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
1、初听这句话,感觉这句话的背后是穿透纸背的狂妄。司马昭作为一个臣子,敢于把自己的野心暴露到“路人皆知”的地步,这是何等的目空一切?又是何等狂妄自大?
2、比如,司马昭在平叛“汝南三叛”的最后一叛“诸葛诞之叛”时,便强令郭太后和曹髦,离开洛阳,跟随自己的大军行动,就是要死死抓住曹髦,不给一点空间。
3、司马昭自小就随父在军中生活,武功颇强。剿灭曹爽势力后,被魏廷封为新城乡侯,后又被拜洛阳典农中郎将。
4、这次事件不足以表明司马昭的野心之大。我们就来说说此心所只第二点。在三国时代,北部是魏国、南部是东吴、南部是蜀国。哪个国家都有想要灭掉其他两个国家的意图。因此,第二就是指司马昭想要扫荡蜀吴一统天下。
5、司马懿有九个儿子,但在史上最著名的是次子司马昭,也就是得益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
6、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司马昭之心)。
7、《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晋·陈寿著)中有言云:“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8、260年(魏高贵乡公甘露五年),司马昭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是为魏元帝。
9、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这件事才停止下来,又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皆封列侯。
10、为此,西晋初年,大臣刘毅曾上奏陈述九品有八损云:“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d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可谓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中正制度逐渐产生的巨大弊端。
11、公元254年,皇帝曹芳不愿继续傀儡生涯,打算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可惜计划泄露。于是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12、“司马昭之心”事件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曹髦对司马昭痛下杀心,最后反受其累,死于非命。但是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地方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至少是不符合常理的。我们首先进行简单地梳理:
13、吊诡的是,史书中对司马昭罪行的鞭挞多不胜数,对他所做的好事却仅是微不足道的几笔,非常诧异。相比曹操,介绍司马昭的文字也少多了。可是历史功过不是靠故事多少、记载的文字多少来界定,而是看他的政策、功业。乱世百姓为刍狗,有一个有能力知仁义的人来结束这个时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14、也就有了后来的甘露之变,魏帝曹髦率领一批宫人、太监、侍卫等人一起大呼小叫地出宫讨伐司马昭去了,先是在半路上遇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司马伷不敢交战了,直接逃走了,后来曹髦又遇到了贾充,结果被贾充指使的成济所弑杀。
15、罗贯中:①假意投身强哭尸,公然弑主待推谁?欲诛成济瞒天下,天下人人已尽知!(30)②司马当年命贾充,弑君南阙赭袍红。却将成济夷三族,欲使军民耳尽聋!
16、公元258年,平叛了诸葛诞后,曹髦眼见司马昭权势熏天,不得已要加封他为晋公,设晋国,九次下旨,司马昭却九次拒绝。
17、孙皓贪恋女色,竟然下达如此荒唐的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18、 (西晋时期疆域/来自网络)
19、其中尤以宁安为首,在她四下打探之后,才发现原来正尧曾经就是河东队的一员,如此一来,正尧给柳彦拿药到现场去自然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20、于是贾充强撑颜面喝道:“司马公白养活你们了,这事还用问我吗?”
21、事实上,由于中正之职在操作上的不严谨不完整性,大权实际日益被掌握到魏晋传承之际延续下来的官僚贵族手中,士人品评中品行、才干两项已不被重视,唯计门资定品,家世官爵即所谓门第、阀阅成为品评的主要依据,上品因此基本上由朝廷显宦子弟把持,成为官阶的准世袭体制了。
22、其次,由于司马师英年早逝,所以权力又交到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的手中。而司马昭和司马师、司马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司马懿和司马师虽然让皇帝当傀儡,但是至少是尊重皇帝的,平时也比较遵守规矩,但是司马昭可不一样,他要求自己的所有配置都跟皇帝一样,而且根本不把曹髦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有时候甚至出言侮辱曹髦,令曹髦忍无可忍,所以曹髦才说了那句经典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3、司马懿执掌曹魏国政后,又设置州一级的大中正,进一步操纵了士人的入仕途径,也使中正选拔人才制度体系化、系统化。
24、让万科变成恒大,让万科跟恒大合并,这正是许家印的司马昭之心。
25、司马师身死之后,司马昭就当了魏国的大将军,就这样魏国的大权还是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司马昭不仅非常狡诈而且权欲心还非常的重,作为皇帝的曹髦却没有话语权,更不能左右朝廷的事情,在没有话语权的曹髦心里怎么会不愤怒呢。
26、曹髦已经明白司马昭的用意了,得知自己的皇权是拿不回来了,想要跟司马昭拼个你死我活,从而对自己的群臣说便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
27、 (参见拙作)
28、更有网友无奈的说,“一群跳梁小丑,丑态毕露,就遂了他们的愿吧!”
29、那么当时成济,就真没别的办法吗?当然有!须知,曹髦率领的是乌合之众,你杀皇上干啥?把这些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干掉,用盾牌手等围困住曹髦等,总之别人随便杀,破其声势,想方设法困住皇上就成了!
30、岳不群与左冷禅,都是很强的权力欲望。在为个人私利,谋取更大权力这点上,没有丝毫差别,可说是难兄难弟;但在如何夺权的策略和手段上,则分出高低来了。
31、一个成功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一面旗帜,应该要给于后世以建设的力量和信仰,而不是破坏的邪念和参照。司马昭确实走到了权力上的巅峰,但是在人格上,却远远不如同时代的诸葛亮等人。
32、王石贪婪、聪明。但跟许家印相比,则大为逊色。他城府没有许家印深,谋算不及许家印远,伪装没有许家印巧。名利追逐中,王石充当了捕蝉的螳螂,而许家印当仁不让地成为黄雀。如果说王石是名利追逐中的猛虎,许家印就是猛虎加狐狸。
33、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34、王石是房地产老大。极强的成名欲,使他并不以此满足。他有一个成名的三部曲:第当上房地产老大,成为商业领袖;第爬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励志和精神领袖;第大搞环保和绿化,王石有个梦想,退休后,去戈壁滩种树,要让中国大片的沙漠成为绿洲,这一步,王石是想成为社会领袖,成为历史人物,想成为张骞那样的人物。
35、诛灭曹爽势力后,司马氏成为曹魏的实际控制家族。
36、曹髦就觉得自己时刻生活在危机里,觉得自己得把自己的这个权利给要回来,想要自己当真正的实权皇帝。这种情况下,司马昭肯定不能把自己手里握着的皇权给他呀。于是便开始进行谋略,想办法。
37、这一切的一切,都仅仅是一个形式,一出戏。曹髦不愿意但不得已不得不下诏,一切都是司马昭的授意,但却屡屡推辞,拒不接受。
38、这是一个难得的收回权力的机会,魏帝曹髦自然不肯放过,趁机命令司马昭镇守许都,令尚书傅嘏率领六军回京师。但曹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愿以偿,司马昭采纳傅嘏及钟会的计谋,亲自率军回到京师。
39、当一切按照司马昭所设计的方向进行时,曹髦也就必死无疑了。司马昭所忌讳的那层窗户纸也终于被捅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