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简介及作品
1、作者:张恒军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
2、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又念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3、民国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
4、 利用香港地理位置接近东南亚地区的优势,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联络海外华侨时,着重开展与东南亚华侨的联络工作,相继创办了《华侨通讯》《华商报》等刊物,积极宣传国内抗战,成为海外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了解祖国人民抗战的窗口。为加强海外宣传工作,办事处还遵照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派出如郁达夫、胡愈之等著名文化界人士,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开展工作,密切了与海外华侨的联系。在号召组织海外华侨捐款捐物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仅1938年就以周恩来、叶剑英、廖承志、潘汉年名义3次联名致函海外,呼吁侨胞援助八路军将士,都得到各界热烈响应。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也积极开展“援八(路军)”“援四(新四军)”运动,成立了“援八援四委员会”,积极筹措财物,所筹款项都由下属各级组织分批秘密汇集到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据不完全统计,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成立后的两年半时间,共收到海外华侨汇款220万元和大量物资。
5、 1938年1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正式成立,遵照周恩来“不公开挂牌”的指示,对外称“粤华公司”,以经营茶叶生意为掩护,宣传中国共产d的抗日主张,联系香港等地中共组织及海外华侨,接受和转运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捐赠的抗日物资,并兼办新四军有关事宜。办事处严格按照秘密工作的要求运行,机构尽量精简,廖承志任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参与领导,连贯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他们以中共代表的身份频繁往返于武汉、广州、香港之间,积极进行统战工作。20多名工作人员则多以个人的合法职业身份和各自的社会关系为掩护,分别开展各项工作。
6、同时,良乡的肥大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7、 除汇集捐款、转运物资外,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还动员、输送了大批青年华侨和专业技术人员回国参战,仅191939年两年,通过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回国的上述人员就达600余人,其中不少是八路军、新四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柯棣华为代表的大批援华医疗队,经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介绍,跋山涉水到达抗日根据地和抗战前线,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还推动和支持成立了大量回乡服务团,成为香港同胞和海外华侨直接投身祖国抗战的一个重要途径。影响较大的有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香港学赈回国服务团等。各团的领导人都是共产d员,廖承志、潘汉年等经常会见各团负责人,共同商讨抗日计划。
8、《达夫游记》讲述了郁达夫的一生:始终在路上。为了生计,他的屐痕遍及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所到之处,他尽情领略,把“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蠼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刘海粟语)。
9、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郁达夫与关楚璞、姚楠、许云樵等文人创建新加坡南洋学会。
10、《郁达夫精选集》是2006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郁达夫。本书旨在囊括20世纪华文创作的精华,展示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
11、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
12、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13、 香港沦陷前,香港地区已是中国获取海外援助的重要中转地。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积极工作下,海外华侨不仅踊跃捐款捐物,还积极响应中国共产d的抗日号召,纷纷回国参军参战。
14、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15、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象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16、最早使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短篇小说:郭沫若的《残春》。
17、 推动并领导香港的抗战文化运动,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卓有成效的工作之一。全国抗战爆发,尤其是上海、广州相继沦陷后,内地一批知名的文化艺术界人士被迫转移到香港,与香港的本土文化人士一起,将香港变为华南地区进步文化的中心。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分布在香港文化界、出版界、新闻界的共产d员,“一步一个脚印苦心经营”,共同组织抗日新闻、文化团体,创办抗日报刊,开办进步书店,编演进步戏剧、电影,不仅扩大了中国共产d的影响,还构筑了香港抗战文化的宣传阵地。除翻印《新华日报》、创办《华侨通讯》和《华商报》外,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还团结了一批进步报刊通讯社,如梁漱溟任社长的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报》,邹韬奋、茅盾任编委的《大众生活》等,并与保卫中国同盟配合,翻印出版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作,以及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刊物《群众》,在国内外发行销售。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指导和帮助下,一批反映抗战题材的影剧作品成功推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及香港中国新闻学院也相继成立,培养了180余名抗战急需的新闻工作者。
18、 1938年6月,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由具有独特政治地位和享有崇高声望的宋庆龄发起筹建的保卫中国同盟在港正式成立,宋庆龄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廖承志任执行委员兼秘书长,直接参与组织工作,其成员不乏中外知名人士,如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孙科、国民d著名人士冯玉祥、印度民族革命领袖贾·尼赫鲁、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等。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与保卫中国同盟密切配合工作,大力宣传中国共产d领导的敌后抗战,为其赢得了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同时,许多由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不方便出面处理的事务,也改由保卫中国同盟出面协调办理,突出表现在接收和转运海外捐赠款物,接待和护送华侨青年、国际友人等方面。据统计,保卫中国同盟成立仅一年时间,就从各国为八路军、新四军筹款约25万港币,并筹集了大批部队急需的物资、药品和医疗器械。此外,本着开诚布公、广交朋友的统战策略,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积极指导海外华侨抗日斗争的基础上,还与著名华侨领袖、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发起人司徒美堂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对在港从事金融业的邓文田、邓文钊兄弟进行了统战工作,争取他们从人力、财力上全力支持办事处工作,由此促成了香港各界和海外侨胞团结抗战的全新局面。
19、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象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20、 对于获捐物资的运输路径,办事处也进行了周密的筹划。在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之前,海外援助八路军的物资运送路线是由香港船运经惠州、老隆,陆运至韶关,再转运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广州沦陷后,经广东运输线受阻,便设法在越南海防设立转运站,经海上运到海防,由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接收后再转运到各抗日根据地。香港失守后,坚持对日作战的港九大队将收集的英军遗留物资和武器弹药,连同每次战斗后缴获的大部分战利品,源源不断运回内地,并利用香港物资集散地的优势,帮助中共组织和游击队搜集、运送物资。日本投降后,港九大队积极转移武器弹药,就地掩埋或设法运回内地,还将收缴的日军汽车转给当地汽车行,为以后部队活动积蓄了经费。
21、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
22、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
23、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
24、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