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及道理
1、 赵简主出税者,吏请轻重,简主曰:“勿轻勿重。重则利入于上,若轻则利归于民,吏无私利而正矣。”薄疑谓赵简主曰:“君之国中饱。”简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对曰:“府库空虚于上,百姓贫饿于下,然而奸吏富矣。”
2、在故事中,蝉做了什么?(出露珠)却忽视了什么?(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及道理)。
3、出处《韩非子》卷十二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11
4、(现在大多把这个故事的关注点放在郑人身上,认为郑人不识货,舍本而逐末,但韩非引用这个故事,关注点在楚人身上,要表达的是过于修饰,反而让人忘了有用的本质,是要人注重功用,反对形式主义。)
5、(大多数臣子都会觊觎权力,君主要时时警惕,处处设防。)
6、(故事)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
7、术之不行,有故。不杀其狗,则酒酸。夫国亦有狗,且左右皆社鼠也。
8、第三段为主要内容包括故事和点评,若干故事有多个版本。
9、(教育儿童要言传身教,要诚信教育,这是正确的。所以说儒家在政治上不行,但在教育上、在自我修养的提高上是很有可取的地方的。孔子实在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10、(孔子的治国理论比较幼稚,人性自利,德声也可以是买来的。)
11、(点评)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12、10操壶走火,则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则役万夫。
13、(故事)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14、(点评)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15、(内卷内斗,不顾共同利益,最后全部毁灭。)
16、 (1)(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17、(故事)惠子曰:“羿执鞅持扞,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旳。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閇户。
18、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19、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0、(故事)一曰:宋之酤酒者有庄氏者,其酒常美。或使仆往酤庄氏之酒,其狗龁人,使者不敢往,乃酤佗家之酒。问曰:“何为不酤庄氏之酒?”对曰:“今日庄氏之酒酸。”故曰:不杀其狗则酒酸。
21、(故事)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22、(寓意)做人要品德高尚而又不自以为贤明这才对。恃才而骄傲被人轻视,贤德而谦虚受人喜爱。
23、国家富裕,军队强盛。《韩非子·定法》:“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
24、▶ 刑罚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漏洞存在,都会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如果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知道犯法必死无疑,那么把天下的财富全都给他,也没人愿意去干违法乱纪的事了。
25、(故事)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儛之。
26、(故事)孔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27、(故事)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曰:“臣富矣,然而臣卑。”桓公使立于高、国之上。曰:“臣尊矣,然而臣疏。”乃立为“仲父”。孔子闻而非之曰:“泰侈逼上。”
28、(故事)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
29、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30、公孙仪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要看别人的脸色。看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因此,那时我虽爱吃鱼,却不会有人送鱼给我了,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那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31、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32、他们的目光只放在眼前,不注意着背后,这就是它们的命运。
33、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4、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3
35、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12
36、出处《韩非子》卷十二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3
37、(故事)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也,子姑待之。”答曰:“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
38、(故事)桓公问管仲曰:“治国何患?”对曰:“最苦社鼠。夫社,木而涂之,鼠因自托也。熏之则木焚,灌之则涂陁,此所以苦于社鼠也。今人君左右,出则为势重以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谩侮蔽恶以欺于君。不诛,则乱法;诛之,则人主危。据而有之,此亦社鼠也。”
39、(点评)今身不至劳苦而辇以上者,有术以致人之故也。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
40、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中,韩国是最弱小的。韩国西边的敌人秦国却十分强大,韩国一直对秦国小心提防。在一次秦国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秦国战败了。这位昏庸的韩王便认为秦国的实力不过如此,开始整天吃喝玩乐,贪图眼前利益,不再担心秦国的威胁。此时,韩非子向韩王讲述了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劝告韩王注意防范。
41、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4
42、①酤(gū)酒:卖酒。②升:量酒的器具。为:酿造。③怪其故:对这种料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奇怪。④问其所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闾(lǘ):邻里。⑤挈(qiè):用手提着。瓮:盛酒浆的坛。⑥迓(yà):《尔雅》:迓,迎也。即冲着。龁(hé):咬。⑦明:帮助开导。⑧蔽胁:蒙蔽控制。
