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正史中诸葛亮有多可怕121句集锦

正史中诸葛亮有多可怕121句集锦

正史中诸葛亮有多可怕

1、提出了完善又具体的作战指导思想。战前动员以及准备,(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擒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

2、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3、在刘备具体带兵作战中,也很少叫上诸葛亮,而是让诸葛亮坐镇后方,运筹帷幄,这是一个很正确的选择,当年刘备在徐州时候就因为自己出战把小张飞留在徐州,结果老窝被人端了。

4、一伐直接拿下三郡,可惜用人不当失去前军惜败,但是迁走了千余户人口,给季汉带去了有生力量。

5、但是正是因为其对诸葛亮的神化,才让世人都觉得诸葛亮本领通天。但是毕竟这只是在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述,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影响我们对诸葛亮的正确认识。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这么神吗?是否和演义中描写的一样足智近妖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正史中诸葛亮有多可怕)。

6、“响亮一声若雷,沙石四起,顺风者赢,逆风刮折松梢,跳楼坠水。黄忠用刀斫开门,众官夺门而入。”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关键时刻,救了黄忠一命。看到这样的记载后,人们肯定会发现,诸葛亮借东风就像是吃饭喝水一般容易。

7、而诸葛亮认为孙权是一个雄主,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掌权江东,而且这么多年也没有发生什么叛乱,由此可见他的能力。

8、在陈寿所著《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的客观,也被认为是对诸葛亮最为真实的评价。陈寿这样评价诸葛亮: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他治国理政的能力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但是军事并不是他所擅长的。从诸葛亮正史中的表现来看,确实如此,在军事上,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上描写的那么出色。

9、而在刘备病逝白帝城之后,蜀汉最濒危时刻,诸葛亮才站了出来。他不仅没有让蜀汉因此衰败,反而逐步恢复了过来,并且再次拥有了对外出征的实力。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因为当时诸葛亮大权在握。当然诸葛亮的才华还不仅仅止步于政治,在军事上,在科技上也很有成就,像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弓弩诸葛连弩,这些都是来自诸葛亮。

10、季汉灭亡之后,司马昭就曾经派人到成都收集诸葛亮本人的兵法著作,依照这个来练兵。“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

11、关于诸葛亮缺乏奇谋,连他自己也是承认的,诸葛亮擅长的宏观战略分析,而不是擅长战术当中的千变万化。

12、这当然也不是,首先诸葛亮并不是能力平平之辈,不然也不会被罗贯中选中,成为蜀汉政权的顶梁柱,也自然不会被誉为“千古第一相”。还有一点小说中刘备对诸葛亮信任有加。但在历史上刘备最信任的人是法正,对诸葛亮也没那么重视,可以说刘备病死之前,诸葛亮出手的机会极少。

13、其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喜好吟唱《梁父吟》,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就连陈寿都如此评价诸葛亮:"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14、强调军队是政权的保障。《便宜十六册》当中提到(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简单来说,他明确了军队、战争是国家政权的保障和基础,是政治的延续。

15、既然诸葛亮军事成就乏善可陈,军事才干比较一般,为什么他却获得后世那么多的高度评价呢?

16、“身长九尺二寸”,这是什么概念呢?首先来说,汉朝时期的一尺是1厘米,九尺二寸身高就超过了1米!要知道,现如今的篮球运动员姚明才21米。还有就是诸葛亮巧借东风,看来,风力是不受人为控制的,但是诸葛亮就能够控制。

17、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8、他的老对手司马懿曾经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从司马懿的话中不难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看好,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差点将司马懿烧死,但在正史中,这都是不存在的,反而司马懿屡次挫败诸葛亮的北伐大计是真实的。

19、诸葛亮是历史上非常厉害的一位谋士,现如今的诸葛亮已经被看成是古代史上忠臣的代表。也有人评价诸葛亮为千古第一忠臣。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在蜀汉期间,是尽心尽力,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尤其是蜀汉后期做出了重大贡献。

