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人性本善85句集锦

人性本善85句集锦

人性本善

1、法治就是规则,规则是大家一起定的,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所以,规则是制约权力的工具;(人性本善)。

2、“同情心”就是你能站在别人的站立的地方,听他听到的消息、看他看到的处境、感受他们的感受。

3、“原罪”这个理论对于西方人带来重要的思想启蒙,由此而推论,它绝不假定任何一个人都具备道德的自律能力。

4、有人愁眉不展,因为他们的儿子还没脱离生命危险。

5、事实上,最早系统阐述性善论的是孟子,最早阐释性恶论的是荀子。

6、然后我被启发了的思考:这个话题的探讨是更科学范畴一些,还是哲学或者更形而上的?相比之下,“鸡”和“蛋”谁先有貌似更符合科学的问题,而善恶不应该是一个“事实”如何的问题。这并非意味着这是一个不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是值得探讨的。我们说一张桌子,形而下的“事实”上,弄清楚桌子是由什么材质构成的,再不断的探究它的成分是什么,这是一种科学的做法。而倘若用木头做成了桌子,对于桌子来说是“成”,而对于木头来说是“毁”,我们到底是看作“成”还是“毁”,是科学不能给出答案的,因为这不是一个“事实”的问题。所以,很多“现实”的问题探讨,方法一定不能是像对待某件物质一样,否则即便是可以暂时的弄清楚“定律”,也无法对应的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可以界定清楚温度,但却不能界定哪个温度是热,我们又如何界定宽容、理解、爱和不爱呢?(人性本善)。

7、一个人、不论是我们的亲人、还是同学、朋友,对你好不好,这里面也会有利益因素的考量。对待你是什么态度,要不要付出?做出相应的行为之前,也会有利益的考量。这很正常,我们在生活当中,称之为现实。在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我认为现实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而今天,我对待现实这个词的看法已经转变为了中性词。现实本没有对错,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资源和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做出付出与投入之前,一定是理性的,现实的,这是我们全人类的人性本质特征。生而为人,我们要接受他人对我们的现实,也要与自己和解,我们对他人的现实。

