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古诗七言
1、好诗真脱兔,下笔先落鹘。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文章乃余事,学道探玄窟。
2、赠郑徵君家匡山首春与丞相赞皇公游止 一抛兰棹逐燕鸿,曾向江湖识谢公。每到朱门还怅望,故山多在画屏中。夏中病痁作 山鬼扬威正气愁,便辞珍簟袭狐裘。西窗一夕悲人事,团扇无情不待秋。寄裴生乞钓钩 一随菱棹谒王侯,深愧移文负钓舟。今日太湖风色好,却将诗句乞鱼钩。夜看牡丹 高低深浅一阑红,把火殷勤绕露丛。希逸近来成懒病,不能容易向春风。莲花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伤温德彝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题友人居 尽日松堂看画图,绮疏岑寂似清都。若教烟水无鸥鸟,张翰何由到五湖。题李相公敕赐锦屏风 丰沛曾为社稷臣,赐书名画墨犹新。几人同保山河誓,犹自栖栖九陌尘。蔡中郎坟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华阴韦氏林亭 自有林亭不得闲,陌尘宫树是非间。终南长在茅檐外,别向人间看华山。三月十八日雪中作 芍药蔷薇语早梅,不知谁是艳阳才。今朝领得春风意,不复饶君雪里开。弹筝人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钿蝉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题端正树 路傍佳树碧云愁,曾侍金舆幸驿楼。草木荣枯似人事,绿阴寂寞汉陵秋。题城南杜邠公林亭(时公镇淮南,自西蜀移节。) 卓氏垆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贪为两地分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5、A.“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
6、〔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7、1读书窗下少人知,绿阴幽草胜花时。——苏泂《闻莺·东村水车声未已》
8、10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王维《偶然作六首》
9、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题西林壁》苏轼
10、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1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2、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13、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14、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苏东坡有关读书的诗词婉约的:水龙吟(宋)苏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15、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16、E.诗人充分调动感官写景,既有“云浮日光”“黄莺过水”“燕子衔泥”的视觉形象,又有“雷声忽送千峰雨”的听觉形象和“花气浑如百合香”的嗅觉形象。
17、上d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18、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____张俞《蚕妇》
19、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20、1安贫日日读书坐,不见将名干五侯。——皎然《送顾处士歌》
21、读书三径草,沽酒一篱花。——许浑《灞东题司马郊园》
22、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23、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白居易《琴茶》
24、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苏轼《登庐山》
25、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述。
26、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27、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28、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____李颀《古从军行》有关读书的诗句有哪些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0、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刘希夷《蜀城怀古》
31、《越中览古》同样如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皆是千年以上的故事,结句才以“只今”二句,陡转到目前。
32、图例显示:平声字的‘宫’和仄声字的‘卷’,因为在一联之内,所以平仄相反,称为相对;仄声字的‘卷’和仄声字的‘抱’分属两联且相邻,所以平仄相同,称为相粘;仄声字的‘抱’和平声字的‘胧’,因为在一联之内,所以平仄相反,称为相对。正是这种平仄交错的排列,形成了格律诗的粘对关系。
33、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
34、1今者无端读书史,智慧只足劳精神。——韩愈《感春四首》
35、读书以修身,末惟利这渔。——方回《览古五首·读书以修身》
36、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37、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3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39、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40、1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41、A.诗中的“犯春霜”“一径寒”“悬冰白”等词句,直接点明了时令犹寒,这是导致后来诗人出游游兴不浓的原因之一。
4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3、1田园伏腊颇有余,竹中明灯夜读书。——方回《寄题曹氏居竹》
44、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4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46、1灯下南华卷,袪愁当酒杯。——贾岛《病起》
47、[起]杨柳渡头行客稀。(空间在杨柳渡头,这是一个点。)
48、1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叶采《暮春即事》
49、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50、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
5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2、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53、1读书不办关门计,又着麻鞋走四方。——苏泂《太息》
5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5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乡村四月》翁卷
5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