艺术也必然是理念自我认识与实现的一个方面,是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所以,美的本质即是理念。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开篇即这样写到: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绝对精神的特点,我们可以将黑格尔与柏拉图进行对比。
26、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27、《哲学史讲演录》被称为“哲学史”的开山之作,读哲学先读史,只有对哲学史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充分把握哲学本身。
28、黑格尔的《美学》,是第一本系统性地论述美和艺术的经典著作。在国内由朱光潜先生翻译,可以说是美学必读书目了。《美学》实际上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授课的讲义,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根据笔记编辑成书和出版。在他所有的作品中,《美学讲演录》是最流行的,因为无论是主题还是表述,都比其他著作友好得多。黑格尔由衷地热爱音乐、诗歌和绘画,他的体系也有一个形成过程。
29、(3)一般与特殊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美应当是一般和特殊的统是普遍的理念显现在个别的感性形象之中,他说:
30、首先,黑格尔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一座高峰。他和很多西方思想家、文艺家有承接或扬弃的关系,这通常也会成为考点。其次,黑格尔的美学内容十分丰富,话题范围几乎涵盖了艺术概论的各个章节,便于考查大家的基础理论知识。最后,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体系,黑格尔美学的借鉴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所以考查多一点也就不过分啦。
31、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因为正如普遍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在,个别的特殊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
32、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实体,是与任何事物完全分离开的。它脱离于我们的感觉而独立存在。柏拉图认为理念这个真正的知识是来源于灵魂的。我们都熟悉柏拉图三张床的理论。其中,第一张床就是“理念之床”,是关于床的最高真理。而现实中的床,即木匠做出的床,是对理念的模仿。现实中的床是有流变的,甚至会消失的,但是理念的床是永恒的、绝对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突破性,即发现了感官世界的规定性。比如,感官不能把握善的理念,唯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但同时,这也造成了柏拉图的理念仅仅是在具象概念或抽象概念下的理念,是与感性经验无关的。
33、作者阿多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本书是阿多诺唯一专门探讨黑格尔的著作,包含了三篇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的论文。
34、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以康德、黑格尔等为代表,在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革命兴起所显露的辩证性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唯心主义形式将辩证法的研究推向“自觉”的新阶段。
35、同时,因为否定,才会有新方向,对立会带来变化,通过矛盾的解决向前发展。
36、后来,黑格尔又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继续担任家庭教师,一干又是三年。期间黑格尔的父亲过世,给他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免去了他的经济顾虑,得以重拾学术之路。
37、本期关于黑格尔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内容不少,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一共探讨了四点:
38、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知只是式世界的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柏拉图对艺术的认识依据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
39、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40、黑格尔在文科中学所受的教育是熟读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经典,这也形成了他的基本信念:古希腊和罗马是文明的最高典范。毕业后,他进入了神学院。就像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角于连一样,黑格尔对正统神学怀有很深的厌恶,他也从来没有打算成为一名牧师。
41、大家好,我是雨木学长。很高兴又能跟大家分享书籍了!本期名著解读栏目要聊的是大哲学家黑格尔特别受欢迎的作品《美学》(Aesthetics)。仔细看看,天呐,这部书足足有4大册。语言并不浅白,甚至可以说有些晦涩难懂。
42、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者。他第一次指出人的理性思维发生矛盾的必然性,提出关于理性思维的“二律背反”,探讨和揭示了思维的辩证结构及其矛盾运动。费希特进一步制定他的哲学的基本公式:“自我”建立自身,又建立“非自我”,最后达到“自我”和“非我”的统一;认为“自我”和“非我”互相排斥,又“彼此互相限制”而得到统一。这对矛盾是“自我”本身和整个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际上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的辩证法思想。谢林认为最高本原是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即“绝对”,“绝对”中没有矛盾,但有欲望和行动的无意识活动,产生了精神和自然界、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差别和矛盾,由此引起发展;自然界是“绝对”即宇宙精神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谢林的哲学思想包含有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43、这本《黑格尔》是当代著名哲学家、社群主义代表人物查尔斯·泰勒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研究。作者直言是阐释黑格尔的又一次尝试,且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更是表示身为阐释者虽然在解读时忠实于黑格尔,但并没有吃透黑格尔。