8、学生时代也许是最后的纯真,人人都想要秉承一颗善良之心,可是吃了亏,上了当,在面对一次次不公,一次次不甘之后又有谁会不动一丝恶念?原来保持善良是那么的不易。

9、到底是DNA对人的影响更大,还是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

10、“向善”理想成分多一些,“扬善”现实成分多一些;“向善”是积极的引导,“扬善”是严肃的警示。

11、神奇的是,有没有听过帮助路人故事,并不影响结果。

12、    什么是现行呢?现行就是现前的行为,现前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刚刚讲的十八界运作;这十八界的运作都离不开身行、口行、意行,所以说,现行其实就是身行、口行、意行。那种子呢?种子就是含藏在第八识中的种子,那这个种子呢,我们通常叫作功能差别。也就是说,每一个事情它有个功能,这个功能来自于第八识,第八识就含藏着每一个界的功能,所以这十八界的种子就含藏在第八识当中;第八识当中的种子现行的时候,十八界就可以运作了。再来讲,什么叫作熏?熏就是说要把对象改变,所以用熏的方式。譬如说,我们烤肉的时候用炭火来熏,那肉就会被改变。所以说,现行熏种子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行为会改变如来藏当中所含藏的种子。  好,那我们就来作一个比较详细的说明。我们每个人在世间当中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身口意行;因为有了身口意行,就会造作善业、恶业、无记业。譬如说,你布施行善,这是善业;你骂人,就是造口业;打人,叫作身业。那无记业呢?譬如说,你学习骑脚踏车,骑脚踏车这一件事情无关善恶,所以就叫作无记业。譬如说,你在世间上学习拉小提琴,从小孩一出生学习走路,这样的身行就是属于无记业的部分;也就是世间的工巧,都是属于无记业。  接下来,我们前面说,造作了身口意行,就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造作了善业、恶业、无记业以后,就会把这些业种交给了第八识保存;在第八识保存的业种,就会经由第七识不断地去攀缘它,还有,因为十八界都同时在运作,所以就会配合外境的六尘,然后不断地又作意,然后造作了新业;在造作了新业的同时,这个第八识也会搜集业种,然后就不停地循环。因为每一个人在一生的寿命当中,会不断地攀缘业种,而且同时也不停地造作新业,因为都离不开十八界的运作;所以,第八识当中的业种的内涵,便会因为不断地造作业行,就会因为这些业行的熏习而不停地在改变。这种行为的过程,就叫作现行熏种子,也就是现在的行为熏习改变了第八识当中的种子。也就是,第八识会储存了众生无量劫以来还有这一生当中,所思考的、所说的、所作的无量无数的业行种子。以上说的就是现行熏种子。  接下来,我们来说明,什么叫作种子生现行。当我们一生的寿命结束以后,五根就会开始毁坏,前六识因为没有五根作为依靠,也就失去了作用而消失了;只有剩下第七识,也就是意根,祂会依附于第八识,再由第八识生出中阴身。那在中阴身阶段,到底我们要去投胎,到底要怎么决定,到底这个人是要往生到哪里?其实在中阴阶段,决定往生的方向很多。  譬如说,每个人——前面所说每个人都有造作善恶业,那这些善恶业的业种就存在如来藏中,如果说恶业的势力趋势比较大,善业的趋势比较小,这时候你就会先受到恶业的果报,也就是说下堕到三恶道当中;如果说你善业的趋势大,你就会受生到三善道,也就是人、天、阿修罗这三善道当中。但是,一个人如果生为人,但是又有千差万别,有人投胎到有钱人的家里,有人就投胎到贫穷人的家里;这是因为他在过去世当中,他所作的福德资粮不同的缘故。也就是说,一个人他一生都不作布施,所以他即使当为人,他还是不会富有,因为他投胎的缘就是投胎到贫穷的家庭。那一个人经常布施,他就有可能投胎到比较富有的家庭;即使一个人投胎到贫穷的家庭,但是他过去世因为有布施的习惯,他未来也会得到福报,而不会贫穷过一生。这是属于业力的部分。  但是,并不是只有业力,还有愿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他明明可以生天,但是他不愿意生天,也就是说他的福报可以生到天界,但是他不愿去天界享福,菩萨乘愿再来;这时候,因为愿力的趋势大于他前面所造的善业,虽然他所造的善业可以生天,但是他因为愿力的缘故,那个趋势大,所以他就投胎到人间。  除了善恶业,还有愿力,还有什么呢?还有定力。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修学了定力,他证得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空定,他就会生到色界、无色界去。但是,如果说他定力的这个福德,不及于他毁谤——恶法的趋势,即使他修得四禅、四空定,他死后因为谤法的缘故,他仍然要往三恶道,也就是下地狱。所以,虽然有了定力,但是因为善恶业的缘故,会改变他投胎的方向。当然,投胎的方向还有习气,还有你跟其他众生的缘如何,都会影响你在中阴阶段所应该投胎的方向。  那中阴身阶段呢,就是已经决定了你投胎方向了。如果说一般人往生,如果说他是投胎为人,这个人会投胎为人,都是因为有淫欲跟瞋心,然后才去受胎的,这是指一般人来说。也就是说,中阴身在投胎之前,如果他即将往生当作男人的时候,他就会在有缘的父母在和合的时候,他会起颠倒想,以为自己跟母亲在和合,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是起了淫想,而对于父亲起了瞋心;在颠倒想当中,就被这样的境界所拘束而受胎。同样的,如果说你即将投胎为女人,那么这时候,你就会对,你在父母和合的时候,你就会对自己的母亲起瞋心,然后对自己的父亲起淫想;然后就被这样的境界束缚,将来你投胎的时候,就会变成女生。这是指一般人投胎来说。  但是,菩萨乘愿再来就不一样了。菩萨乘愿再来就是说,他可以投胎到色界天去,因为他已经断了人间的淫欲、淫欲想;他可以去色界天,但是他不愿意去,他愿意来到人间继续度化众生;所以他在中阴阶段当中,他不会起颠倒想;也就是说,菩萨投胎他其实是跟一般人不同的。  然后在母胎当中,九个月以后就出离了母胎;这时候出离了母胎以后,就开始了种子生现行。也就是说,我们在前面讲的现行熏种子,这些现行所熏的种子就产生了作用。所以,如果说一个人怀了两三胎以后,她就会感觉到说,每一胎的情况都不相同,有些胎儿他很好动,有些胎儿他静悄悄的。然后,有时候生下来的小孩,他的个性都完全不一样:生下来,有婴儿一天到晚在哭;但是有婴儿他却是每天静悄悄的,吃完牛奶以后他就开始睡觉。这就是因为有了过去世所熏习的种子含藏在如来藏中的缘故,所以,虽然说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兄弟,但是他的个性思想往往也都不相同;这都是因为每个人前生所熏习不同,当然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业种也就是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个性,会因为过去所熏习的种子而受到影响。  从以上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佛经中为什么从来不说“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是认为人性的善恶,是因为经过多生以来的熏习,再加上后来所遇到的缘,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因为每个人多生以来所熏习的,其实都是千差万别;而在出生以后所遇到的缘,有染缘、净缘,恶缘、善缘等等,也是千变万化;所以,就有很多种不同根器、不同表现的人。譬如说,有人出生下来,他学小提琴就学得很快,有人学习起来就很慢,也就是说因为他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种子不同。有人一出生,对于世间法他就很伶俐,他稍微看一下就知道,这个世间法的道理他就明白了;有人看了半天,学习了半天,也学不出个所以然来。这都是因为每个人在如来藏中所含藏的过去世所造的业种不同的缘故。也就是说,每个人其实在这一生当中,都是不断地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不断地循环运作。

