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长篇诗词
1、送雁侵胡月,惊霜点铁衣。可能吹妾梦,一为达金微?
2、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3、十亿赤子爱国志,化作力量图振兴。神州大业庆有日,海峡一统势必成。
4、祖咏(望蓟门)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5、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6、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7、《古蛾眉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瑰丽奇崛的想象和珠玑满盆的秀词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和屈原的作品,真不愧。描写战争的古诗及解释《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片角吹残夜,雄关铁锁开。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何人闻此曲,不上望乡台?《边角》 ——邝露《峤雅集》
9、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10、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2、 诗歌是中国古代传统文人惯用的一种记忆方法,它使历史沧桑和意义得以记录、保留和流传。明清世变的风云变幻,激发了诗海的浪潮,这一时期数量庞大的战争诗共同勾勒了明清之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诗人们以诗歌的艺术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他们亲历的历史,承担起记录战争、反映历史的文学使命。不少诗人亲临战场,耳闻目睹战争实况,他们的诗作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景况的方方面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世深入了解明清之际的历史细节提供了旁证。比起史籍的记载,这些丰富的战争诗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诗作中往往融入了诗人对战争、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与想象,兼具诗意与哲理,某种程度上也见证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史。
1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1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5、聆听完这篇篇不朽的诗文,让人触摸到了那颗颗不灭的灵魂,记忆虽是凌乱,但那昔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总是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描写古今战争的诗句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6、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7、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18、释义: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19、绿原的这本《童话》,与七月诗派的战斗精神迥然不同,诗人以童话的境界,弹跳的思维,魔幻的色彩,呈现出幻美精致的诗意追求。语言的活泼跳跃和交互撞击,呼唤出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
2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1、地角寒初敛,天歌云乍飞。大旗危欲折,孤将定何依?送雁侵胡月,惊霜点铁衣。可能吹妾梦,一为达金微?《边风》 ——邝露《峤雅集》
2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3、《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24、武元衡(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2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词注释①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
26、(《木兰诗》)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27、 明清世变,兵戈满地,烽烟四起,民生多艰,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隆武元年(1645),在福州称帝的唐王朱聿键刺谕道:“狂彝污我宗庙,害我子民,淫掠剃头,如在水火。”战争对社会的破坏是全方位的,从士人的诗文里感受到的乱世之痛,往往更甚于史书上的记录。
28、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9、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30、萨镇冰(1859~1952),字鼎铭,福建闽侯人,蒙古族。清末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入民国,任福建省省长等职。有《仁寿堂吟草》等诗集。
3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2、李益(拂云堆)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单于每近沙场猎,南望阴山哭始回。
33、阴云暮下雪,寒日昼无晶。直为怀恩苦,谁知边塞情。
34、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35、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边雁》 ——邝露《峤雅集》
36、单于寇我垒, 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 彼军为我奔。
37、龙鳞藏有瑞,风雨洒无私。欲采兰兼蕙,清香可赠谁。
38、几十年后,拉美诗人帕斯向世界宣称“现代性是一种普遍的激情”,我们“昔日一直在外部寻觅现时,结果却在内部找到了它。……对现代的寻求使我们发现了古代,发现了我们民族掩藏着的面孔。”
39、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淫逸的恶劣行为。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40、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41、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42、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
43、彭雪枫,河南省南阳市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
44、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45、 大体而言,70年抗美援朝战争文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战争初期,如诗歌:顾工的《一把炒面一把雪》,未央的《把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 》;通讯: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依依惜别的深情》;中篇小说:如杨朔的《三千里江山》,陆柱国的《风雪东线》《上甘岭》;长篇小说:如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以及比较另类的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初雪》等等,掀起了抗美援朝文学的第一波高潮。 但此一阶段,总体是战时枪杆诗、战地通讯和小说的急就章。毋庸置疑,它们为抗美援朝精神和新中国形象的宣传、激励、鼓舞和塑形的作用已为历史所证明,但艺术成就受到时代局限,这一点也无需辍言。
46、——唐·杜甫《石壕吏》。其中一个儿子稍信来了,其中一个儿子刚刚在战斗中阵亡。
47、迢迢万里馀, 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 主将宁尽闻?
4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