20、当然,既然司马懿这么说了,诸葛亮这个人谋略不行,那陈寿当然只能这么写了,毕竟寄人篱下是不?那后世怎么评价的呢?李靖直接说了,史官鲜克知兵。战场上的事情,你懂个屁。当然考虑到立场问题,陈寿的父亲作为马谡的参军,被罚剃头,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小心翼翼地吹了起来:(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什么意思?诸葛亮呢,治军比较厉害,但是奇谋就没那么灵光了。治理人民的才干比起行军打仗要厉害。而且对上的都是一时人杰,再加上敌众我寡,还是客场作战,所以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21、诸葛亮并不是个面面俱到的人,翻开正史,你几乎找不到他打过什么胜仗,神机妙算更是无从谈起,但这个人很善于治国,是个政治家。

22、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有名的人物之有着极强的个人能力,同时对蜀汉集团鞠躬尽瘁,让人十分佩服。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就连汉献帝也要尊称为皇叔,但是刘备的家族中落,已经沦落到卖草鞋为生,虽然后来刘备得到了关羽和张飞的帮助开始起兵,但是依旧屡战屡败;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集团才开始走向正规,诸葛亮还为刘备制定了一个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而刘备集团也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占据了荆州,益州和汉中地区,成为了雄踞一方的诸侯,可见诸葛亮的能力十分出众。

23、刘备出征的时候带着谁呢?蜀郡太守法正!诸葛亮对法正的评价是“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

24、蜀后主刘禅不是一位明君,相比较来说,刘禅的智谋肯定是不如刘备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刘禅认了诸葛亮为相父。于是诸葛亮的地位再一次上升。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神入化,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对此有人评价了诸葛亮是“状诸葛之智近妖”。

25、诸葛亮为政治收敛军事才华。诸葛亮的军事才干实际上是很高的,对战争也是有很高的阅读能力的。但是,为了政治上的安定团结,他常常努力收敛自己的军事才华。比如在第一次北伐中,当马谡失街亭后,本来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再战的机会。但是,由于当初大家都对诸葛亮任用马谡为先锋,造成街亭失守这件事很不满。如果诸葛亮再打下去,将士们的怨气可能更加大。

26、三国演义毕竟是部以历史人物和事件加上野史传说为内容,由作者罗贯中,依据自己好恶为标准,经艺术加工而成的一部小说而已,难免会脱离现实。小说中诸葛亮并非现实中的诸葛亮,无论性格脾气,甚至行为都有可能相差巨大。因为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更不是诸葛亮传记。

27、什么意思?我小明本来是玩中路的,上路没有中路打得好,而且对线的都是韩服王者前十水平,对方打野和中路还总是过来支援,我在你家坐着小板凳用个几十块钱的蓝牙鼠标操作着四千块钱的笔记本,你却坐着电竞椅玩着两万块钱的电脑,我拼进全力只能把你堵在塔下让你吃塔刀,最后网线被拔掉了只能惜败。

28、历史上记载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条策略就是谋取荆州。曹操南征荆州时刘备正在樊城练兵,这里相当于荆州的屏障和前线部队,荆州主要为刘备提供粮草和补给。但曹操大军到达新野时荆州牧刘表突然病逝,他的继承人不是长子刘琦而是小儿子刘琮。

29、诸葛亮早年时期追随刘备,当时的刘备多次邀请了诸葛亮出山,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开始辅佐刘备。换句话说,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遇到了刘备,两人相辅相成。到了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大权在握。

30、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1、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54岁。

32、因此有人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神化了。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就是“智慧的化身,神一般的存在”。可是在一本古书中,诸葛亮就是神一样的人物。这本书就是《三国志平话》。那么《三国志平话》是什么书呢?