44、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一书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45、(1)理念。通过黑格尔的哲学可以看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所“自生发”出来的。因此,美与艺术也必然是理念自我认识与实现的一个方面,是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所以,美的本质即是理念。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开篇即这样写到:
46、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一书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47、黑格尔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
48、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理性内核,抛弃了其唯心主义体系,建立了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49、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理念,即黑格尔所说的,概念借实在的“中介作用”。在自否定之中就是在”自确定”。由于理念的“自否定”,“自发生”的过程,所以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无限的”,“绝对的”,“自由的”,因为理念不受外在物的约束,而可以自在自为的生展。
50、在试图理解黑格尔之前,我们必须要搞懂一些基本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在思维与存在中,何者才是第一性的呢?大家都已经复习过政治啦,都知道这是划分哲学派别的关键。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1、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52、谢林开始是费希特哲学的信奉者,但随后转而对费希特采取批判态度。谢林反对康德在思维和存在之间划下不可超越的界线,但他认为像费希特那样把“自我”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至高无上的原则,主张一切从“自我”出发,把“非我”看作“自我”的产物,是一个错误。因为“自我”不能离开“非我”而存在,不能说“自我”产生“非我”;同样地,“非我”也不能离开“自我”而无条件地存在,也不能说是“非我”产生“自我”。他说,要真正解决“自我”与“非我”的关系,就必须寻找一个超出于二者之上的最高的原则,它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在这种同一性里,“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都融合为没有任何差别;只有这种原始的无差别的同一才是真正的绝对。这就是谢林所提出的“同一哲学”。他企图用“同一哲学”去超越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实际上他所说的“绝对的同一性”仍是一个精神实体。他明确地指出,这个“绝对的同一性”仍不外乎是“自我意识”。他只是用一个更高的精神实体代替了费希特的“自我”,以其作为世界的本原。尤其是,他把“绝对的同一性”说成是某种宇宙精神的特殊的无意识状态,认为它不是知识的对象,是“完全不能称谓的”、“绝不能用概念来理解或言传的”,而只能加以直观。因此,谢林的“同一哲学”还带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53、18岁时,他进入蒂宾根大学学习,时值法国大革命,黑格尔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卢梭等人的思想更是对他产生极大影响。
54、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和黑格尔学派的创始人。
55、1⃣️黑格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整个世界就是“绝对精神”的显现。
56、一开篇就对黑格尔生长环境做了简略介绍,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黑格尔就生活在德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他比歌德小20岁,比席勒小10岁,他是诗人荷尔德林的密友,与诺瓦利斯、赫尔德、施莱尔马赫、施莱格尔兄弟等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也是同时代人....带着读者从诸多侧面去进一步了解黑格尔本人及其著作和思想。
57、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58、可以说,这部书最大的价值就是形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而这些又得益于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包括逻辑、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恩格斯在给施密特的回信中就曾说到:“建议您读一读《美学》,作为消遣。只要您稍微读进去,就会赞叹不已。”这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59、相比于哲学,艺术似乎变成了一种暂时性、辅助性的东西。尽管“艺术”这一阶段是必要的,但它又终究会终结。就像他认为艺术在古希腊时期达到了顶峰,进入中世纪,艺术便衰落了。因此,黑格尔的论断中隐含着两个重要观点:艺术衰落论和哲学至上论。关于艺术的衰落,我们在之后的第八点还会进一步讨论。
60、大学毕业后的黑格尔,先是在瑞士伯恩的一个将军之家当了三年家教。恰巧雇主藏书丰富,黑格尔得益于此阅览了大量名家著作,打下了他在哲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等领域广博的知识基础。
61、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最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极大地丰富了辩证法。
62、黑格尔哲学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而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就是绝对精神。我们要理解黑格尔美学,就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绝对精神?
