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48句集锦

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48句集锦

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1、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道家哲学还为中国哲学提供了道、德、太极、有无等一系列基本范畴。儒、墨、名、法、阴阳各家,都在这本原本体论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各自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4、对于“礼”与“仁”的关系,二程似乎也有些游移不定。程颐一方面认为“礼即是理也”(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伊川先生语一》,《二程集》,第144页);另一方面,程颐又认为“仁”也是“理”,他说:“仁,理也。人,物也。以仁合在人身言之,乃是人之道也。”(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外书》卷第《二程集》,第391页)这样看来,在程颐的思想体系中,“礼”与“仁”似乎都是“理”,二者似乎都具有核心地位。

5、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6、明清小说 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7、  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急,则侵夺而致仇怨。

8、①词是一种音乐歌词,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伶工歌女歌唱,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妇女的容貌、心理、生活情景,尤以男女爱情为主。

9、程颢,字伯淳,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卒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享年五十四岁,由于其去世时文彦博题其墓表曰“明道先生”,故学者多尊称他为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程颢之弟。生于仁宗明道二年(1033),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享年七十五岁,学者称伊川先生。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程颢赐谥纯公,程颐赐谥正公。淳祐元年(1241),程颢封河南伯,程颐封伊川伯,皆从祀孔庙。

10、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11、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

12、  程颢是程颐的兄长,两人相差一岁,都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13、  畏四知①为人仁义。远五刑②莫犯刑戮③。

14、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时代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的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小说中的双璧。

15、二程的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继承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学说,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上承“孔孟”之道统,下启朱熹、王阳明等人之理学,直至成为官方哲学,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以至于在明朝成为官学,称为程朱理学。他们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16、程颐程颢是河南洛阳人,两兄弟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爱莲说流芳百世),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17、[9]林乐昌:《张载“学则须疑”精神及其对胡适父子的影响》,《华夏文化》,2018年第3期。

18、▲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19、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20、  “一相壮公千世祖;二贤夫子万年师。”此联上句指南北朝时期南陈名将程灵洗,下句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二人。

21、  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22、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3、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24、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25、北宋理学家张载也认为“礼”就是“理”,并对“礼”与“理”的关系进行了辨析。《礼记·仲尼燕居》曰:“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张载据以认为礼就是理,知理才能制礼。他说:“礼者,理也,须是学穷理,礼则所以行其义,知理则能制礼,然则礼出于理之后。”(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子语录·语录下》,《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326-327页)张载认为,理出于礼之先,为礼之依据。张载在《横渠易说·系辞上》中解释《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曰:“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也,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无形迹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迹者即器也,见于事实如礼义是也。”(张载著,章锡琛点校:《横渠易说·系辞上》,《张载集》,第207页)在张载看来,道是根本、原理,器是表象、事实,道、理是礼的形上依据,礼是道的形下事实,然而道与器不可分离,礼与理亦不可分。由此可见,张载一方面将礼升华到形上依据的高度来看待,礼与理一样,具有恒常意义。另一方面,在张载的思想体系中,理并非礼的终极根源,这一点与二程的认识有所不同。当代学者林乐昌先生曾著文论述说:“在张载思想体系中,由于‘理’是居于‘天’之下的次级范畴,‘理’和‘天’并未如二程洛学那样同一化为一个整体观念;理虽具有根源涵义,但毕竟还不是终极根源。”(林乐昌:《张载礼学论纲》,《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张载将礼的终极依据称作“太虚”,他说:“大虚(太虚)即礼之大一(太一)也。大者,大之一也,极之谓也。”(卫湜:《礼记集说》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6页)此所云“太虚”,是无形的、聚而未散的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张载著、章锡琛点校:《正蒙·太和篇第一》,《张载集》,第7页)。张载于此所说的“本体”,是指原始的、本来如此的、永恒的状态。张载以礼源于太虚,即以礼来源于属于本体范畴的气。张载还认为礼本于“天”,他说:“礼本于天,天无形,固有无体之礼。”(卫湜:《礼记集说》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册,第126页)张载此处认为礼本于天,天无形,就有无体之礼。