33、如果某一方面不到位,诸葛亮宁愿不打,也不愿意冒险。比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就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成分。这样打,也有可能夺取关中,也有可能大败溃逃。胜利当然不说了,失败的后果是严重的,就是很可能激起蜀国反弹,乃至于被灭国。包括第四次北伐,李严说粮草运不到,诸葛亮除了考虑政治因素外,同时也是害怕后勤保障不到位,影响战争推进。

34、而且,像魏延这样的大将,因为没有被选为先锋,心中不满,肯定还会故意捣乱。这样一来,蜀国军队里的团结就很成问题。诸葛亮认为,保持内部的团结比打胜仗更重要。因此,他选择了退兵。再比如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李严负责押送粮草,因为他不能及时把粮草送到,于是谎称没有粮草了。诸葛亮当时明知道他在说谎,可是依然按他说的,选择退兵。

35、五伐与魏军相持,星落五丈原,部署退兵,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司马懿领兵来追,汉军扭转旌旗一副决战姿态,司马懿石化目送汉军撤退。百姓谓之死诸葛走生仲达,仲达自嘲吾能料生不能料死,随后视察汉军营寨,感叹天下奇才。

36、再者就是诸葛亮出使东吴。在诸葛亮看来刘琮既然投降了曹操那意味着变成了我们的敌人,荆州上下也会对敌视我们,单单江夏的刘琦3万大军肯定保不住我们,建议刘备和孙权结盟。

3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这一句再一次说明了刘备用人之长,知道诸葛亮的谨慎性格。

38、诸葛亮的《隆中对》着实非常精妙,他的战略眼光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出师表》中对局势的分析和超凡的文采同样令人敬畏,但是诸葛亮一生打过的胜仗在正史中确实记载不多。诸葛亮曾经五次出兵讨伐魏国,都没有取得有效的战果,还损兵折将,耗损了蜀国的实力。

39、我读杨念群老先生的《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中讲,在强大的朝代如汉、唐时期其实是不讲什么正统的,普天之下莫非皇土,什么样的朝代开始讲正统,那就是不自信的朝代,比如从宋代开始,讲正统,讲三观,实际上就是掩盖国家羸弱的情况。

40、长大之后,读了史书,看着诸葛亮将刘备从一个县长推向皇帝,看着五虎一个个死去,想的事情越来越多,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他没有时间好好教导儿子,所幸他们都还争气,所谓故瞻、尚亡,则武侯存,他们为季汉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41、此外强调治军应严于法纪,赏罚分明。(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42、“田畴辟,仓原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43、首先——军事上。很多人一直对于诸葛亮的军事实力有所怀疑,认为是演义里面神话了诸葛亮,其实他不会带兵打仗,但是从诸葛亮南征北战上的成就来看,这句话已经是不攻自破了,诸葛亮南征时期,亲自领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克服了瘴气、沼泽等困难之后击败蜀汉叛军,并且生擒孟获使其归降,后来北伐曹魏,也是震动魏国人心,每次都必须从关中派遣援军,运用多倍兵力与诸葛亮作战,但是依旧无法战胜诸葛亮,后世评价道:

44、三伐占领武都阴平,郭淮派兵来攻,诸葛亮率军亲至,郭淮怂了。

45、自孙权背盟袭荆州,刘备火并孙权败光家业之后,季汉已经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隆中对的两路进兵已经是空中楼阁,季汉的战略方向已经变更了。简单来说,其一就是通过北伐的骚扰,试图制造“天下有变”的机会。其通过局部战争来吞并蚕食魏国的领土。第二个目标实质上已经初见成效,武都阴平已经为季汉所掌控,只可惜诸葛亮被老天劝退了。要是再给诸葛亮十年寿命,三国的局势会是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46、晋武帝司马炎时代,鲜卑起兵造反,将领马隆按照诸葛亮的八阵之法,“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奇谋间发,出敌不意”,以千名步卒大破鲜卑上万铁骑。

47、诸葛亮联吴抗曹显示了古代统一战线,安抚孟获显示了民族团结,精兵简政显示了领导艺术。诸葛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格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8、可以看出,法正才是刘备的御用军事,刘备是一个看人很准的人,当初刘备力排众议重用魏延为汉中太守,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而刘备不主张任用马稷,然而诸葛亮因为和马稷的私下关系很好,就任用马稷,结果导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49、能够说出这句,说明诸葛亮自己也是清楚自己的,实际上就连司马懿也是十分清楚的“诸葛亮平生仔细谨慎”。

