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诗赏析
1、由此可见,木心的感觉虽然极具穿透力,但毕竟是感觉,表述出来难免模糊,经常缺乏逻辑意义上的清晰。
2、实在说,木心对杜诗的心得,对贝多芬的领略,全都深得旨趣。将两者互喻,也未尝不可。但要是说到这两圣的相异之处的话,仅一句晚年贝多芬有超越是远远不够的。
3、他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4、读木心是近年的事。媒体吊足了读者胃口,木心系列著作才横空出世。不错,只有他配用这个词:横空出世。他的散文、小说最先得到读者认可,然后,出版社一本一本出木心诗歌了。可能木心自己也是看好自己的诗歌的,恐怕他,更喜欢,不,更愿意自己的诗人身份被读者广泛接受。
5、那么,美到底有没有标准?这也成为很多学者专家所探讨的问题,美看似虚无缥缈,但是人们前所未有的需要。
6、并非世上所有出了名的作者作品,都值得如此细读。英国诗人当中,区区始终对那个大名鼎鼎的丁尼生,敬而远之。木心应该也不以为然。果然,木心评点如是:桂冠诗人,皇家宠物。联想到乔伊斯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里津津有味地描述斯蒂芬和他的同学谈论丁尼生的情形,忍不住哑然失笑。再联想到木心对红色桂冠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惋惜,不由黯然。一个了无才气,却将桂冠诗人做得稳稳当当;一个才气横溢,却误入红色歧途,断送诗歌艺术也断送自己。
7、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8、“《楚辞》,起于屈原,绝于屈原。宋玉华美。枚乘雄辩滔滔,都不能及于屈原。唐诗是琳琅满目的文字,屈原全篇是一种心情的起伏,充满辞藻,却总在起伏流动,一种飞翔的感觉。用的手法,其实是古典意识流,时空交错。”
9、更为搞笑的是,木心明明知道诗人有天才即可不必伟大,却依然对伟大与否耿耿与怀,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宣称:“中国的诗,量、质,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诗国。可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诗人,一个也没有。”
10、他出身在浙江乌镇首富之家,大作家茅盾是他的舅舅。1948年上海美专毕业后任教,同他的老师林风眠一样,喜欢用中国水墨写意山水,视角构图则完全是西画的方式。但林老师画风更浓丽,木心呢更冷淡朴素些,画风介于象和相象之间。△木心画作
11、这里要注意,这个阡陌是指田野间纵横的小路,而《蒹葭》出自的《秦风》也是不见姓名的草野文人,这种土劲儿与上文的“大风萧萧的草莽之爱”,“野合”之类的意象呼应,都很土气,不秀气,不精致。
12、区区无意菲薄诗圣,但不得不指出,杜甫杜诗与贝多芬及其音乐之间,差异巨大。贝多芬是个见了皇帝可以昂首阔步走过去的性情中人,杜甫却是若见陛下赶紧下跪磕头行礼如仪趴在地上叫他爬起来都不肯的孔孟儒生。彼此的气质品性,天壤之别。至于作品,仅止于丰富性的相类似,两者的审美趣味、审美风格,相去甚远。硬要比较,杜甫的史诗“三吏三别”仅相当于贝多芬史诗性的第三英雄交响乐,或者贝多芬唯一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并且还没有贝多芬那么诗意盎然,仅止于凄恻而已。顺便说一句,那样的凄恻承继的是《孔雀东南飞》,不是《诗经》。杜甫的五百字咏怀,与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更是境界迥异。一者是朝圣的,忠君的,表明心迹的;一者是英雄的,命运的,不无悲怆又充满阳光的。完全两回事。
13、成名后终湮灭于无闻者,这世间已有无数。但为何又说“再要无名已经不可能”呢?
