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对联大全春节小学生56句集锦

对联大全春节小学生56句集锦

对联大全春节小学生

1、上联:大鹏俯视万春寨;下联:天马驰骋五里街

2、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3、上联:展宏图九州英才扬鞭跃马;下联:创伟业四海豪杰破浪飞舟

4、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5、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6、  2) 云霞蔚彩新年添福寿,山水韶光秀色满乾坤。

7、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8、  上联:鸡鸣晓日江山丽下联:犬吠神州岁月新

9、上联:高天雪舞银蛇去;下联:大地春归骏马来

10、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11、上联:迎喜迎春迎富贵下联:接财接福接平安横批:吉祥如意

12、  上联:鸡鸣曙日红万里金光辉瑞霭下联:柳舞春江绿千重锦浪映丹霞

13、上联:爆竹声声催快马;下联:梅花朵朵笑春风

14、九域涌新潮四海雄鸡争唱晓;三春辉紫气八方彩凤共朝阳

15、上联:风尘一路马蹄碎;下联:爆竹千家春意浓

16、  上联:共享锦绣年华 下联: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福如东海

17、预习: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生字词(拼音版)

18、上联:丽日蓝天万树繁花争早放;下联:阳关大道千骑骏马着先鞭

19、“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20、此联嵌了三个“春”字和三个“新”字,非常贴切地展现了“新春”景象。他自感十分满意,就叫家人贴于门口。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王羲之能够理解揭联者心情,所以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

21、  上联:雄鸡喔喔颂尧天邦兴国治下联:腊狗汪汪歌舜日春暖花开

22、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23、  上联:万事如意展宏图 下联: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24、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人心欢畅

25、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26、上联:伏枥犹存千里志;下联:添翼更上九重天

27、点点梅花笑迎雄鸡朝天唳;声声爆竹欢送大圣载誉归

28、上联:大鹏展翅青云路;下联:骏马奔驰浩荡春

29、上联:金鸡报晓歌大治;下联:丹凤朝阳赞中兴

30、除夕猴在山重享齐天乐;迎春鸡报晓高唱东方红

31、  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横批:福满人间

32、上联:春满人间欢歌阵阵下联:福临门第喜气洋洋横批:五福四海

33、  春联对歌民安国泰喜字成双花好月圆横批:国泰民安

34、  上联:捷报频传圣猴舞棒辞岁去下联:宏图再展金允高唱迎春来

35、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高升横批:好事临门

36、上联:老马识途奋驾长车奔富路;下联:银蛇献岁昭苏万物舞东风

37、冬去山川齐秀丽喜来桃里共芬芳横批:新年大吉

38、  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

39、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

40、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41、上联:三羊开泰人膺五福趁春去下联:万猴维新天降大运随日至横批:时和岁好

42、上联:风光秀丽随春展;下联:道路逶迤任马驰

43、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辞旧迎春

44、  上联:迎新春事事如意下联:接鸿福步步高升横批:好事临门

45、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

46、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47、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上下联词性,即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形容词、动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48、  过年了,我和爸爸、妈妈去老家和爷爷、奶奶过团圆年。

49、彩凤高翔恋我中华春不老;金鸡喜唱歌斯盛世乐无穷

50、上联:千帆竞发几经风雨几经浪;下联:万马奔腾一路凯歌一路春

51、“海”是三声,本句应做上联(首联),“江”是一声,本句做下联(末联)。

52、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53、春联既是根据中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语言鲜明简练。

54、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55、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