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故事简短些50字左右
1、孙康在年轻上学的时候,也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灯油,每天便早早睡觉了。有一次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外的雪把屋里映的光亮,便没了睡意,起身在院里读书。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失去读书的机会。这样他学识突飞猛进,最终成为晋代名人,勤奋上进改变了他的命运。
2、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标语的能力。在拟写标语的时候要注意主题突出,字数简洁,活用修辞,作答时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比如本题的主题是“少年正是读书时”,标题可以设计为: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2)答案:D
3、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名人读书的故事简短些50字左右)。
4、 我校七年级准备组织一次“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来参与。(活动一)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号召更多的同学多读书,请你设计一则宣传标语。
5、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6、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7、 在《郑氏规范》的168条家规中有3条涉及廉政廉洁,这是专门为出仕当官的子孙制定的。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规则发挥了有效的威力。共居十五世期间,郑家有173人出任七品以上的官员。尽管职位差距巨大,任职地域相隔千里,令人惊叹的是,郑氏子孙中竟无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
8、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事见《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晋书·车胤传》。。
9、但他绝对是一个好父亲,不像有些家长,只盼孩子象树一样生长(摇钱树)。
10、但千万不要苛责古人,不信你也穿越过去试试,估计满头是包,两眼摸黑。
11、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头脑清醒的办法,他准备了一个锥子,只要稍微一打瞌睡,他就会用这个锥子特别用力的在自己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的话,苏秦就会突然间感觉到疼痛就会清醒起来,继续读书。
12、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教室成为了学生拼搏的战场,很难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空间,让他们思绪飞扬。6月27日上午第二节课后,记者走进1405班教室,不见期末复习的紧张氛围,而是一派浓郁的书香气息。白色的书架上堆满了书籍,每本书都贴了一个带有编号的书签。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些书籍都不是高考复习资料,而是《悲惨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四世同堂》《刺客信条》等世界名著。为了方便借阅,班级还特地设置了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办理登记手续。作为班上读书最多的人,杜舒懿同学的另一个身份是兰亭书社社长。她谈起阅读来,可谓头头是道:“阅读名著,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性情。”她的高考志向很冷门,想读考古系;她的爱好则比较多元,喜欢书法、汉服、古文字。
13、1985年,郎咸平在沃顿开始写博士论文。起初,因为没有胆量做公司财务的课题,他只想做投资学方面的论文。在他看来,自己是不可能适合做那种软科学的,也不可能打进那个小圈圈。
14、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15、在那里,他文思泉涌,写出了著名的《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
16、再回忆起大学时代的他,郎咸平很感谢当年他抓作弊的老师,因为那一次改变了他的一生。
17、这是一个足月顺产的孩子,小手胖乎乎的,在空中乱抓一气。
18、有一天,老教授对年轻人们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们可以问问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养的孩子。”
19、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
20、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1、 人类领袖世界并不是靠体力强健,而是因为善于思维,并且将经验教训代代相传,使得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远方。这些经验教训的宝典就是书籍,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应有尽有,还在不断地增长。书籍传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思考,磨砺智慧,增加我们的内在厚度而深沉淡定,提升观察的高度而宽阔长远。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昧的,一个不读书的人内心干涸孤苦,而改变命运依靠的是智慧。
22、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
23、爱迪生。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24、 时光回到北宋末年的那个瞬间:一抹斜阳映照着祠堂,一位白须飘拂、身穿吉服的老人强撑病体,立下铮铮的誓言:“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
25、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以前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26、家谱上白纸黑字记载着,300多年前,还在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的苏家就出过一个大名人,名字令人颇有食欲,叫苏味道(648年—705年)。
27、有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家里的墙壁上似乎有一些些亮光,于是他便起床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儿,原来是因为墙壁裂了一个很小的缝,邻居家亮亮的烛火恰巧就从这个小缝中穿了过来。
28、詹天佑。在勘探时施工最困难的阶段,詹天佑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29、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的大户人家,有很多书。
30、解析:此题属综合读写题。(1)此题可属情景题,要求按照要求,选择简洁易懂,大家熟知的名言。(2)此题属情景题,解答此题,可结合自身经验选择大众认可度较高的方法,点明理由,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
31、原文: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32、他崇尚孔子的因教施教,无论学霸还是学渣,都因他的教导而有所成长,慕名前来求学的少儿有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