14、写了这些之后,诗结尾了。木心说:“我/没有”。与开头一样,结语更简洁明了,干净利落,短促有力,且是否定语气。诗人这棵树上,没有鸟巢、丝带、风筝。诗人一无所有。一九八九年,中国闹学潮;苏联发生分裂;西欧几个国家政权垮台。木心一人孤悬海外,其滋味是无法与人言说的。诗人就是“旷野一棵树”。我感觉诗人此时已经悲伤得说不出话了,巨大的哀伤,在我们眼前弥漫开去。
15、我喜欢没有意义的事物我的情人就这样不许有什么名称来妨碍我俩的爱明净仳离就这样记忆中的情人仍然没有意义和那些不具意义的骄艳的事物在一起
16、尽管木心所爱的,大都是虚无飘渺的佳人,或者说在文字世界里呈现出来的英雄或美人。木心喜欢的才子,要相貌堂堂。木心喜欢的才女,要有点巾帼气度。
17、为无益事,遣有涯生。 有病少吃药,无聊就读书。
18、再说梦,木心在这里说“成名,好像梦中赛马”,梦是不可控的,是无意识的,结合起来,梦中赛马即是:在不可控的潜意识状态下也像一匹好马,向着目标勇猛精进。
19、从前的一切都是慢的,那一切的人,那一切的物,那一切的情感,在回忆中都是美的。《从前慢》,锁住了一段时光,锁住了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切都在不言中,只需在今生慢慢品味,就已经足够了。
20、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其实更为确切的命名是《战争与爱情》。荷马史诗之所以瑰丽辉煌,就在于绘声绘色地叙述了这两大主题。屈原、李白、杜甫乃至辛弃疾之所以无以如是,就在于他们的作品缺少这两大主题的支撑。但相比之下,屈原至少还写了恋情。杜甫实在太儒里儒气了,写了那么多诗歌却没有一首涉及恋情。不过,倒是写了一些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辛弃疾的英雄气概挥发得淋漓尽致,但了无柳永、秦观那样的情意绵绵。
21、木心用莎士比亚打动青年,那青年点点头,并小声说道:我要对她说的。木心用诗意对青年说着爱的要义,青年和木心的互动是从念诗到赞赏后又到青年的会心会意,又到青年的爱人,回到标题《火车中的情诗》,想到“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木心和青年何尝不是如此呢!诗的意境就是木心的梦境,他虚拟了现代罗马爱情故事来抒写他的愿梦,他想要用“然后生命才是爱”的寓意告诉罗密欧与朱丽叶,他想罗密欧懂了,罗密欧会去对朱丽叶说。
22、木心如此断言:“屈原、杜甫,那是伟大,可是与莎士比亚相映照,分量不够了”,不免张冠李戴,两者不具备可比性。因为莎士比亚虽然也写大量诗作,其戏剧也带有诗剧色彩,但其主要成就却在舞台上。倘若仅以诗作诗人而论,屈原、杜甫比之于莎士比亚,并不逊色。假如从总体的文学成就上说,莎士比亚当然是屈原、杜甫难以比肩的。但中国并非没有足以与莎翁并驾齐驱的文学家,区区曾经有言,一部《红楼梦》,相当于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乃至诗歌部分,《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也足以与莎翁的所有诗作媲美。
23、“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出自木心的《云雀叫了一整天》,《云雀叫了一整天》的创作背景:
24、1946年,木心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1940年代末任教于杭高,鼓励学生在音乐、美术上努力追求。
25、活色生香的烟火底色,那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又仿佛远在天边。
26、 “久等你再度光临”,第三节,开头又是交代时间,久等是多久,上节是二十年后,这次可能没有那么长。上节是通过“你”“我”交流,知道了“你”的境况,这节要写“我”如何善待“你”了。你看,“这是你从前爱喝的酒/爱吃的鱼,爱对的灯”,都是“你”以前喜欢的,“我”还记在心里。“这是波斯的鞋,希腊的枕”,都是外国好东西。“这是你贪得无厌的姿式/灵魂的雪崩,乐极的吞声”,从鞋到枕,镜头自然落到床上,床上是一对情侣。“姿式”“雪崩”“吞声”将久别的贪欢的激烈的情侣之爱,如此准确而含蓄地写出,极显诗艺之高超。承接前面“肉体是一部圣经”的比喻,直写“圣经已是焉黄”, 焉,语气词,焉黄,形容破旧不堪,说明“你”老了(古有“人老珠黄”的成语)。“随处有我的钤印”,钤印指盖在书上的印章,表示所有权的记号。这本发黄的圣经上,到处都是“我”的印记了,“你”该永远属于“我”了。如何“钤印”?是唇印、指纹,还是别的……作者不说,读者想象吧。提纲举领,最后总结,什么是情人:“切齿痛恨而/切肤痛惜的才是情人”,一锤定音,嘎然而止。痛恨什么?痛惜什么?诗人含而不露,大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意。
27、因此,不管木心如何致力于将两种不同的古诗融合到一种当下的感怀之中,最终成就的,与其说是歌以咏言,不如说是学有精深。或者说,与其说是感怀,不如说是学问。木心不是一个学问家,木心于《诗经》和十四行诗的心领神会自有一番心曲在其中,但将心声诉诸古语,并不意味着真的在精神上复归于初民了。哪怕是木心纯粹的自言自语,也不可能复制华夏先民的关关之声。木心的《诗经演》对于做《诗经》学问的人们,是一种揶揄;对于不接《诗经》气脉而作所谓现代诗的文盲,则多少有些警示意味。因此,木心此作更像是学问诗。至于木心的诗学立场,与其说见诸《诗经演》,不如说散见于他的文学演讲。
28、爱,如植物,蔓延,滋长。当我们妄自毁弃自身的美好,还以为不过是损失了爱。当毁弃的一瞬,我们认出了它的珍贵。非要在那一瞬,人猛然悔悟:作孽!
