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这一番马不停蹄的操作后,陶行知意外地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遇到被称为“美国天字第一号思想家”的杜威。从王阳明那里,他笃信“知行合一”。
3、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
4、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陶行知的三个观点)。
5、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
6、譬如,他没有选择稳坐在高校里搞“学问”,而是身体力行,跑到广大的农村、市镇、村舍、街道中,创出一个新天地:发动并指导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抗战教育等;推动幼儿教育、儿童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义务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方面大力改革;创办晓庄乡村师范、育才学校和中华教育改进社、生活教育社等改革社团;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7、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
8、 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 “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 “同心协力”的境界。
9、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10、教师是创造者,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出优秀人才;教师是关爱者,既要有爱国家、爱民族、爱大众、爱人类的大爱,也要爱教育事业,还要爱学生;教师还是改造者、奉献者,教师要有精神力量。
11、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2、 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13、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14、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15、编写“十四五”规划,这10个关键问题需关注!
16、关键词:陶行知;“六大解放”理论;项目化学习
17、蒋纯焦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在讲到陶行知的教育观的时候,蒋教授提到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并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讲解,即源于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了生活而教育。这一理念对身处教育一线的我们,十分具有思考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将这一观点进行融入,以及思考如何将“生活的”这一要点落实到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的中去。
18、271页PPT---大学课堂教学设计配套课件
19、陶行知提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落点。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也是项目化学习的起点。夏雪梅博士认为,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因此,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考程度,关系到学生对核心知识学习的兴趣度,更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0、(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
21、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般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设计问题。其中,“是什么”往往是回答记忆型的提问,是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就可以解决的;而“为什么”“怎么办”往往是回答理解型、分析型、应用型、评价型和创造型的提问,这需要学生一定的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比如,草原牧民为什么会选择“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如何破解垃圾分类难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基于学科核心知识,又是基于真实生活,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会引发学生的持续性思考和探究。
22、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
23、陶行知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指“专一”)“集”(指“搜集”)“钻”(指“钻进去”)“剖”(指“解剖”、“分析”)“韧”(指“坚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24、其父陶位朝,初经商,后务农,再教书,且有个爱好诗文的特点,是位“耕读才人”。行知尚年幼时,父亲正在家里耕种薄田。普通的农事杂活,一到他手里,仿佛就沾了书卷气、墨香味。如上山砍柴,锄田拔草,总能激发诗兴。父亲稍一空闲,就随口作词,快意吟诵。这种不言之教,显然濡染到天赋异禀的行知。
25、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26、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27、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28、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教师才能修炼成为较有深文化底蕴的智者。
29、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
30、中国人几千年历史传下来的观念,都最看重读书,看重读书人,但还未以不读书,不读书的人为可耻。须知看重读书与以不读书为可耻是两件事。现在急需造成一种舆论,以不读书为可耻。——陶行知
31、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32、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33、 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34、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35、总之: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3种理由。
36、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提倡应该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教育不应该,也不能是封闭的,学生不是“笼子里的鸟”,也不是“鱼缸里的鱼”,只有真正回归到社会、回归到生活中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项目化学习中,多数项目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情境,项目学习要在真实的生活中实践,所以必须让学生与校外真实的世界发生接触。某些项目化学习还需要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职业,产生“代入感”。
37、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
38、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39、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40、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41、因为生活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的“生活力”也各有不同,“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只要将生活融入教育本身,调动和改造每个人的经验,则每个人必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之道。从此,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始慢慢成形。
42、陶行知的时代,山河破碎,国力羸弱,内外交困。他之所以考入广济医学堂,本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这与孙中山、鲁迅、郁达夫等人学医的初衷相同。但因受教会歧视,愤而退学。他也从过军,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地方武装暴动“华山起义”,还从过政,当了半年的徽州府议会秘书。
43、生活无处不在,教师的反思也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生活。让我们在做的同时也不断思考、不断反思,这样才会有不断的进步。
44、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4)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说”。斯宾塞指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我们有责任把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时能审慎地根据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出既包含一定的数学知识,又能被智障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小数的认识”前,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超市看看各种物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尝试读读商品的标价,这对认识小数是非常有意义的。
45、、针对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成为书呆子的问题,教会我们全面发展的人要手脑并用、手脑皆强。只有手脑结合的人,才能不与生活、实践脱节。其次,学生应对自己学识能力深切了解,要多留心生活,关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事情。
46、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47、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结合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社会背景,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而社会即学校的核心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48、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49、陶行知受过封建旧教育的洗礼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又生活在一个各种新旧观念对立、中西文化冲突尤为激烈的年代。要继承并超越这些文明成果,非大智慧、大勇气不可。从人类认识的自觉能动性来看,“知先行后”说有其合理意义。