50、强调治军、武备。(夫国三大务,莫先于戒备),通过治军之法打造一支虎狼之师。(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强调教育,反对一味地惩罚。

51、如此短暂的政权,却因为罗贯中老先生的一部《三国演义》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有些人连朝代顺序都搞不清楚,却能熟悉的知道《三国演义》中出现几次的颜良文丑之辈。

52、除此之外,《三国志》中还记载了诸葛亮的言行:

53、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庶民敢称自己为卧龙先生,把自己住所称为卧龙岗,而且还以龙的名号混迹在襄阳、荆州一带,所以认为诸葛亮的身份其实不简单。

54、换句话说,《三国志平话》中的内容无法得到证实,也无法加以反驳。在《三国志平话》中,记载了诸葛亮死时候的场景,就是“诸葛本是一神仙……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其次还记载了诸葛亮的身高。

55、最后,在性格方面,诸葛亮惺惺作态,早在隆中之时,诸葛亮就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谁,那都是张良萧何级的大谋士,他们都是了自己的抱负大官,诸葛亮自比他们,自然有扭乾坤的野心,可当刘备来三顾的时候却两次都闭开了,自己想做大官却东躲西藏,让刘皇叔两次败兴而归,这有点虚伪的嫌疑。此外,当周公瑾病逝时,诸葛亮前来吊唁,对头已死高兴都来不及,他却在公瑾棺前哭的一塌糊涂,这不是惺惺作态是什么?其心理就不言而寓了。

56、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不知其敌,则每战必殆),(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强调掌握敌我军情,敌我国力强弱,将领实力,地形等的信息。

57、三国演义是三国志的小说化,而三国志平话更接近正史。三国志平话是元朝时期的作品,讲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三卷,69节,有图70幅。不过,在《三国志平话》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传说性质的。

58、诸葛亮是以谋士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从宏观战略角度为刘备谋划了“隆中对”,并且制定了先三分天下,再等天下有变,北上伐魏。

59、综上,诸葛亮自入蜀开始亲自带兵,到最后星落五丈原,但凡自己亲自指挥督战,未尝败绩。领几万步兵,面对魏国西线和随时驰援东西两线的中军,一直保持着主动进攻的态势,自来自去,想割你麦子就割你麦子,正面能大破你,退兵能反杀你,强如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也只能落下个畏蜀如虎的称号。

60、子午谷奇谋一直都是关注三国历史的焦点之裴松在给《三国志》做引注中是这样说的,魏延与诸葛亮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却始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批准,在一千几百年后来看这段历史的话,既然北伐怎么打都不成功,魏延的放手一搏未尝不是一次机会,但是诸葛亮连考虑都没有考虑。

61、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62、这些话看起来是不是很像借口?我也觉得很像,但是这是敌人的评价。

63、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远没有演义中吹捧的那样神化,但也有不小的本领。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真假难辨。但可以确定的是,诸葛亮确实向刘备献策《隆中对》。诸葛亮提出了尽可能的避开强大的曹操,占据荆州,再图益州,寻求三分天下的计策。而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此番谋划的正确性。

64、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65、诸葛亮未出茅庐就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在刘备时期一直是主管政治为刘备制定法律,管理赋税,在汉中之战时期保障后方供给“足食足兵”,在夷陵之战后受命托孤,凭借一己之力将蜀汉起死回生,使得曹魏与孙吴反目,并且亲自平定了南方的叛乱,稳固了蜀汉内部,随后五次北伐曹魏,接连斩杀王双、张郃等名将,击败司马懿,阻止曹真伐蜀,攻陷武都、阴平,稳定蜀汉。

