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歇后语10个
1、故事背景:街亭失守,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 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2、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则决定出路。读名著,就好像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看世界。(草船借箭歇后语10个)。
3、第一部分(1~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4、(3)周瑜阴险、虚伪,想置诸葛亮于死地。(意思对即可)
5、(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6、太棒了,今天是周周六是我最喜欢的日子,天还没亮。我就拿起书躺在床上看了起来,一直到8点多,爸爸妈妈才醒了过来,说:“这么早就起来看书啦。”我说:“是啊。”于是又继续看起书来,到中午快吃饭的时候,我终于把这一书读完了。
7、(6)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8、第21课《杨氏之子》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9、《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因为它恰恰就是用简单的故事,讲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也是《西游记》百年来成为中国孩子启蒙阅读的原因。
10、“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我们学了《草船借箭》之后,一定知道这个歇后语中的故事。其实,诸葛亮还做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事情。今天,咱们就借歇后语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
11、以《封神演义》原著一百回本为底本进行改写,删去冗余的对话和重复的叙事,将一些艺术上过于简陋粗糙的情节略去,将重复乏味的打架过程简洁明了化,用最精炼的字数展现每节故事的精华。
12、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3、第9课《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14、确实,我就光要还会亏了姥姥的钱。但我苦思冥想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答案用来应付。过了一会,我灵光一闪,说道:“我以后会给你买安仔包的包子!”
15、周瑜既然想加害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呢?
16、第二部分(3~9):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17、《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18、(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和教师引导,在探究事情起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嫉能,诸葛亮的大智若愚、顾全大局。)
19、一共介绍了数十位值得拿出来单讲的人物,弥补孩子知识中的空白。
20、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21、第19课《牧场之国》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22、听写词语:“妒忌、推却、迟延、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军令状、神机妙算、”
23、 (1)足智多谋 谨慎多疑;(2)勇敢机智小心谨慎;(3)神机妙算爱惜士兵
24、防控疫情特殊时期,薛彩云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精心备课,为延时上课在家的学生们提供三至六年级第二单元语文导学案:预学单+助学单+作业单,为需要的学生提供线上公益指导。
25、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
26、下载|北师大版1-6年级数学上下册《课时练》
27、周瑜看似在征求询问诸葛亮的意见,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实际上他的话语中充满杀机,用心险恶。
28、(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29、答: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30、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意欲加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立下军令状,做好准备工作,利用草船向曹操成功“借箭”十万多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了解经过后,自叹不如。
31、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32、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33、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34、第23课《童年的发现》 同步练习 类文阅读
35、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36、 ①课文共( )个自然段,我读了( )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