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电影
1、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
2、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3、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电影)。
4、中国作家们刚写过不少政治化的“伤痕文学”。因思想的贫困和审美的粗糙,这些作品的大多数哪怕摆在今天的书架上,也早已黯然失色。
5、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
6、菲利普考夫曼把昆德拉这部作品搬上大银幕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也许就是他选的演员,年轻炽烈的朱丽叶比诺什和有着危险眼神的迷人男人丹尼尔戴刘易斯。
7、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
8、关于狗狗卡列宁。它乖巧温顺,却承载着整个城市的忧伤。昆德拉用了整个章节去写它,却叫《卡列宁的微笑》。这也算是一种轻与重吧。
9、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2019年11月28日,流亡法国43年、年已90岁的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了捷克国籍。
1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显然是一种难以严格类分的“读物”。第三人称叙事中介入第一人称“我”的大篇议论,使它成为理论与文学的结合,杂谈与故事的结合;而且还是虚构与纪实的结合,梦幻与现实的结合,现代主义先锋技巧与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结合。作者似乎想把好处都占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电影)。
11、作者:黄兰,商业地产人士,业余写字爱好者。榕树下签约作者,已出版由伊能静,潇洒姐推荐的实体书籍《姑娘,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小小的梦想,慢慢的实现。将文字转化为影像,是此时的目标。最近与妞博名博主AKA在合作青春剧本,你们有没有好玩的故事呢,也许会被拍成院线电影上映去电影院看到哦。
12、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13、文学之妙似乎常在于张力,在于两柱之间的琴弦,两极之间的电火。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张力,有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张力,有情绪与情绪之间的张力,有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张力。爱森斯坦的张力意指内容与形式之间,这大概并不是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要求形式脱离内容,恰恰相反,形式是紧密切合内容的——不过这种内容是一种本身充满内在冲突的内容。
14、“真的,有些书是要白天读的,有些书只能晚上读。”
15、东欧位于西欧与苏联之间,是连接两大文化的接合部。那里的作家东望十月革命的故乡彼得堡,西眺现代艺术的大本营巴黎,经受激烈而复杂的双向文化冲击。同中国人一样,他们也经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面临今后历史走向的严峻选择。那么,同样处在文化震荡和改革热潮中的中国读者,有理由忽视东欧文学吗?
16、“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17、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18、米兰·昆德拉(捷克语:MilanKundera,1929年4月1日-)是捷克著名作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1975年流亡法国,1981年归化为法国公民。他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称自己为法国作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应归类为法国文学。
19、生命应该是用来感受和体悟的。我们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包容,然后在此之上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沙漠的玫瑰,逆境中的成长最为美丽。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将勇敢的面对,受此洗礼。
20、《布拉格之恋》堪称经典,导演菲利浦·考夫曼用电影的方式给观众展示了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以及轻与重的换位与迷失。该片是一部展现原著主题比较成功的作品。它不仅把握住了小说的精髓,还以电影的方式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阐述的很到位。但在细节处理及表现深度方面,《布拉格之恋》与小说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电影文学》评)
21、因为他遇见了在一起睡觉带来的愉悦要远远大于做爱的短暂快感的女人,一个看似笨拙又几乎和他生活没有交集的乡村女招待,他吃惊特丽莎熟睡的手紧紧攥着他的手,而他曾经厌恶的和他经历过的诸多情人同眠的事实在她面前变得对立。
22、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23、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24、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25、访美期间,正是这本书在欧美热销的时候。《新闻周刊》载文认为:“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新水平。”《华盛顿邮报》载文认为:“昆德拉是欧美最杰出和始终最为有趣的小说家之一。”《华盛顿时报》载文认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此外,《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权威性报刊也连篇累牍地发表书评给予激赏。有位美国学者甚至对我感叹:美国近年来没有什么好东西,将来文学的曙光可能出现在南美、东欧,还有非洲和中国。
26、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
27、特丽莎的“重”:特丽莎看重灵魂,追求生命之重,骨子里倾向于“重”。特丽莎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她不理解为什么托马斯可以和不爱的女人做爱,因此有了一次肉体出轨的尝试。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同时,特蕾莎又是一个不断与自身抗争的女子,只是她显得很软弱,她的抗争毫无的作用。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在对托马斯付出无私的爱后,不仅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的不忠,也在不断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28、特蕾莎留在了托马斯家,他依旧不断地找女人,上床,而特蕾莎总能找到蛛丝马迹,她表达她的痛苦是通过梦境阐述,她的手指瑟瑟发抖,托马斯感同身受,他感觉到这种痛苦,他为特蕾莎心疼。于是他们永久地捆绑在一起,他娶了她,而她时而的痛苦,让他链接到这份爱。
29、他在旋转木马的报刊亭前面肆无忌惮地看着那些过往的年轻姑娘们,像又回到了过去那个给自己众多情人平等而又和爱情无涉的情欲快感的托马斯。
30、 托马斯本来是个对职业规划非常清晰的人,他觉得当医生是他一辈子的使命。他发表观点,却被当局利用,他不想违背自己的价值观,于是被医院开除。后来他思虑到“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以为是使命的东西时,生命中还能剩下什么。”
31、 卡列宁重复着每天刁羊角包,叫他们起床的动作。它每天都很欢乐,即使是在重复着这个动作。可是人类呢?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
32、建于1490年,由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的数学和天文学教授JanOndrejuv和皇家钟表匠Mikula联手制作。
33、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的主题。
34、作者认为,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
35、在布拉格,有一位年轻有为、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叫托马斯。他有两个红颜知己,分别是女画家莎宾娜和女招待特丽莎。特丽莎用真诚的爱情感化了托马斯。于是托马斯改变了固有的生活观念,决定与特丽莎结婚。然而,托马斯风流成性的本性并没有改变。
36、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
37、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存在。
38、有一次,批评家李庆西与我谈起小说与理念的问题。他认为“文以载道”并不错,但小说的理念有几种,一是就事论事的形而下,一是涵盖宽广的形而上;从另一角度看去也有几种,一种事关时政,一种事关人生。他认为事关人生的哲学与文学血缘亲近,进入文学一般并不会给读者理念化的感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即为例证。只有在人生问题之外去博学和深思,才是五官科里治脚气,造成理论与文学的功能混淆。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39、 如果这仅仅讲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那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只能算是一个畅销的小说,但因为里面讲到了政治,哲思,它就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书籍。托马斯与特蕾莎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捷克。这个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遭遇了一系列战争与动乱。俄军的入侵,共产主义的盛行,人心的动摇,在整个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选择都代表着自己的价值观。
40、主题:梁永安|和梁sir一起看电影:0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41、 无论米兰昆德拉讨论了多少关于“轻与重”,“灵与肉”的关系,可是整部小说里他其实也讲了两性关系中的责任与自由的问题。
42、在《布拉格之恋》中,观众看到了很多历史镜头,但是与现实故事的镜头相比较,导演通过背景与主人公行为分离的方式,弱化和模糊化了那个纷乱的时刻。影片的镜头转移得很快,因而在视觉上和感觉上都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眩晕感觉。尽管片中人头攒动、枪声阵阵,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并不能构成一种直接的视觉冲击。片中镜头的特殊处理让观众实在地感觉到了那个历史时刻和主人公的命运是相隔的两个时空。电影的结尾部分也采取了同样的镜头处理,当托马斯和特蕾莎驾驶的卡车行驶在一条山路上时,观众感受到了某种确定的命运和不确定的结束方式之间的张力。(《电影文学》评)
43、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禁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
44、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45、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