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意思
1、理解句意。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呢?(指名说,师点拨)
2、现在,作为旅客你想在车站的留言簿上给车站的工作人员写几句感谢的话,该怎么写呢?(要求结合文章内容)
3、 “这 ,这 ,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你能根据文章内容再写几个吗?)
4、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合理想象复述这个故事,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意思)。
5、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随之; 随之; 随之。
6、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艺术的魅力,介绍了音乐、绘画、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艺术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们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体会艺术之美,还可从实际出发,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7、兰老师说,要教得简单而有内涵。倘若教得太“零碎”,学生听起来也会很累。我将这个“零碎”理解成一字一句都讲,太细致太琐碎,挤压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因此师生都疲惫。而我每每遇到较长的文章,就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长文长教,费力而未必讨好。周末准备《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又有深深的同感和无力感:想教得太多了!
8、正用需要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
9、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10、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1、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12、这简直是一个天才的想法,这样湖面的整洁就不仅是朝廷的事,而是百姓自己来打理。一直到今天,西湖成了杭州的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14、生2:我感受到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要想画好画,就得仔细观察,要尊重事实。就像我们写作,有时候为了情节的需要会编一些故事,想象是可以的,但有时候写的东西违背了常识就不行了。
15、虽然禁军不受知府调遣,毕竟事关百姓生死,自然是义不容辞接受苏轼的安排。
16、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耶?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作品译文
17、回顾内容,检测背诵情况:你会背吗?试一试!
18、(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19、还好,天公作美,通过士兵和百姓的努力,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20、到生活中细细地品味艺术吧!让我们在高山流水中细品知音佳话,在《斗牛图》中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在美妙的《月光曲》中体会人间真情,在京剧舞台上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让我们一起到艺术的百花园中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21、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2、备课室|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含课件),可下载
23、(3)牧童对待《斗牛图》的表现:拊掌大笑,谬矣
24、(3)“我”是苏轼: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特别喜爱书画……
25、第四部分:默写清单(古诗六首、课外古诗四首)
26、于是苏轼向朝廷申请拨款,用了上千工人船工,花了四个月时间,清理湖中的野草与淤泥,并将这些野草淤泥筑成了一道长提,又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苏提。
27、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毕竟是不熟悉的,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因此教文言文字词肯定要过关。但也不能为字词教学而教学,那么就会让学生陷入机械的学习中,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28、记得兰老师意味深长地指出当下中学语文课堂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朗朗的读书去哪儿了?熊老师设计了朗读环节,学生们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有滋有味。读增强了语感,读营造了趣味,读加深了理解。古文也是那样的精彩。
29、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
30、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对于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比较欠缺。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对于文言文也会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言简意丰。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篇文章应该是他们进入初中以来的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这课一个教学目标。
31、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
32、这篇文章在教材里的课型安排是一篇自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领会,但是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地想把自己解读到的东西教给学生,这导致课堂内容的安排有点多,而留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少了点,在对于小站景物背后的情感解读显得有些零碎。根源是什么?兰老师的点评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为我以后的教学之路点了一盏明灯。
33、美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小站人员的责任之心上。全文一共有8小节,从字数上来看第3小节占的字数最多,而且它是作者首先观察到的正面,可见在整个行文上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它必然有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这就是第4段中“显然”二字的言外之意,它在暗示读者有“显性”的精心设计,那么“隐形”的“精心”又体现在哪里呢?
34、导入部分,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后文训练学生讲故事作了一个铺垫。然后读题,对题目的理解是学习古文的第一步。
35、预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说说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36、渚:_____________ 客:_____________野旷:_____________
37、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38、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9、(1分)(1)吕氏春秋/吕览 (2)(1分)心志,情志
40、B.句中连用“哉”“乎”两个叹词,表现钟子期对俞伯牙琴技由衷的赞美之情。
41、在宋代苏轼的《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好书画》里,也有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话。原文含义:古人写文用这句话的本意是想表达,要想知道一件事物的详细情况,应该去询问经常做这件事的专业人士。但古代清高的文人认为种田织布都是粗鄙的人做的,换言之就是下等人做的,这些老百姓被统治阶级称为奴才婢女。
42、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牧童的天真未凿、处士的豁达冲和均跃然纸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43、这样一个处处显示工作人员精心之处的小站,带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44、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45、至于文言文“谋篇布局的章法”这方面,个人认为熊老师《书戴嵩画牛》这节课略有不足。兰保民老师在课后评点的时候说唐宋散文都是艺术佳作,特别是篇幅短小的,那更是一件件珍奇的、独具匠心的艺术品。苏轼的这篇《书戴嵩画牛》全文只有92个字,一定要读出“匠心”。我在看这个文本的时候,也在想一个问题:这么小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会分成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联?选录者为何要如此为之?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经兰老师一分析,真的是醍醐灌顶。兰老师引导我们关注第一节中“杜处士”这个人物,“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等语句,这些语句都起到了“铺垫”、“衬托”的作用,有“烘云托月”之效。这就是作者苏轼的“匠心”所在,也是其谋篇布局的功力体现。前文极力渲染杜处士对戴嵩《牛》图的喜爱,后文写到牧童对画作的指责。如此一来,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张力,更能够凸显出“杜处士”这个人物的形象——心胸宽阔、大度豁达。兰老师这番解读,实在是妙极了!
46、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7、好书画,所宝以百数。(走进杜处士的家……)
48、于是想到兰老师所言:“不知道该教什么的时候,就看看单元目标吧!”
49、从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了_________季的景象。作诗的地点在_________。
50、“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51、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52、 (2)钟子期死后,伯牙毁琴断弦,一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53、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_____
54、 第二句中“___________”是“客愁新”的原因。
55、生接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56、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5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58、这首诗的色彩很丰富,有_______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和_______的_______,浓墨重彩地勾画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美景。
59、除此之外,结合单元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情,我讲本课的主要目标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文章意思,展开合理想象,讲好故事,并且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故事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60、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61、围绕“猫的悲剧”这一主题,我初步设计了如下三个环节:初读填表,摘录关键信息梳理结构(目标一二)——研读细节,探究三个悲剧被避免的可能(目标三)——以三妹或妻的视角重述故事,比较分析悲剧的根源(目标三拓展)。当然这个设计是一次尝试,有很多不足之处,文章也还有很多可供挖掘的地方,我告诉自己,长文短教,删繁就简,试着向兰老师所说的“简单而有内涵”努力靠近吧!
62、谬miù:错误。牧童以为画中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63、江南财主杜处士爱好书画,为求得一件宝贝花了数百的钱,收藏了一幅名画《斗牛图》,特别是对两牛相斗时那高高翘起的尾巴,经常带在身边。
64、这则故事说明的道理是:实践出真知.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65、《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教材六上第六单元第22课,本文从体裁上来说应该是一篇观后感,但是作者并没有一上来就阐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姓杜的处士,对于书画有着特别的爱好,尤其珍爱唐代画家戴嵩的名作《斗牛图》,“锦囊玉轴”,而且“常以自随”可以说是喜爱到了很深的程度,这是这个故事的背景和铺垫。接下来说,有一天曝晒书画被一个牧童看出了破绽:两牛相斗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应该是夹在大腿之间的,而不会像画中一样悠闲地摇着尾巴。牧童可能没有读过什么书,也不懂书画鉴赏,却有着读书人、画家所缺少的特定生活经验,具体来说,就是见过太多的牛,所以一眼就能从大画家的名作中看出破绽。杜处士听了之后笑而然之,也就是承认了牧童的观点。故事讲完,作者才引用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古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66、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向内行人请教,学有所长 ,术有专攻。
67、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