50、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的身上居然有这么多的“标签”,“做中学”的基本逻辑,就形如一条盘旋上升的螺旋线,从最寻常处演化,“做”与“学”彼此互生、交织,由简单而复杂,循单调而多元,直至把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推向历史的最前沿,能引一时之风气,可立百世之功德。
51、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52、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
53、蒋纯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他是中国教育史研究专家。著有《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教育家陶行知研究》《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国私塾史》《上海教育史》(第三卷)等。参编《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等教材多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54、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崐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55、解放学生的眼睛:在项目情境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6、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57、智障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记忆也最牢固。例如我在教“认数3”这一内容时,我让同学们找一找,看一看教室里哪些东西的数量是3个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垃圾桶有3个,拖把有3个,盆子有3个……我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通过这些过程来感知“3”的概念。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乐,达到激趣乐学之目的。
58、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即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59、陶行知提倡“活的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念,这一观念有三重含义:源于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了生活而教育。教育的内容是生活的;教育的方法是生活的;教育的目的是生活的。与以往的精英教育不同,陶行知主张自下而上开展教育,关注广大的人民群众,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国家建设的依靠,教育是民族解放的武器。
60、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1):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这三大教育原理构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
61、解放学生的嘴巴:在项目展示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2、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的话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63、(1)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内容。
64、有一次去北大校长蒋梦麟(也是杜威的中国弟子)家中“怂恿”其办平民读书处,蒋校长实在无暇分身,他便说:“中国最高学府的校长家中可以容得不识字的人吗?”蒋梦麟苦笑说“错是不错……”没等他说完,陶行知就接过话头“那不就行了!你要是没有时间,只要下令‘从今天起,家里不识字的都要学字,识字的都要教字’,其余的我来替你干!”蒋梦麟拿这位执拗的学长没办法,就将自己的世兄蒋仁裕和门房李白华叫来,陶行知果然正儿八经地教了他们,并请他们“即知即传”,再去教佣人和车夫。
65、解放学生的双手:在项目成果的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66、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67、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
68、 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闻,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69、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70、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71、把学生需要的知识给学生,先生仍以教为中心。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学生仍然是在“被动的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
72、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项目化学习与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着密切关系,都是受到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思想的影响,两者有共性之处。同时,陶行知还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理念: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学生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显然,这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夏雪梅博士提出的“每个小孩都可以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观点相一致。基于此,笔者认为,项目化学习就是“解放学生”,是指向深度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学习策略。要想实现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就必须做到陶行知提倡的“六大解放”,让学生真正沉浸于学习之中。
7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74、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75、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76、遇到这么些学识好、心肠好、还各挡一面的先生们,确有运气的成分,但无一例外,又都缘于他“行以求知”的坚持。且不说常常翻山越岭奔走数十里山路,他的“王门立雪”(因王藻先生正在讲课,不敢惊动而在雪中站立良久)、“柴读工学”(清晨上山砍柴,在集市卖完后,再去求教程郎斋先生)、“孝读工学”(因照顾母亲,主动分担其劳动重担,而被唐进贤先生赏识,得到学习的机会)等故事广受流传,就是明证。
7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即学校”。()
78、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79、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80、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81、这个问题很专业,里面涉及到陶行知改名一事。其来龙去脉如下:陶行知原名陶文俊。1910年在金陵大学读书时,敬慕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奉“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至理名言,于是改名为陶知行。后来在晓庄学校工作期间,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发生巨变,对知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说,对王阳明的观点,“余体验所得,适为其反。”他认为,弗兰克林、瓦特等人都是先有实践,而后才有了新的发明创造的。于是决定把以前信仰的观点倒转过来,确认“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31年他写了一首短诗《三代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到1934年7月16日,他在《生活教育》半月刊上公开声明,改名为陶行知。他曾解释说,“我的理论就是行、知、行。行是知之始,知又可以反过来引导行,改名字是力求名实相符。”
82、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83、第五届青教赛优秀作品:文科组、理科组、工科组
84、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努力挖掘知识的生活背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引起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回忆,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从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知识,习得知识。在校园、教室尽量为智障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所学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技巧,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在教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我先指导学生量一量教室中课桌的长、宽、高和黑板的长、宽,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到校园里走一走,看看1米大约有几步?再围绕操场走一圈,看看有多少步?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8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86、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87、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88、解放学生的空间: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89、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