63、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因染上霍乱在柏林去世,享年61岁。黑格尔病逝后,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他的《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等著作。
64、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大作家也对黑格尔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歌德、莎士比亚等。所以,黑格尔美学一方面是他自身庞大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也是建立在整个古典哲学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美学成果之上的。因此,黑格尔是当时哲学和美学方面的集大成者,后来他的思想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65、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而理念在黑格尔哲学中是至上的主导地位的,并与形式是统一的,由于内容的主导地位,他也就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内容不真实,而求技艺与形式的完美,是不实际的。他由此批判东方艺术的丑陋与不真实,显然这是他自我的偏见。这是由于他指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而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理念内容。这是由于其唯心主义的结果。
66、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辩证法,正题与反题升华为合题,实现“绝对精神”
67、(10)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68、(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69、黑格尔自己就曾说过,“尽管柏拉图是理念研究的奠基人和引路人”,但是它“已经不复满足我们现代心灵的更丰富的哲学要求”(《美学》第一卷P27)。
70、做这部分题目的第二种方法是关键词法,主观唯心主义常见的关键词有:感觉、感知、理性、意志、观念;客观唯心主义常见的关键词有:道、理、天、理念、上帝、绝对精神、绝对观念。那么最最常用的关键词,主观唯心是“人、我、心”,客观唯心是“神、道、理”。
71、在这里,只是简要的勾画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轮廓。显然,黑格尔的哲学是头足颠倒的,但并非说要彻底推翻其全部的哲学理论,其中支撑着黑格尔哲学的辩证发展过程,即是合理的内核,很多思想也具有其合理性,正如伟大的马克思早期也是学习与信仰黑格尔的哲学,从中披沙炼金,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也不应该认为其是唯心主义而感到惶恐,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存在非存在,非存在存在”,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将世界颠倒以来,其后西方哲学世界众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伟大如柏拉图,唯心与唯物没有绝对的谁是谁非。
72、1770年,黑格尔出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税务官家庭,妥妥的中产家庭。因为母亲格外重视教育,黑格尔开蒙较早,打小成绩名列前茅。
73、黑格尔对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把辩证法发展的道理应用到美学里,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他把艺术的发展联系到“一般世界情况”来研究,即联系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系到经济、政治、伦理、宗教以及一般文化来研究。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
74、从黑格尔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是从唯心出发,以理念为世界的第一性,经过理念“自生发”的过程,“生发”了自然,以及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等等。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仅是“绝对精神”的显现,哲学的发展即是真实世界的发展,理念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产生了真实的世界,可黑格尔哲学大的问题即在于,逻辑上的理念如何才能产生现实的物质,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批判黑格尔所说:
75、黑格尔所谓自我意识的外化,就是自己设定自己的外在存在,或者说,外在的对象是自我意识的外化。对象既然是由自我意识的外化而建立起来的,自我意识便有力量扬弃它,使外化的对象又回到自身。这便是由自我意识的自为存在(自觉活动)决定了的“自我意识”与“对象”,或者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在黑格尔那里,自我意识与对象本来就是一回事。
76、本书勾勒了黑格尔哲学的轮廓,对他的观念和主要作品进行了广泛探讨,涉及黑格尔的时代和生平,以及历史的目的、自由和社群、逻辑和辩证法等主题。
77、提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就想到“逻各斯”,就想到他的逻辑理性,认为这样的东西就是压制人的自由的。其实上黑格尔的理性不仅仅是逻辑理性。这是对他的误解。黑格尔的理性其实包含了自由的精神,强调逻辑是为了给人一种工具,用来实现自己的自由。
78、但黑格尔却认为真理是流动的,就像一条河,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79、这本书内容贴近读者视角,展现了作者读黑格尔的心路历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到黑格尔哲学,也算是给到了一份阅览黑格尔著作的详实参考。
80、查尔斯·泰勒在该书中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全面、细致而富于创见的探讨,对黑格尔哲学基本合理性作了有力辩护。在作者看来,虽然黑格尔哲学一再遭到拒斥,但是其普遍性话语在当代世界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81、黑格尔的名言是:存在即合理。很多人都误读了这句话的意思,认为“存在的”就自然“有它存在道理”。
82、黑格尔的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3、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以康德、黑格尔等为代表,在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革命兴起所显露的辩证性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唯心主义形式将辩证法的研究推向“自觉”的新阶段。
84、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亲自面授;系统、全面的学习CMF设计流程体系;更加专业、便捷、有规律可循的色彩搭配实操与色彩管理知识;消费电子、家电、汽车内外饰等行业的CMF设计方法和案列分享;更可深入工厂内部参观交流,学习产品如何在设计之后进行转化并生产。
85、61年的人生里,黑格尔办过杂志,当过大学讲师,任过中学校长,还成为了哲学教授,甚至最后当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
86、又万事万物都由理念派生而出,而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所以美的理念也必是真实的,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美与真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黑格尔在给美下定义时讨论“真”说:“美与真是一回事。”
87、在纽伦堡期间,黑格尔完成了《逻辑学》(即《大逻辑》)一书。1816年,黑格尔受聘于海德尔堡大学,任哲学教授。1818年,他应普鲁士政府的邀请,到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黑格尔一生的最后13年是在柏林大学度过的。在柏林大学讲授期间,他发表了《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等著作。1830年,他任柏林大学校长。
