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30句集锦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30句集锦

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1、唐朝的时候,有个地方官叫李希烈,为实现个人野心,发动叛乱,四处烧杀抢掠,使百姓遭难,国家也受了损失。怎么办呢?当朝宰相就向皇帝建议,让太师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归顺朝廷。皇帝同意了,就让年过70的颜真卿去见李希烈。其实,这是那个宰相出的坏主意。因为颜真卿为人正直,不肯巴结讨好,得罪了宰相。宰相明知李希烈不会归顺,却让颜真卿去,想借刀杀人。颜真卿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可为了国家的安宁,他毫不犹豫地去了。

2、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3、  王蕃(228—266年),字永元。庐江松兹人。三国时期吴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先后任吴国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王蕃依据张衡学说,结合观察天文实践,重制浑天仪,用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15提高了测定黄赤交角的精确性。其制造的浑天仪既灵巧又实用,在“浑仪”上标明地球与日月星辰的运行,从而说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节气,以及何时昼长夜短,何时昼短夜长,何时昼夜相当,并由此制订历法。撰有《浑天图记》、《浑天象说》。所著《考度论》载入《晋书》、《天文志》和《宋书》。《三国志?吴志》称他“博览多闻,兼通术艺”。因其性情耿直,不愿对昏君俯首听命,不肯巴结佞臣,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被吴国暴君孙皓无故杀害,死时年仅39岁。由于此时松兹属庐江郡,治皖,(今潜山县梅城镇)故有潜山县人和庐江西南人之说。松兹位于潜山西南,因此,清安庆府志、宿松道光志、民国志皆记载为宿松人。

4、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

5、铁木真被带进脱里罕的大帐,第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正中上位的老者。他赶紧上前,单膝跪地,单手抱胸,恭敬地行礼道:“铁木真拜见尊贵的大首领!”(著名历史人物故事)。

6、听了管仲的这一番高论,齐桓公深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标准,世代相传。

7、赵孝成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后来,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

8、  闾丘方远(?~902),字大方,唐朝舒州宿松人(唐令闾丘氏后人),唐末著名道士。年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元晤称其“才器高迈,直可为真门之标表”。三十四岁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得其真文秘诀。将卷帙浩繁之《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精选节录为简明读本,备尽枢要,名曰《太平经钞》,故其声名远播於江淮间。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唐昭宗李晔降诏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方远阐扬圣化,启发蒙昧,真灵事迹显闻吴楚,从学者甚众。南唐沈汾《续仙传》载称:“远近从学弟子二百多人,其中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天复二年(902)二月十四日,淋浴焚香,端拱而坐,至正午仙化。

9、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  陈武,(?—215)年,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松兹人,为孙吴重要将领。曾参加孙刘联合抗击曹魏的赤壁大战和吴、魏逍遥津大战。因在赤壁之战中功勋卓著,由校尉进位偏将军。三国《吴志》卷十陈武传载:“陈武,字子烈,庐江松兹人。孙策在寿春,武往修谒,时年长七尺七寸。因从渡江征讨有功,拜别部司马,策破刘熏,多得庐江人料其精锐,乃以武为督,所向无前。及权统事,转督五校。仁厚好施,乡里远方客多依托之。尤为权所亲爱,数至其家。累有功劳,进位偏将军。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从击合肥,奋命战死。权哀之,自临其葬”。其子陈修、陈表也因军功进位都亭侯、都乡侯。父子三人皆被载入三国《吴志》,成为宿松进入正史传纪的第一名人。

11、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傻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最心爱的一只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的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下了金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12、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13、一下:必背课文(音频听读)二下:必背课文(音频听读)

14、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养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事都不是轻松!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养马人回答说:“以前我也养过马,依我看,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备用的木料往往有弯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桩的时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弯曲的木料之后紧接着使用弯曲的木料,那些笔直的木料就难以派上用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其实,选拔人才同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在起初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今后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15、光绪末年,公共租界开始征收轿子税,生意不好的堂子为省钱,未成年清倌人出堂差,就不再坐轿子,而由龟奴肩扛。龟奴肩上铺一条白手巾,清倌人斜坐其上,手扶着龟奴的脑袋,龟奴则双手抱拢妓女两脚。龟奴扛着妓女招摇过市,成了当时四马路上一大风景,有人称之为“人上人”,又被戏称“鳖脚”

16、说到记载中国的谋权厚黑之术故事的书籍,首推的就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了。