43、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44、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韩非子·十过》:“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45、(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46、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47、(点评)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48、出处《韩非子》卷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5
49、寓言中也常有对能工巧匠们的赞美。著名的“庖丁解牛”描述庖丁为梁惠王宰牛的情景。由于他对牛的骨架结构了然于心,所以他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都会发出皮骨分离,“噼里啪啦”的声音。进刀时豁豁地,既符合舞蹈的节拍,又合乎乐曲的节奏。借着庖丁熟练宰牛的动作。庄子告诉了我们“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能得心应手”的道理。
50、(点评)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51、(故事)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52、(点评)范且、虞庆之言,皆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人主说而不禁,此所以败也。夫不谋治强之功,而艳乎辩说文丽之声,是却有术之士而任“坏屋”、“折弓”也。故人主之于国事也,皆不达乎工匠之构屋张弓也。然而士穷乎范且、虞庆者:为虚辞,其无用而胜;实事,其无易而穷也。人主多无用之辩,而少无易之言,此所以乱也。今世之为范且、虞庆者不辍,而人主说之不止,是贵“败”“折”之类而以知术之人为工匠也。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坏弓折;知治之人不得行其方术,故国乱而主危。
53、(故事)一曰:虞庆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濡。夫材生则挠,涂濡则重,以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干则直,涂干则轻。今诚得干,日以轻直,虽久,必不坏。”匠人诎,作之,成,有间,屋果坏。
54、(理论脱离实际,没有调查而盲目自信,理论一大套,实际做不到。)
55、(故事)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人,一人不能拥也。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
56、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是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于是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57、 卫女失去了丈夫也没了脸面,但她返回娘家时带回的钱财,比出嫁时所带去的嫁妆,有了成倍的增加。她的父亲不责怪自己教女不当,反而自以为聪明,认为这样可以使家里更富有。现在国家大臣做官的(做法),都是这种样子。
58、(故事)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鸢。”
59、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60、可是,这则寓言的作者,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听老师读。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你读。
61、(故事)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
62、佳宁老师有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跟学射有关的,都有哪些寓言?(回答正确)第二个主题是跟动物有关的,你们都读了哪些?第三个主题是跟匠人有关的,有哪些?(记得真清楚)
63、(故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64、(点评)嗣君知欲无壅,而未得其术也。夫不使贱议贵、下必坐上,而必待势重之钧也而后敢相议,则是益树壅塞之臣也。嗣君之壅乃始。
65、有的充满哲理,属于哲理寓言。该类是以生动活泼的比喻讲出深刻的哲理,不仅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中国自先秦开始,就出现许多哲理性很强的寓言,形成中国古代寓言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如《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不要老是停留在一个地方思考,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如《井底之蛙》通过写井底青蛙的目光短浅,让我们明白:要学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能像井底的青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目光长远的人。
66、(点评)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67、(故事)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68、(点评)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69、(故事)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70、(故事)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71、 他以为一定会生意兴隆,可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72、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 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 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 了。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 断是非。”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73、(故事)一曰:延陵卓子乘苍龙与翟文之乘,前则有错饰,后则有利策,进则引之,退则策之。马前不得进,后不得退,遂避而逸,因下抽刀而刎其脚。造父见之,泣,终日不食,因仰天而叹曰:“策,所以进之也,错饰在前;引,所以退之也,利在后。今人主以其清洁也进之,以其不适左右也退之;以其公正也誉之,以其不听从也废之。民惧,中立而不知所由,此圣人之所为泣也。”
74、(韩非讲求实用,言论再动听,不管用也是没用的。)
75、信:真实不欺。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76、 当时,有个叫薄疑的卫国贤人,对赵简子说:“依我看来,您的国家中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