88、从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看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丰富性,但其哲学思想的唯心主义的头足倒置,致使他的美学观点从一般出发,从抽象的理念出发,而不是现实的生活,这是哲学基础上他无法克服的缺点。
89、从家庭教师到哲学大拿,黑格尔的一生都在跟知识打交道,同哲学掰手腕。
90、黑格尔除了短暂担任过报社的编辑外,基本都是在从事教学工作。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份贵族家庭教师的工作,同时也融入社会生活,参加舞会、听歌剧。这期间和荷尔德林走得很近,因此在思想上也吸收了早期浪漫主义的许多内容。后来他还担任过中学校长,期间完成了他的唯心辩证法巨著《逻辑学》。
91、从绝对精神来探讨人类的精神领域,包括三个方面:艺术、宗教、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要先从艺术开始才能接近上帝,其后信仰宗教,最后阶段才是从事哲学。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是最高的。
92、(8)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93、我们已经把美称为美的理念,意思是说,美本身应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
94、当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指导下,我们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来学习。不过,恩格斯也强调,阅读黑格尔的著作更为重要的是:“从不正确的形式和人为的联系中找出正确和天才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其理论大厦的内部,发掘其中的思想珍宝。
95、由于笃信宗教的父亲的执意主张,1788年黑格尔进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作为神学院的学生,他却更喜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在神学院的生活中,黑格尔仍和中学时一样,对其他方面的活动不感兴趣,只是致力于书本学习。他忽视马术和击剑术的训练。在和少女相处时,也呆若木鸡。他穿着粗俗、陈旧,行动呆滞、迟缓。同学们送给他一个绰号:“老头儿”,有的同学给他题词写道:“愿上帝保佑这位老头儿。”黑格尔在神学院学习了两年哲学、三年神学,并获得哲学学士的称号。他还接触了刚刚问世的康德著作,虽然还并不十分理解批判哲学的精神。在这里,黑格尔有两个过从甚密的朋友,一个是后来成为杰出诗人的荷尔德林,另一个便是谢林。1793年,黑格尔通过考试,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
96、黑格尔把一般与特殊统一起来,是理念的普遍力量转化或显现为特殊的个别人物。
97、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的胜利,黑格尔、荷尔德林和谢林一起在公园种下了一棵“自由之树”。
98、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逻辑性质(概念性质、命题性质)的,黑格尔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即思辨逻辑、辩证逻辑)。黑格尔的“主题”是指演绎学派和归纳学派所说的“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
99、比如对“美”和“丑”的认知,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定标准,是在不断演化与改变的。
100、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本超级晦涩并且大部头的书来做分享呢?
101、黑格尔认为,整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绝对理念,即所谓的绝对精神,它是由抽象的理念与整个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绝对精神是最高的真实,在黑格尔眼里,即是“神”、“上帝”,“绝对精神”即是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的统绝对精神在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也即“客观与主观的统绝对精神显现与艺术、宗教与哲学三个阶段”,将当其发展到哲学时,精神也就发展到了顶峰,真实世界也就到达了其终点。
102、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出发,还能得出两个重要观点。首先,成功的艺术品是思想与形式的统一。因为在黑格尔看来,美的东西必然是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没有思想的作品,失去了灵魂,是空洞的;深刻的思想找不到恰当的展现形式,同样不能引发共鸣。其次,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艺术家通过心灵和创造,呈现出的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意义。
103、这种普遍性和个性的统表现在外在环境中,是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引起冲突和行动的“情况”;表现到人物性格上,则是理念的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作为人物内心思想情感的“情致”。所以,理想的人物性格既具有普遍的理想,也具有特殊的个性。
104、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声称他所讲的“思维”不是实际的人的思维,而是一个“纯思维”。黑格尔认为,这种“纯思维”是最真实的,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创造主。但是,这样的主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只能是实际的人和实际的人的思维。马克思认为,我们所说的“人”,应当是“实际的、肉体的、站立在坚实稳固的地球上的、呼吸着一切自然力量的人”。而且“人直接地是自然物”,但又“不仅是自然物,他乃是具有人性的自然物”。既然人是实际存在着的,人之外的对象也是实际存在着的,那么,人的意识或自我意识只能是第二性的。马克思指出,能够异化自身、建立对象的主体,并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而是在自然内被对象建立起来的客观存在。这就在“主体”与“对象”两者的相互关系方面,从根本上否定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105、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106、又万事万物都由理念派生而出,而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所以美的理念也必是真实的,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美与真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黑格尔在给美下定义时讨论“真”说:“美与真是一回事。”
107、但黑格尔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世界不是容不得矛盾,恰好相反,矛盾才是世界的本质。
108、(2)感性显现。由理念而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意思。这里的“显现”并不是指实际实在的存在,而只是将其“现外形”,与存在是对立的,“显现”出来则是艺术作品,而“显现”的目的是什么了?或者说像黑格尔所问的一样:“是什么需求使得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这种需求有什么内在必然性呢?”他回答到说:
109、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110、黑格尔认为,每一种新思想都是以前人思想为基础的,然后产生出另外一种对立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黑格尔认为这并非坏事,因为从宇宙结构来看,问题是必然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