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2、入木三分(释义)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语出)唐代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人物)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3、(释义)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4、指封官太滥。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5、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
6、闻鸡起舞(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语出)宋代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人物)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7、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8、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其掌理朝政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9、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
11、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12、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
13、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14、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15、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
16、赤膊上阵(释义)指不穿盔甲,上阵作战。形容作战。(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人物)东汉末年,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
17、(成语故事)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北宋时期,赵鼎21岁中进士受到宰相吴敏的赏识,调到都城开封任职。金兵南下,宋钦宗惊慌失措,赵鼎主张抗金到底,可是宋钦宗不予理睬。北宋灭亡后,赵鼎仍然坚持抗金,秦桧迫害他,他只好写下:身骑箕,尾归天上,气壮山河壮本朝。
18、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9、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20、(释义)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21、 (语出)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