66、三国强盛,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交战和分歧时期之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创造了“三重发展”中的英雄最受欢迎的是刘宣臣所建立的舜权,与吴魏不同,孙中牟吴氏是一个真正富庶的王朝,虽然被称为18岁的格格蒙江东,但这只是从建山先民那里继承下来的,而魏方曹则以弟子闻名,尤其是在以后正如他为了侍奉诸侯而俘获天子一样,魏国只是一种救赎,刘玄德在舜国的成长史尤其令人振奋。

67、“有天地三人而会祭风:第一个轩辕黄帝,拜风侯为师,降了蚩尤;又闻舜帝拜皋陶为师,使风困三苗。亮引收图文,至日助东南风一阵”,看到这样的描写之后,人们肯定会惊讶的,毕竟在这样的记载中,展现了诸葛亮神奇的一面,这就让人难以置信了。

68、其次,从战略方针来看,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积极整军,这没错,可他对将领的培养也有不足之处,并导致了五虎死后出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前锋"的悲剧。由于诸葛亮的确有名气,刘阿斗那个低智商的玩意把过宫中府中及营中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他处理,这样一来,其他官员都以为凡是诸葛丞相的决定都是正确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依赖诸葛亮的风气,不但导致了国家少进言的情况,还使一些比诸葛亮有远见的官员有言不敢发。

69、在演义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的形象。在演义中。诸葛亮又是"火烧博望",又是"借东风",又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简直把诸葛亮写成了神。但是在正史中,诸葛亮却远非如此。

70、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他的思想打造出来的军队,基本就是三国时期的解放军。换句话说,他的治军思想和理论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71、无论是男女老少,对三国演义都是熟知一二的。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对很多历史人物进行了改编。更为重要的是,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经典的描写都是虚构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三国演义的精彩程度。人们对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也是记忆犹新的。

72、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73、在诸葛亮的事业中,有许多智慧和亲和力,有许多毕生的图谋,非常有力。然而,在平凡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最可怕的。他有五个非常吓人的人:刘锋、李和和、曹真、郝昭,其中最让刘锋害怕的人。刘锋是刘宣德的衬里,他对刘宣德很有价值。那一年,刘玄德在中国战后大败,让刘焕去上三镇准备关羽,为未来的北伐做准备。然而,当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刘范没有去救援,甚至当关羽在逃时,刘范也没有去救援。在执行中,关羽率关羽退守麦城,当辽水向刘芳求援时,结果刘欢拒绝了,由此产生了关羽余羽余羽余羽余羽余羽余羽余羽。也正因为如此,最终刘志恩大发雷霆,把刘锋打死了!但在普通的故事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刘观虽不去援救关羽,但在诸葛亮刚回来的时候,刘观却没有机会援救关羽,所以刘玄德不想杀了刘丰,因为诸葛亮这么说!

74、这一点刘备看得很准,刘备招抚诸葛亮,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国宏观战略局势分析)后,十分满意,给诸葛亮的第一个任务是到东吴公干,以外交大臣的身份促成联吴抗曹的方针。

75、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76、对于带兵将领的要求呢?(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77、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均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锁属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据史料记载,诸葛亮的祖上出过司隶校尉,父亲当过太山都丞。叔父当过豫章太守。而后来,自己和弟弟也是跟随着叔父去走马上任。

78、而当时的诸葛亮,想必就已经有目的地了解天下的局势了。若非如此,诸葛亮又怎会对曹操、孙权等各路军阀势力有如此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又怎会做出如此正确的谋划呢?不过可惜的是,蜀汉最终并未按照诸葛亮的计划顺利开疆拓土。反而节节败退,落得个三国中首先衰败灭国的下场。

79、诸葛亮有极高的“武德”。“武德”这次词,今天的理解和古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说一个将领有“武德”,是说他打仗是为了正义而战,是说他战场上不滥杀无辜,侵扰百姓等等。但是在古代皇权社会里,对“武德”的理解不是这样的。古代皇权社会认为,一个将领有“武德”,就是他虽然手握重兵,但是绝不拥兵自重。绝不因为手中有兵,威胁皇帝的安全。

