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富兰克林避雷针32句集锦

富兰克林避雷针32句集锦

富兰克林避雷针

1、(876期)小超人讲故事‖让人吓一跳的动物(下)

2、再看莫斯科电视塔,高537m,它的侧击雷绕击雷则更多。据1972年统计,在四年半的雷雨季节里遭遇143次雷击,平均每年32次,大部分雷击在塔顶下方20m到30m,有两次分别击在塔顶下方200m和300m处,在塔周围5kmm内的地面落雷率比莫斯科市平均落雷率高5到4倍,这就使原先这个地区受闪电袭击的危险程度增加了。

3、由于避雷针已在费城等地初显神威,它立即传到北美各地,随后又传入欧洲后来才进入亚洲。(富兰克林避雷针)。

4、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不仅承认他的结论,还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和皇家学会会员的聘书。

5、显然,这里的“鱼尾铜瓦”,其实就是避雷针的雏形。

6、实际上,即便上文提到的汉朝,可能也不是避雷针的第一次使用。在汉武帝之前,中国可能早有避雷针的雏形了,只是没有记载罢了。

7、4公厕的蹲便和坐便到底哪个更脏?知道真相后我都不会上厕所了!

8、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性的认为,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在关于富兰克林的书籍中,总有他揭开雷电秘密,制作避雷针的介绍。

9、  忽然,一阵电光击中了风筝,只见风筝线上的细毛都竖立起来。那人伸出手指,沿着风筝线上下移动,竖起的细毛竟随着手指移动的方向摆动。接着,他将手伸向钥匙,噼啪一声,钥匙和手腕间闪出一道火花!那人惊叫一声,马上把手缩了回去。然后,他兴奋地欢呼了,因为他知道,他已成功地证明天空中的闪电与莱顿瓶所产生的电是一样的。

10、在这五六百米的高度,避雷针引雷入地的作用似乎是注定了,好在美国学者在二十世纪末尾,通过连续七年的野外对比实验,观察到12次雷电均击中钝的被雷针,而近旁尖的富兰克林避雷针却始终未吸引雷击。因此改成钝头避雷针可以加强引雷入地的作用。

11、不过最为流行的还是在建筑物上安装中国式的避雷针――龙吻脊。1688年,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列·戴马甘兰来中国游历之后,写了一部名叫《中国新事》的书。书里写道:“……当时,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候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

12、“AssoonasanyoftheThunderCloudscomeovertheKite,thepointedWirewilldrawtheElectricFirefromthem,andtheKite,withalltheTwine,willbeelectrified,andthelooseFilamentsoftheTwinewillstandouteveryWay,andbeattractedbyanapproachingFinger.AndwhentheRainhaswettheKiteandTwine,sothatitcanconducttheElectricFirefreely,youwillfinditstreamoutplentifullyfromtheKeyontheApproachofyourKnuckle.”

13、国王甚至向当时最重要的、且至今仍被高度重视的科学组织——皇家学会施加压力,让他们认同圆头的避雷针比富兰克林的尖头的避雷针要好。

14、(874期)小超人讲故事‖让人吓一跳的动物(上)

15、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系在牵着风筝的麻绳末端的铜钥匙,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

16、(7)https://www.mentalfloss.com/article/66551/true-story-behind-ben-franklins-lightning-experiment

17、到此,不容怀疑,空间体电荷密度是有增无减的,那自然就是逐渐增强了避雷针的尖端放电作用,因而就导致这种引雷入地的作用趋向减弱的状况。

18、1736年,富兰克林当选为宾夕法尼亚州议会秘书。1737年,任费城副邮务长。虽然工作越来越繁重,可是富兰克林每天仍然坚持学习。为了进一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外国语,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广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先进成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752年6月,这个时间点很有趣。正好是普利斯特里声称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时间点。可以确认的是,如果他的确在此时完成的风筝实验,遥远欧洲大陆的岗亭实验成功的消息他并不知晓。事实也支持这一观点,直到当年8月27日,他的《宾夕法尼亚公报》上才转载了《LondonMagazine》的关于法国实验成功的消息。

20、(6)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jamin_Franklin

21、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绝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早在数年前,他就致力于电的研究,并在当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指出了电的性质。

22、1706年1月17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顿。他的父亲原是英国漆匠,当时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生有十七个孩子,富兰克林是最小的儿子。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所以,他到十岁时就离开了学校,回家帮父亲做蜡烛。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

23、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24、(888期)小超人讲故事‖谁来拉雪橇(下)

25、据称在1752年,富兰克林进行了一项着名的实验:在雷雨天气中放风筝,以证明“雷电”是由电力造成。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试验,事实上,同时期有其他科学家进行类似的实验时被电击致命(参见格奥尔格·威廉·里奇曼)。至今仍有不少人对于本杰明·富兰克林当年是否真的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或实验到底是如何进行,还心存疑虑。

26、(877期)小超人讲故事‖大猫宝宝猜一猜(下)

27、更鲜为人知的是,人类与动物们也得到了植物的保护,植物的根向下扎入泥土,青草尖和树叶尖向上都有尖端放电,所以近地低空,正是由于太多的尖端放电作用而避免了许多闪电发生。

28、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风筝的动静。

29、”事实上,琼斯继续说,“乔治三世为了宣传他对殖民反抗的不满,将白金汉宫的尖角结构的建筑替换成了圆角的。”

30、十二岁时,他到哥哥詹姆士经营的小印刷所当学徒,自此他当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从伙食费中省下钱来买书。同时,利用工作之便,他结识了几家书店的学徒,将书店的书在晚间偷偷地借来,通宵达旦地阅读,第二天清晨便归还。他阅读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读物到着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都是他阅读的范围。

31、“把莱顿瓶拿过来。”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他连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莱顿瓶上电火花闪烁。这说明莱顿瓶充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