13、荀子还认为,我们的礼仪都是教人向善,如果人本身是善的,还用教吗?

14、道家重视后天的因果作用,善不是“性”,而是“伪”,是一个由恶变善的过程,“显善昭恶,劝戒后人”。

15、人都是一样的。只要是人,不管你是尧舜这样的圣君,还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都有一样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好吃懒做、好利恶劳。人的本性是恶劣的,但人可以用行为来改善自己恶劣的本性。通过符合道德的行为,有的人成为了尧舜,有的人成为了夏桀商纣。

16、1993年大专辩论赛,复旦大学持抽到反方观点“人性本恶”,复旦大学的辩手举出很多现实例子,证明人性的丑恶,而且明确指出,正是因为人性不善,所以才需要道德和法律来约束和教化。复旦大学的其中的一位辩手蒋昌建如今已是著名的主持人。

17、                                               写于2019年6月16号20:00

18、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19、很多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且他们也喜欢拿外面的熊孩子做例子。

20、NaturevsNurture  先天vs后天

21、“人性本善”的思想不仅荀子反对,基督教也是反对的。

22、在克里夫兰医院,最创新和前瞻性的医疗,是用换位思考改善治疗效果。“同情心是医疗的人情味”

2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自然无为支配宇宙万物之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人一旦陷入“惑”的泥潭,也就像鲲鹏折了翅,没有了“乘物以游心”遨游天空的勇气和力量。

24、例如在《告子》篇,孟子就试图去证明人性本善观点的正确性,但显然有点牵强。

25、天地无处不在,道无处不在,道合乎自然,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给人诸多启迪。

26、他们做了全世界第一个人造可移植的肾脏和心脏。

27、当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时,人们愈加关心起与“惑”相关的东西,有关心工作的、关心地位的、有关心读书的、关心身体的、有关心财富的、关心升官的,却有几人关心过乐活?

28、虽然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不同,但他们对善恶的标准是一致的。因此他们的方法论是相同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统治者应该用仁义礼智循循善诱,不让人的善良本性受到污染。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统治者应该把仁义礼智灌输给大众,让大众通过自己符合善的行为,与自己恶的本性斗争。

29、是那些听说“帮助陌生人故事”的人停下了么?

30、人都有一些基础的感情,比如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心、同理心,有了恻隐之心人们会关怀他人,帮助他人;羞耻之心让人懂得羞耻,从内在控制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恭敬之心让人对长辈或者上级产生敬畏;是非之心让人有了基础的价值观和对对错的判断。这些基础感情组成了仁、义、礼、智这四个基本道德准则,人生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德,人性本善。

31、为什么我们会在相信“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间摇摆?