80、后来刘备着手攻略益州,因为军需物资准备不足,特意派遣诸葛亮到这三个郡城筹备粮草、兵甲等各种军需物资。诸葛亮仅仅三个月时间就能高标准完成任务,刘备可以提前行动,特意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驻守荆州。诸葛亮在这段时间里重新开通通商口岸,批准荆州地区的商人和东吴、益州来往做生意,当年荆州得到的赋税对比往年直接翻番。

81、三国这段历史是从东汉到西晋之间的一段军阀混战时期,从时间上来说,不过60年时间,期间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82、历史上诸葛比《演义》上更神奇,而不是恐怖。诸葛创造了古代冲锋枪《连弩箭》丶《木牛流马》(据说是黄夫人画的图纸)丶做了《诸葛肉包子》等很多,有的可惜失传了,后人做《木牛流马》也做不到诸葛巧妙天工。

83、在关羽偷大龙被团灭,刘备被破三路高地之后,诸葛亮接手了这把游戏。他没有打出GG,没有责怪队友。他兢兢业业地做视野,处理三路超级兵,稳扎稳打破了对方的上路高地塔,为季汉流干了最后一滴汗。

84、强调士气和作战勇猛(静如强弩之张,动入关机之发,所向者破,而劲敌自灭),(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败,此用兵之势也)。

85、劳而无功的结果就是劳民伤财,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就算他被人津津乐道的蜀国战略规划“隆中对”,由于关羽失荆州,以及数次北伐劳而无功,也被证明是有问题的。连伟人也对“隆中对”提出质疑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86、四伐出祁山,还兵行险着集兵一处,司马懿和张郃领兵支援,断了汉军粮道并对汉军形成钳制之势,此时出现经典(畏蜀如虎)。在汉军后勤被断,前后夹击的情况极大优势下,司马懿依然不敢相信诸葛亮会做出这么冒失的举动,怀疑其有后招而不敢出战。最后思来想去,我都围着你了你还能怎么着,遂于张郃分兵夹击。这个行为正中诸葛亮下怀,他一生谨慎,这次露出了这么大的破绽,就是要引你跟我决战。他命王平固守南营抵御张郃,自己亲自领兵在卤城大破司马懿,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按照三国时期魏国的披甲率,基本上就是上万人的战损。而张郃始终无法攻克王平,司马懿不得已带张郃退兵,诸葛亮一路北进越过木门道,与魏军相持了一段时间,后来粮尽退兵,张郃前来追击被射杀。

87、可以说,刘备活着的时候不领诸葛亮打仗,刘备死后,诸葛亮多次北伐,没有取得一次成功,说明打仗并非诸葛亮的强项。

88、这大概都是中了罗贯中老先生的毒,正是因为《三国演义》流传太广,导致人们对这段历史都产生了一定的误解,三国争霸实际上应该是三个军阀之间的战争,然而在罗贯中的小说中,非要加入正统的观念,这大概也是全书的一大笔吧!

89、而刘备认为自己尽管名声在外但实际上都是在中原、荆州地区、在江东地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这么些年也没有什么联系。而刘表生前策划杀死江东猛虎孙坚,江东荆州两家算是世仇,江东甚至可能会把我们当成敌人。

90、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91、他权倾朝野,他是季汉的实际统治者,但是刘禅从来没有怀疑过他。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主刘禅为诸葛亮发哀三日,李邈上书说:“吕禄、霍禹未必想反叛国家,汉宣帝也并不想成为杀害大臣的君主。因为大臣惧怕君王逼迫,君主畏惧大臣的功勋威望,所以君主和大臣之间才会相互猜忌。诸葛亮独自一人依靠精锐的军队,如狼虎视物,五种权力大的人物不应该守边疆。我对此为国家的安危担忧。如今,诸葛亮已经去世,所以宗族得以保全,西部边疆的战事可以停止,人们也因此而庆祝。”