26、宋词和元曲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7、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8、  “二程”父母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专门为两兄弟请了当地两位名师,一人负责传授礼、乐、书、数知识,一人负责射、御技能。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二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岁时,程颢就会写诗。有一次母亲给他讲晋代廉吏吴隐之的《酌贪泉》诗,说是吴隐之路过石门时,见到一处泉水,当地人叫贪泉,一般官员是不喝的。因为喝了之后,就会变贪。吴隐之却喝了,并写下《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说,古人说这泉水,喝一杯就会贪千金。可是要让伯夷和叔齐(商朝人,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喝了这水,也不会变贪。程颢读了《酌贪泉》诗后,写了两句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意思是只要心中意志坚定,外物怎么能改变?一个十岁的孩童,能写出这样涵义深刻的诗句,足见其情操高洁。

29、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

30、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31、有一天,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在窗外看到老师在屋里打坐。他俩不忍惊扰老师,又不放弃求教的机会,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他醒来。可天上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并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仍一直站在雪中。等程颐醒来后,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这二人依然恭恭敬敬侍立着,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等程颐醒来的时候,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说道:“啊,他们俩全都在这儿没有走?”这时,杨时和游酢才踏着一尺深的积雪走进去。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不耐烦的神情。后来杨时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这件事也被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传为学界佳话,由此演变成成语“程门立雪”。

32、  作为伊川程氏的代表人物,“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兄弟二人将“九思立德”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3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34、(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5、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36、大程的工夫论,是由体认本体入手,其作《识仁篇》,首先就提出“学者须先识仁”。《识仁篇》是回答吕大临叩问工夫而说的。吕大临本为张载门下,张载殁后受学于二程门下,但又固守张载之学。张载之学,以变化气质为先,非常重视工夫,而且工夫下得极为艰苦卓绝,其具体表现即在“防检”与“穷索”上。程颢在《识仁篇》中既提出“学者须先识仁”,又告诉吕氏“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所谓“识仁”之“识”有体认的意思,而“仁”在明道那里具有本体的地位。因此,“识仁”也就是体认本体。即,如果能在仁体流行之处当下识得此心此理,则只需在此心地上下工夫,即“以诚敬存之”,就不须要“防检”与“穷索”。吕氏之所以要“防检”,是因为心有懈怠,但如果此心“纯亦不已”,“敬则无间断”,又何懈怠之有?又何须多此“防检”之工夫?之所以要“穷索”,实因见理不明,但如果识得本心就是天理,又安待“穷索”!所以大程的工夫论,是以本体属工夫,即本体即工夫,识得本体,则工夫皆自然之工夫。在大程青年时代的作品《定性书》中,也同样揭明了这样一种工夫理论。按书中说法,工夫入手处不在于“规规于外诱之除”(这正是吕大临所谓的“防检”“穷索”),而在于“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也就是说,若能以大公之心来领会天理本体,则日用之间,通过观此流行之体即可达到物来顺应。

37、关于“礼”与“仁”的关系,以及二者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朱熹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朱熹一方面认为礼与仁是一回事:“一于礼之谓仁。只是仁在内,为人欲所蔽,如一重膜遮了。克去己私,复礼乃见仁。仁、礼非是二物。”(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一《论语》,第1043页)可见在朱熹看来仁与礼不是二事,是一体两面。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强调礼在孔门之教中的重要性:

38、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39、关于“礼”与“仁”二者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关系,在宋代学者的思想理论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大致说来有如下三种观点:

40、  明末清初:  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41、陈颢、程颐兄弟1072年都在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讲学,嵩阳书院被称为“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之地”,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天理”即来自于“二程”。

42、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43、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4、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45、《遗书》(河南程氏遗书),25卷,系二程门人所记二程的语录,后由朱熹编定。

46、(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47、答: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