32、所以,基督教徒要经常的忏悔,这是基督教教义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他们称之为:“原罪”。

33、这个是标准的检讨模板了,简直就是黑白颠倒,首先西方资产阶级没有咱们这多的贪腐,怎么是受别人的影响呢?

34、踏入这万丈红尘之中,不论是做技术、做产品、做运营的、做市场营销的、还是做人事行政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客观的认识人性,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走的更顺遂一点,生活本就苦涩、我们需要避开一些对人性认识不深而带给自己行走的障碍。

35、“任何”不仅是不以你的社会地位的改变而改变,同时还不以你财富的改变而改变。

36、认识到人性本恶,并不是我们人类的羞耻,真正可怕的是不敢面对现实和不敢接纳。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事实,有益于重视吾日三省,有益于除恶扬善,也相应的,会让我们的生存变得更顺遂一点。

37、把本来实实在在的善恶论,被朱熹“天命”、“气质”这一套说辞弄得有些玄乎了,王阳明更进一步,通过模糊语言的描述把他彻底变成玄学。

38、如果你不在Wifi环境下,也可以接着看小走的截屏解读:

39、是非之心:当你看见一群野孩子抱走了落魄诗人屋顶上的茅草,你一定怒不可遏,当你看到解放军叔叔搀扶老人过马路,你一定心生敬佩,这就是是非之心。

4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主张每个人都要进行反思和道德提升。那么,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是善的呢?

41、首先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有“人性”,而这所谓的“人性”被孟子归结为仁、义、礼、智、信。

42、在这个世界上,要少走弯路,莫过于认知自己,相比之下,“人性恶”更接近于人的本性,从人的本能与欲望,人性异化的形之根源,揭示了人性的“原罪”:有贪婪、恐惧、自私、虚荣、懒惰等恶,更多的是生存的本能,自然界的生命体无一不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人也不能例外。

43、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孟子和荀子只是主张人性本善或者本恶,也就是人刚出生的状态。这是否代表,他们都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后天来改造的?

44、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于今日,美国社会曾做过调查:如果可以隐形,最想做什么事?结果受访的民众,高达百分之八十都说要抢银行。大家都觉得能从银行抢些钱,然后逍遥法外,这一生变没有烦恼了,这样简单的想法就是人性。

45、可是,让克里夫兰医院成就伟大的,不是技术、也不是器械,是“同情心”。

46、接受实验的小伙伴分成2波。他们都被告知需要完成一次布道。

47、普林斯顿神学院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同情心测试。

48、有一天他们的国王召开牧羊人大会,所有的牧羊人都来了。开会时他觉得很无聊,便开始把玩戒指。他发现当把戒面转向自己时,别人就看不到他;他把戒面转向外面时,又恢复正常了。也就是说,这戒指可以让人隐形。试问,他知道这个秘密后,还能安心牧羊吗?之后,他就设计谋杀了国王,夺取了王位。

49、“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从小受了多少的苦,是d发现了我,是人民培养了我,有了权力后,我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没有把持住,于是走上了贪腐的道路……”

50、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51、他们曾经拍了一部4分钟的宣传片。这支4分钟的视频,被写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案例:

52、心理学家DanielGoleman用14分钟的TED演讲里唤醒了一种积极心理学获取幸福的方式。他称之为“自我陶醉”:

53、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亚当斯密

54、人之本性善或恶也,是指人最初的本性,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教育,教化,学习,读书,规制,惩罚等)而赋有的天性。自你一声啼哭,呱呱坠地,没有接触过外部环境影响开始,经常有人说,孩子像天使,天真无邪,这表明没有经历过社会渲染的孩子,是无比善良,即人性本善也。

55、我们同时也会发现,王阳明的语言是多么的模糊,而人们对模糊语言的迷信自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在成功学过时、人们又普遍追求成功的时代,成功的王阳明当然最具有蛊惑力!