92、刘备拿下益州后果断北上和曹操争夺汉中,留下诸葛亮镇守成都。因为此前刘焉父子在益州实行残酷统治,导致益州士族一直很排外。刘备虽然拿下益州但实际上对于这些士族人来说同样也是外人,和刘焉没什么两样。诸葛亮并没有杀鸡儆猴,而是启用口碑较好的世家子弟做事,允许世家一起商议国策但限制世家招募私兵。另外又重新制定了比较宽松了律法的律法,保护当地老百姓的权益。在张弛有度的策略下,仅仅一年时间益州士族归心,集团上下一心打赢汉中之战。

93、演义里面关于诸葛亮的军事作战描述篇幅同样很多,诸如南中之战、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等,但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杜撰。历史上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第三年的确领着部队南征,但作战的主要对象并不是孟获这一类蛮族,而是益州南部叛乱的几个郡城,敌军也不是藤甲兵、象兵,而是士族们的私兵,更多是一群民夫、散兵游勇。他们的战力很差,在蜀汉正规军两轮攻势下很快败阵。这次南征包括路上行军来回,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结束了,就跟去南边逛了一圈一样。

94、具体呢?(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曰,使耳习闻令鼓之声,动静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

95、历史上的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但是在我看来,诸葛亮更擅长政治,而不擅长军事,其军事思想更多的是呈现在战略思想上,而并非具体带兵作战上。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经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个人都是治世能臣,而并非带兵打仗之人,假如诸葛亮喜欢打仗的话,他自比的人物应该是孙武、吴起、白起这一类的战神,读书人最忌讳打打杀杀。

96、在正面化诸葛亮的过程中,诸葛亮差点就成神了,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往往就感觉诸葛亮有姜子牙的功力,绝活是奇门遁甲,随便摆几块石头就是八卦阵,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能借东风,最为神奇的就是诸葛亮竟然会续命,最后诸葛亮要续命成功了,估计就成神一般的存在了,有时候我就纳闷了,一个能够呼风唤雨的人都没能让蜀汉取得胜利,你说蜀汉到底有多渣。

97、二伐虽然受阻于陈仓,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瑜在关羽绝北道阻击援军的情况下,围了一年才拿下南郡。其次,二伐时汉军仅带了二十天的口粮,实质上是为了响应同时期吴国的攻势,牵扯魏国西线的兵力,退兵时顺手反杀了追击的王双。

98、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称为智多而近妖,因为在小说中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八卦无一不通,甚至还有借东风的能力,这些只是一些艺术描写,真实的诸葛亮能力并没有如此逆天;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全面性的人才,对内能够治理蜀汉集团,增强国家力量;对外能够领兵北伐,指挥战争,同时还提出了联合东吴抵抗曹魏的外交策略,也是一个大才。

99、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100、上文也提到了,诸葛亮在初见刘备时,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政策。而这也一直是诸葛亮重要的外交策略。在刘备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可见诸葛亮对于孙刘联盟的信任。而且在第一次与孙权的联合中,刘备所得到的利益也为入蜀奠定了基础。而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被东吴大败,孙权称帝后。

101、一向给人软包子印象的刘禅大怒,将李邈下狱诛杀。

102、诸葛亮但凡有那么一丝想造反的想法,他早就当了蜀国的皇帝。但是,诸葛亮虽然兴兵五次北伐中原,却从来没有任何要拥兵自重的行为。这就是诸葛亮的“武德”。唐肃宗的时候,之所以要把诸葛亮列入“武庙十哲”之中,就是因为诸葛亮极为忠诚这一点。唐肃宗也是有感而发。当初唐玄宗那么信任安禄山,可安禄山却造反了。如此一比较,可见安禄山的“武德”是极为低下的。

103、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士,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费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有饮马山河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104、《中国军事史略》当中,将诸葛亮与曹操并称,"曹操、诸葛亮的思想可以代表三国时期军事学术的发展水平。"