29、迟暮襟怀亦唯将对人的爱转移为接物待物日久愈明物之怡情尤胜于人之恣欲噫,诸物诚悫除非它遭劫毁灭毁灭的前一瞬间它犹不动声色地扈从我给它一个适当的位置它便神采焕发把它换到更恰如其分处它越显得雍雍穆穆仿佛要顿首再拜了拂拭护恤我周围之诸物是我迟暮的情爱生涯园中树木扶疏花卉烂漫乃区区之婚外艳史耳谥曰:婚外多情人须知室内的家具、饰物皆若有缔约盟誓然举家皆恪守清贞烈操但凡伧俗狼抗的阿物儿驱之务尽而后快嗟夫,盗有道兮物有心秉盗道以入物心,已矣物寿恒长乎人寿予遗慈悲于物而不复及于人
30、数百首诗,便仿佛有数百位“诗神”,以其变化多端,宣示汉诗未被发掘的可能。
31、情诗,要不倾爱慕之情,要不表相思之苦,要不述失恋之痛,抒情短制少有人能完整地述说一个爱情故事。二十多年,一对老情人的相恋、再见、团聚的故事,诗人绣口锦心,妙语一吐,三十行,就打发了。诗写得简约、空灵、含蓄、妙趣横生、引人入胜。除了精选好细节,借助语言的暗示,还依赖恰切的比喻,奏以一当事半功倍之效。当代诗的晦涩之病,是诗人不懂词语的左右关照,行文的上下提携,主脑的前后呼应,致使精美的片断散落一地,砌不成七宝楼台。本诗主要由两个比喻支撑,“一架稀世珍贵的金琴”,“肉体是一部圣经”,好比二胡的两根弦,诗人左右运弓,围绕“金琴”“圣经”交替演绎出华彩乐章。
32、他起句两个字,“渐老”,声音短促、急切,劈面而来。谁渐老?是树吗?题目是写树啊。不,是人。你看他第二句“渐如枯枝”,如果是树,这个明喻就不好解释了,不能用枯枝来比喻树吧。诗人是说,我渐老,渐渐地如枯枝了。省略的主语是诗人:“我”。诗人惜墨如金,不愿多写一个字。汉语可以没有主语,在古诗词里常见;英文就不行,因此英译就不免拖沓,所以讲汉语其实最适宜作诗。
33、倘若仅止于此,那么木心的偏爱,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谁也无法非议杜诗的上述品质。但木心实在是太偏爱杜甫了,或许在下意识里有童年沐浴母爱熏陶的因素在内,致使情不自禁地向前跨出一步说:“杜甫是中国诗圣,贝多芬是德国乐圣,博大精深,沉郁慷慨。贝多芬晚年的作品与杜甫晚年的作品相比,贝多芬就远远超越了。”
34、尤其静夜我的情欲大纷纷飘下缀满树枝窗棂唇涡,胸埠,股壑平原远山,路和路都覆盖着我的情欲因为第二天又纷纷飘下更静,更大我的情欲
35、所有爱情,都如此——作者的语气所以平静,因如造物主俯瞰众生,看你们怎样作孽:然而“造物主”不表态、不作诗,此所以作者另有“情郎”的眼——如此,极度心碎、极为明智,同时被导入语言。
36、“词,向来是婉约占上风,算是词的正宗。但为人所骂,说是儿女私情,风花雪月。又推崇苏东坡、辛弃疾等。我以为不对,弄错了。词本来是小品,小提琴。打仗可以用枪炮,不要勉强小提琴去打仗。”
37、自由因为如风一般的无形,才得以与生命融为一体。其实,木心与陶潜才是真正的兄弟,怎么会扯上嵇康?同样的担当自由,这在陶潜与嵇康,是完全不同的。嵇康是火性的,如刑天共工一般,也像古希腊神话人物或者古希腊悲剧人物;而陶潜是水性的,上古时代不乏先例,箕子(见殷墟所作麦秀诗),伯夷叔齐(《采薇》),更广泛一些还包括后来骑着青牛远逝的李耳。李耳《道德经》可视作一部长诗,与被木心称作艺术家的基督,遥遥相对。
38、除了有关辛弃疾的评说尚可商榷,木心对宋词的品鉴大都相当到位。秦观的那首《鹊桥仙》让木心从小感动到老,有道是:才华丰润,真懂得用情。然后又说秦观词精炼,唯美。论及柳永,通篇贯气,转折也多。说到李清照,认定其生平就是艺术品。如此等等。因为是普及性的东拉西扯,木心讲得很随意。但只要讲到的,大都不离谱。