56、在我们小学的时候,三字经里面讲到过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那时年少,不曾对之有过怀疑。

57、这篇文章并非“事后”诸葛亮,而是深知文字的功能有时候跟语言是完全不同的,并且,无论是“善”“恶”这个话题,还是惊叹于作为初中学生现场精彩的表达,都值得再多说两句。

58、人性是很脆弱的,读儒家的思想,前往不要幻想“人性本善”。这四个字是宋朝学者的创见,不是真正孔孟的思想,也不符合人性真实的状况。事实上儒家讲“人性向善”,“向”代表真诚带来的力量。只要真诚,就有力量让自己行善避恶;如果不真诚,那股力量就不会出现。就如同人都有良知,但良知不是善的,良知是对善的要求。何时会出现这种要求呢?真诚时。真诚使良知出现就有力量,会让人去做该做的事,即行善;不真诚,良知就毫无作用。这边是所谓的人性向善。

59、“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他与道家始祖老子的学说被尊为“老庄哲学”,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60、孟子解释说,人的四端,只是一种向善的可能,而不是纯善,如果你自己不加努力保存善心,或者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善心。

61、(由于规章原因,我们暂时没有文章留言功能。不过我们非常欢迎大家与我们进行哲学讨论哦!只要在后台留言就可以了,我们会在后台保持监控。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62、但关注自己的人并一定不快乐。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有“同情心”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63、所以庄子提出了:“心养。”以道德、文化、艺术、智慧、传统、文明等修养无疆的心灵,淡泊名利,修心练性,返朴归真。以淡泊为大,只有忘名、忘利、忘我,才能感悟到人生的高境界——真性。

64、那些低头赶路、想着快点去布道,千万别迟到的受访者,都没有停下来。而抬头目睹可怜路人的受访者,大多对路人施于援手。

65、之所以能当领导,那心里装的肯定都是我们老百姓吧,这么好的领导肯定是君子吧?

66、人生有了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雕琢,又充满争斗,外在的物质标准会改变人的本性,如得不到教化,“惑”将折损人的本性,包括本来善的一面。

67、如果不喜欢,人们不会去聊,如果有标准答案,也就没得聊。

68、但是,我们中国人的观念就是这么奇怪,事实呢?穷人也贪婪,甚至比富人更贪婪。

69、工作的这三年,接触到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遇到许多困惑且难以释怀的事情,用人性本善根本解释不通。现在对于人性本善的理解认识,坦然的说自己的看法是,人性本善仿若空中楼阁,我对人性本善的观点逐渐失去信心和相信。我真正想说的是,行走这风雨丛林、我们必须面对并接纳人性本恶的残酷现实。

70、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庭纠纷亲人反目成仇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兄弟为金钱反目,情侣为房产证加名而分手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或许要兜上一个很大很大很大的圈子,最终80%都会落到利益上、房子上、金钱上。

71、下水道旁,有人不顺落坑,大力呼救时,一般人的第一举动,往往是去找绳子和帮扶的人,而不是把盖子盖住,把泥土掩埋。

72、于是,孟荀二人开始打架,但是,很可惜的是,荀子没有打赢孟子,所以,孟子被人捧成圣人,才有后来的孔孟之说。

73、我的选择是不吃,同时还要告诉我的孩子:屎不能吃!

74、我们总在强调“以德治国”,我们总认为人性本善,通过“道德自律”去建设一个完美的社会。

75、《庄子·马蹄》中的“素朴而人性得矣”,阐述了人性无所谓善、无所谓恶的自然本质。儒家的性善论、性恶论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向善与克恶是外界奴役结果这一客观存在,为人性的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

76、“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多欲多为,人为破坏了自然,破坏了德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中的恶多于善不难理解。

77、这种潜质决定了我们可以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四种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义礼智。善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是人的本性和天赋,别人是夺不走的,而自己却可能丢掉。

78、孟子举了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不高深,但是很有说服力。

79、告子言: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80、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理解不同,却为什么发展出了相同的方法论。

81、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82、用这样的方式去看待问题,我们会发现,孟子、荀子都很伟大,他们基于当时的时代环境做了最有力的思考,但也正是囿于当时的环境,他们没办法想得更多,毕竟,人很难摆脱自己所处的时代。

83、荀子:“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

84、儒家思想给出的定义大致为:仁义礼智就是善,不仁不义,不讲礼没智慧,就是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