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1、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2、只有到了文艺复兴,当西方世界对于古典文明的兴趣开始复苏时,柏拉图的哲学才又开始受到广泛重视。许多早期从经院哲学脱离出来的现代科学家和艺术家促成了文艺复兴的进展,他们将柏拉图的哲学视为是艺术和科学进步的基础。到了19世纪,柏拉图的名声恢复了,至少跟亚里士多德的不相上下。
3、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4、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5、或许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是苏格拉底是依赖于一种他所听到的“征兆”声音来判断他是否犯下错误。也是这种征兆一直阻止苏格拉底进入政界。在《斐德罗篇》里的记载告诉我们,苏格拉底将这视为是一种“天神的错乱”,而这种错乱则是天神赐与的礼物,赋予了我们有关诗歌、神秘、爱、甚至是哲学本身的各种灵感。这种征兆通常属于我们称之为“直觉”的形式,然而,苏格拉底将这种现象描述为“恶魔”,显示了它是起源于天神、神秘,而且是不受他自己的思想所控制的。
6、地址:牡丹江市东安区东小三条路景福街(景福小学西)
7、但在柏拉图的晚年时期,它的法律思想开始转变,由于统治国家具有最高才智的人难以找到以及实践中的挫折,他又提出了法治,并认为“法治国”是统治人类的第二等好的选择。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认为,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单靠教育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本性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须有法律来制裁或者惩罚人们的不善行为。柏拉图后来论述的法治理论开创了西方法治理论的先河。柏拉图称,法治的关键是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制约,甚至可以以言代法,那么不管在这个国度里有多少法律,也谈不上什么“法治”。法治的基础是节制。以法治国不仅要有法可依,还要做到人人自觉守法。普遍的守法观念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
8、C项:孟子倡导“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C项表述正确。
9、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苏老师最出名的就是他的“产婆术”了。因为他的母亲曾是一个接生婆,所以苏老师把自己比喻成“知识的产婆”。既然是产婆,那就得专业些,苏老师的产婆术是分步骤的,要三步走:讥讽、定义、助产!
10、 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马其顿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里的反马其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为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亚历山大还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11、当代哲学家认同这个立场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断言埃利亚原理。
12、(解析)本题考查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倡“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B项正确。
13、(解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C项正确。
14、地址:泰来县和平镇广场小区1号商服3号门(鑫海酒店)
15、苏格拉底还提倡“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于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没有知识就不能为善,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认为认识美德的来源是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是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所以他常说“我知道我自己一无所知”,他主张要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而学习的方法则应该是采用问答的形式,通过问答纠正、放弃原来错误的观点形成新的思想。
16、(5)思想:西方,法律作为一门独立学问研究,并产生一代代的思想家,他们把公平和正义视为法律的生命。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中法律没有独立价值,产生了“德主刑辅”观念。
17、除此之外,阿里斯托芬对于苏格拉底的记载,并非有意记载苏格拉底的真实生平,而是对他的挖苦和讽刺。另一件复杂的问题在于,古希腊学者常会将他们自己的概念、理论、有时候甚至是个人的特征,都记载为他们的导师所提出的,而柏拉图也遵循了这一传统,因此柏拉图对于苏格拉底的记载很可能也参杂了其本人的观念。
18、在定义了特定实体(形式和质料)之后,亚里士多德试着研究事物为何构成的问题:例如是什么东西构成了人类?如果依据柏拉图的概念,这个问题只会得到两个解答:动物和两只脚,但这并不能让人构成一体。然而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概念,潜在的事物(质料)以及真实的事物(形式)其实是同一样东西,两者是合为一体的。(MetaphysicsVIII1045a-b)
19、亚里士多德(前384年6月19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著作牵涉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经济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形上学。
20、图 在西方世界里,亚里士多德的半身雕像几乎已成了高雅文化的象征之一。
21、在罗马时期结束后,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又在西方世界遭受第二次大量遗失。不过这次有许多东方的穆斯林学者和哲学家将他的作品保留下来,之中许多人还对他的作品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成为伊斯兰哲学中法尔萨法运动的重要基础,也影响了阿维森纳、亚维侯等人的思想。
22、亚里士多德生于斯达奇拉城,在公元前384年生于古希腊哈尔基季基半岛。父亲尼科马库斯是马其顿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御医。从小亚里士多德在贵族家庭环境里长大。在18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在前347年去世。亚里士多德少年去雅典就读于柏拉图书院,受柏拉图很大影响。柏拉图可能对亚里士多德有些不满,而亚里士多德也终于发现柏拉图在重要学说上与他存在分歧,不过他始终对老师充满了敬意。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喜欢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雅典。但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虽然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学园新首脑的观点,但依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
23、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培养道德,同时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方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24、依据柏拉图的说法,他当时所处的雅典式民主并不符合此一条件,因为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适合进行统治的工作。柏拉图没有诉诸于美化和说服性的论述,而只是宣称应该由智慧进行统治。不过,柏拉图的体系并不等同于专政、暴政、和寡头政治,如同他所强调的:
25、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26、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历史著名的教育学家,也是最出名的师徒。
27、柏拉图思想通常被与他最知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相对比,亚里士多德的名声在中世纪早期时完全被柏拉图所掩盖。
28、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年龄阶段,主张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
29、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原因”关系的存在。这种“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30、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概念成为了支配逻辑学界的理论,这一直要到19世纪才被数理逻辑取代。埃马纽埃尔·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是完全以演绎推理的方式架构而成的。
31、(2)法的本位上的差异:中国已集团为本位,西方以个人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