39、“习于冷,志于成冰”,短短两句,从无形的触觉到有形的具物,和谐而连续统一。
40、第二节,由年轻时的初恋,直接跳到二十年后,二十年间的故事省略了,留下空间给读者想象。“二十年后我回来了”,回来又怎样?我“仍然是一见倾心”。相见之后,“往昔的乐曲又起清音”,紧扣前面“金琴”的比喻,二十年后情人相见的所有新旧话题一句就概括了。“曲罢你踏上归家的路程”。短暂相见,“你”还得回去,因为你已结婚,有家庭,是人媳、人妻、人母了。“踏上”一词,尽显“你”离开时的沉重心情。“你又成了饭桌/成了床铺,成了矮凳”,一位家庭主妇的日常生活,准确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家做饭,陪丈夫,带孩子。诗人选用三个普通家具:饭桌、床铺、矮凳,指代了“你”的全部生活。三个词,见出诗人的慧心与技术。接着,又来个强调,“谁也不知那倚着的/躺着的,坐着的/是一架稀世珍贵的金琴”,突出“你”在家庭中的地位:默默无闻,不被重视,普普通通。他们(家庭)不知道你是一架“金琴”,且有“稀世珍贵的”价值,甚至“全家时时抱怨”,“还不如四邻”对你了解,对你好。“我”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41、最后一段,看来是对第一段的重复,但实际上,意义又有所不同。
42、聪明的读者自然还会发现,这三章中的兴语,同时又带有比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则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缠绕,比君子的常得福禄相随,也实在非常形象。故从各章之比义看,这也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
43、相较于“莫依偎我”是干脆冰冷的拒绝,“别走近我”却是矛盾的口是心非。“万木俱焚”的意象与前一段的“冰”形成强烈的对比,温度剧烈抖动,使人印象深刻,火与冰又相互呼应。
44、从早晨到此刻我吃过一只蛋一杯奶你的鸡的蛋你的牛的奶多么快乐呀就要下午七点钟了上帝之德无处不是历历可指从银行里取出一些钱够买香肠和威士忌下午八点钟了我在路上走狼狗到哪里去了呢松鼠到哪里去了呢鸽子到哪里去了呢凡高在博物馆里我在路上走
45、 木心原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木心是笔名,诗人、文学家、画家。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东栅村。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木心先生在台湾、香港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精英和传奇人物。1989年起,木心在纽约以私家讲堂的方式为旅美华人圈讲授世界文学史,以期用两年时间,把各位听众领进文学之门。后来,这门课一直讲了五年才终结。2011年12月21日凌晨,木心在故乡乌镇逝世,享年84岁。木心是画家,但是他的诗歌和散文在两岸三地颇受推崇。2013年,木心当年的讲课笔记,经整理后,以《文学回忆录》为书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