105、文学形象中几乎成神,却是一个善于守成而不善于打仗的人

106、诸葛亮在刘备夷陵之败后更是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107、尤其作者罗贯中先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敬汉刘皇室,褒刘贬曹充斥三国演义,而诸葛亮又是蜀汉军师,夸大美化,脱离现实极有可能。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就并不奇怪了。

108、要知道《三国演义》实际上只是一本小说,里面的内容对比正史来说有只有三分真实性,特别是作者罗贯中为了尊刘贬曹,特意把很多不属于刘备集团的战绩强加到他们身上,所以才造就了诸葛亮智多近妖的形象。正史上虽然存在诸葛亮这个人,但他对于蜀汉来说更多是一个大管家的角色,不会呼风唤雨,能力也没有演义里面那么强。

109、刘备在打仗方面最信任的人其实是法正,而并非诸葛亮

110、古代的皇帝总是希望大将能够打胜仗,但又总是害怕大将手里的权力太大而不受控制,并因此造反。所以,对带兵的大将,总有很多限制。比如派遣监军,比如轮换将领,比如预授阵图等等。然而,就算这样做,也杜绝不了大将拥兵造反这样的结果。而诸葛亮当时在蜀国可以说拥有绝对的兵权,刘禅也没有任何限制诸葛亮兵权的措施。

111、既然蜀汉是正统政权,那蜀汉的君臣全部都要正面化,而曹魏政权、东吴政权都要反面化。

112、而演义中所提的借东风,在正史中也并未存在。不过诸葛亮在正史中,确实为蜀汉的发展做了不小贡献。就比如其曾抓住荆州大量涌入外来人口的问题,提出了充实荆州财源的建议。这一措施不仅增加了刘备的军粮和兵力,还扩大了刘备在荆州的势力,并完美的展现出诸葛亮对局势的把控。而陈寿也评价诸葛亮:"可谓治世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113、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114、其次——治国上。诸葛亮治国能力一直是有目共睹的,之前在汉中之战就可以为刘备不断保障后方供给,在夷陵之战后花费五年时间可以使得蜀汉继续出征,后世评价道:

115、既然宋代开始讲正统,那就要把历史上的朝代也讲上正统,这关系到后世如何评价宋朝的问题,蜀汉和宋代有很多相似之处,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偏隅一地,尤其南宋朝廷在失去中原,臣服金国之后,还要偷偷的讲正统,通过拔高蜀汉形象也要证明,即使失去中原,咱也一样是正统嘛!

116、陈寿在《诸葛亮集》中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评价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钦卫”。

117、演义里面描写诸葛亮是一个草根,长期在南阳隆中种地,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平时也会帮农夫改良农具。因为名声在外,刘备特意带着两兄弟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嘱托弟弟诸葛均守好家业后跟随刘备征战天下。

118、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119、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曾经视察汉军的营寨,感慨“天下奇才”。每次行军驻扎的时候,营垒,并燥,厕所等必须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布置,力求任何时候都能根据战事战局变更战守。各项政治举措保证了大后方政治清明,仓廪丰实,(日用兵而民不知兵,月调赋而民不知赋),让军队没有后顾之忧。只有魏国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以超强的执行力整顿疲敝之局,把蜀汉团结成一个拳头,然后以六万之众,数次北伐有二十万大军做后盾的雍凉地区,(自来自去,驰骋纵横),打的魏国(雍凉不解甲,中国不释鞍),(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到后来魏国平公孙渊时,占天下9州之地的曹魏起四万兵都捉襟见肘。曹叡这人在诸葛亮以诸葛亮的死为节点,前后完全是两个形象。诸葛亮死前一直是以明君示人,诸葛亮死后终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可见诸葛亮北伐给魏国带来的压力。

120、因为李严曾和他是刘备选定的两个辅政大臣,如果他处罚李严,肯定会有人说他争权夺利。为了团结,诸葛亮宁愿选择牺牲军事。因为诸葛亮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内部的团结,因此,在诸葛亮执政时期,整个蜀国基本上没有内部斗争。这也使得诸葛亮能够持续不断北伐,不出现任何杂音。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这方面的军事能力,也是很突出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