17、  张何丹,四川人,为松兹县第一任县令。西汉末年曾在朝廷担任中散大夫,因秉性忠直,被当时把持朝政的王莽贬为松兹县令。宿松旧县志载:“张何丹,汉中散大夫,以忤莽谪松玆侯相。爱民如子,治北五十里有嘉禾,无种自生,人以为德政之祥,后名其地曰仙田。旱,祷雨西郊,六月六日卒于雩壇。邑人哀恸,卜河西水口山葬之。为立庙并祀名宦”。张何丹到任后,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培养出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优良品种“仙田瑞谷”。汉平帝元始5年(公元5年)将县治迁到今县城。他清正廉明,体恤民情,在大旱之年,为民祈雨,于六月六日晒死在河西水口山祭坛上。县民就地负土为莹,立墓碑,上刻“汉令张何丹之墓”,并为之建“大王庙”以供祭祀。其后人遂居宿松。

18、樊锦诗曾任我国敦煌研究院院长,几十年来与家人分居两地,孩子成长她只能缺席,一边是繁华都市,一边是西北荒漠,她坦言自己也曾面临抉择。“在一个人最艰难的抉择中,操纵着他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就好像要和大地分离。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护人。

19、梓为木中之贵,古人以梓为有子的象征。皇帝立皇后,不仅是为了母仪天下,更重要的是为了建子嗣,承大统,以延续和维持王朝的长久统治,这是历代帝王都极为重视之大事。把建储称作立国本。因而皇后称梓童,也正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这种心理。

20、在刘秀的一生中,有一场影响他一生的战役,那就是昆阳之战。在当时,刘秀万余兵面对王莽新朝的“百万大军”。

21、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395(69岁)年太子慕容宝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征途中。

22、和贫困斗争,和疾病斗争,以一己之力创办起了丽江华坪县女子免费高中,将一千八百多位山区的贫困女生送入大学的校门。有人会问:张桂梅这瘦弱的身体里怎么会迸发出如此强大的能量?我想,应该源于她最朴素的人生志向吧,用教育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

23、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24、“全国小学创意写作实验学校·实验”名单公示

25、吴规的老婆看老公和儿子相继去世,也悲伤过度,跟着就去了。

26、  历史沿革  起源追溯  史海钩沉  孝义历史源远流长,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是山西历史上置县最早的地方之一。《左传·宣公十五年》所记载的晋景公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即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始置瓜衍县。  公元前594年,晋国正卿荀林父统帅晋军主力灭掉赤狄潞氏,彻底平息了狄人的长期威胁,也使晋国疆土拓展到太行山西麓。凯旋之日,晋景公重赏荀林父“狄臣千室“,随之又想起3年前晋楚崤之战后,荀林父以败军之将谢罪“请死”,大夫士会仗义直谏,力保其无罪,这样才使荀林父免掉死罪,重任中军将的情景。于是襄公又感激地对士会说:“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当初若不是您的劝谏,我就会失去荀林父,也不会有今天的胜利。”遂将“瓜衍之县”赏给了士伯。  瓜衍县的旧址在今孝义市北的虢城村,古代又称此地为“瓜城”,至今当地百姓还把流经附近的虢义河称作“瓜衍河”。瓜衍县是目前史料载中我国最古老的县名之是“县”从最初的田地划分单位到居民组织、功臣封地。并向行政区化名称逐步过渡中的一个地名化石,它影响到秦王朝及后来集权统治形式郡县制的诞生。难怪余秋雨说“民族文化中的很多起源性的东西都与山西这块土地有关。”  孝义的由来  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又说:尉迟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义)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  据记载,孝子郑兴,自幼很有志向,终日勤劳耕作,侍奉父母,但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郑兴守孝3年。母亲久病不愈,郑兴服侍床前,从不解衣,不离母亲半步。母亲想吃肉丸汤,郑兴因无钱买肉,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汤奉母。此事传开后,人人都为郑兴的孝道所感动。“割股奉亲,乃世乏奇事!”。在清乾隆《孝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  而“义虎救樵夫”则是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清乾隆《孝义县志》记录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有个樵夫砍柴坠入深渊的虎穴中,老虎不仅没有吃他,反而将他背出山外。樵夫千恩万谢,与老虎约了个时间在西门外答谢它,到了时日,老虎如期而至,将樵夫送它的东西叼了后离去。  为纪念孝义得名,1380年,孝义市以“割股奉母”和“义虎救樵夫”的历史典故为题材,于2007年1月1日,落成了两座大型高粱红花岗岩雕塑,以此展现孝义的城市形象。

27、相比于男航天员臂力、体型和臂展的先天优势,对加压后舱外航天服的操控,王亚平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面对挑战,王亚平“就是一个字,练”!日复一日大过载、重负荷、高强度的训练,不仅是“男航天员坚持多久,她同样坚持多久”,更是每次都在规定课时外自己加练1小时。如今,这场完美的太空行走,让人们清晰地看到——当一位女性用最大的诚意与卓越的付出,向宇宙递交“名片”时,宇宙,也向这朵来自地球的铿锵玫瑰,敞开了大门。

28、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29、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