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以上
1、关于名人读书而成功的故事2: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2、据说,他在工作室工作时常常是熬夜加班直到天明。有一次,他的助手将早饭给他送了进来,优雅的端到桌边并提醒他注意身体。他答应了一声后就再也没有吱声,直到助手吃完了早餐也不见他动动。助手想要捉弄他,便将他的早餐也吃了精光。当爱迪生完成了工作后,看到桌上的香肠壳和空牛奶杯,面包渣,还很高兴的告诉助手自己今天早上吃了顿即时饭呢。
3、《做书:感悟和理念》著名出版人李昕谈自己数十年做书的心路历程
4、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5、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6、读书与治学,都应当作一种生命的投入,使之成为你的另一种带有智慧的生命形式,带着你的生命和智慧的体温。
7、结集了78篇书话文章,分为三卷。这些文章涉猎广博,延古及今,内容包括:书人写事、民主政治、民国见闻、书法绘画以及花草医药等,许多已在网上发表。对于他的笔法读书界给与了相当高的评价,认同他是“决计只住在第一流的文字里”的人。他写历史、写政治笔触率直、犀利尖锐,心系自由,指斥专制,文章多潜藏着对当代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品人论事视角新奇独到,褒贬扬抑态度鲜明;他写古代文学、典籍诙谐幽默,思绪灵动,极有情趣,浓郁的人文情怀饱满笔端。
8、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9、有一天,妈妈推着他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有事离开。迷人的景色让他的心从沉睡中醒来;我一定要站起来。他奋力推开轮椅,用双肘在草地上匍匐前进,爬到篱笆墙边,努力抓墙站起来,拉住篱笆墙练习行走。
10、 本书采集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列为八百余则,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便于检索。书末附相关书目数十种,并介绍其作者、版本、存佚,乃至内容之优劣,尤便查考。
11、 (感悟)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
12、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每一部戏剧、每一首诗都是那个水池,我们会在水中发现自己,赞美自己。随着自身的变化,水池中的形象也会随之变化。
13、著名出版家、作家聂震宁先生谈读书与全民阅读
14、 “从我拥有一本书的那一刻起,哪怕还没翻开第一页,我已经觉得它以某种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
15、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16、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17、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有趣而又有价值的工具书。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的读书经验,为读者精选并评介了一百多种古今世界名著,每篇只用五百到一千字勾勒作品或作者的轮廓,以引起读者对阅读这些书籍的兴趣,不断拓深知识领域,达到渊博多识。
18、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19、《中国藏书史话》古代典籍之多,居于世界之首。
20、《如何阅读一本书》:一部永不褪色的阅读经典
21、十点读书崇尚正能量,基调是温暖积极的,所以不提倡刻意追热点,除非点很有正面意义。忌讳涉及敏感词以及黄暴内容哦。
22、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23、在阅读中,读者扮演上帝的角色。 希腊神话里,一位名叫那喀索斯的英俊少年因迷恋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郁郁而终,死后命名为一种以他名字命名的鲜花。
24、 (感悟)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
25、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26、 不同于正襟危坐写就的学术经典,“碎金文丛”是这些学术名家随性挥洒或点滴积累的小品文章,分为治学随笔、学林散记、日记书信与口述自传等形式,多为后人精心辑录整理或坊间经年未见的佳作。
27、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28、把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这样,他领悟到六
29、彼得·魏特哈斯《愤怒书尘》法兰克福书展主席的成长之路
30、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d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31、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32、书籍将历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却常将自己的历史隐藏其中。
33、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34、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35、小记者招募┃领略奇妙世界,让我们在发现中一起成长
36、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3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38、今天的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我是对每一个识字读书人而说。
39、本书从解读图书馆、书的战争、沉浸在书海之中等角度着手,将图书馆的历史、发展状况等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活泼文字的同时,体会到隐匿于图书馆乏味概念下的鲜活的文化核心。
40、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41、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供借鉴。
42、 存储(storing)、分类(sorting)、拣选(selecting)和摘要(summarizing),本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布莱尔认为古代信息分类的4S方法与现在并无不同。
43、书籍在古代亦称为典籍、载籍。《孟子•告子下》说:“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东汉赵岐给这句话作注,说是“谓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也就是登录有关法度方面的文字。《尚书》伪孔《序》则说:“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这里的“典籍”便与“书籍”是同义语了。
44、此书以其女性的视角、诗性的语言、散文的笔调抒写人与书的故事,别致,有趣,充满故事性。此书与一般的书话作品不同,除了论及图书的相关掌故、因缘、书事外,更多的是将笔力放在书的情趣上,比如个人品味、审美意致、情感交流等,以及人书相遇后发生的故事。全书八十篇文章分为四卷。卷一“书人写意”,摹写书中人物、书籍作者,具有古典气质和中国画式的意趣;卷二“书影斑斓”,描写作者个人阅读史上占有一席之位的书,包括古今中外,还包括广义上的书,比如画册、音乐;第三辑“书情婉约”,是比较别致的一辑,有别于其他书话体裁,融入了更多的个人阅读经验和私人情感,普洱茶、月光光、兰花花、爵士乐、玉石、陶瓷……一旦和书相遇,便是一个个美丽故事;第四辑“书色可餐”,来源于“秀色可餐”,顾名思义,这一辑跟饮食有关,关于饮食的书、商店的匾额,甚至饭馆的水牌上的文字都可引出一段故事,写就一篇小文。全书文笔娴雅飘逸,体裁新颖独特,情感真挚感人,富情趣性、文学性,读来温馨,熨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