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名言以史为镜
1、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收获——这就告诉我们,为人切不可自诩聪明,也没有资格轻言他人“弱智”。
2、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魏征名言以史为镜)。
3、当夜,李世民进宫向李渊禀告李建成要谋害他的实情。李渊让他们弟兄三人明晨一起进宫当面对质。
4、治国,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明白了这两个道理,至少不是糊涂人。
5、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6、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7、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李世民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 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
8、《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9、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10、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11、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12、 虎啸深林,震慑百兽,这是强势语言的威力;
13、译文: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14、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
15、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
16、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17、他们曾经千方百计地用送劣马和下毒酒等方法想害死李世民,但都未得逞。
18、 短短三寸之舌,可骂死周瑜,可退秦师,堪谓有千斤之重也。
19、如果一个论证段,密集地使用从名言名句中跳脱出来的词汇,那么就大大增加论证的丰富程度,这就是名言的“拈词连缀法”。
20、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2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22、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23、李世民已率数员大将在门内等候,李建成见机不妙想夺门而出,奈何城门已被常何关闭无法脱身。
24、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25、(思国 一作:望国)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6、 人已寻不见,名字却被留下来,在唐诗里,在酒壶里。大江东去,逝不尽的千古风流。苍茫人世,孤零零地留下一个字——酒。杜康,酿造了一种文化,一传就是五千年。酒楼里仍飘荡着饮者的诗。万盏、千杯,饮出了精神,饮出了文化。
27、(解析)用尽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这还不是罪大恶极吗?
28、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29、智者行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30、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31、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一再忍让,就只能对自身不利。
32、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33、 我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君王,想知道自己是否能统治长久,便与众大臣共同商讨此事。大多数臣子全都奉承地谏曰君子,可以长久也。然而一位大臣则眉头紧锁,告诫君王,王之弊甚矣。遂与之详谈。君子听后感言道:“子如朕之明镜一面,能让朕看彻内忧外患,而余下臣子皆昏镜,蒙朕之眼也。”
34、不过像这种对偶句名言,还有一个绝妙的用途——仿造句式法。
35、今天跟大家分享《二十四史》中精选出来的一些经典名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36、唐太宗登楼遥望送葬行列,悲痛不已,遂提笔写下了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魏徵已去,遂亡一镜矣。
37、玄武门事变后,魏征自然也落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38、 公冶长懂鸟语,为他人洗刷了沉冤。为自己赢得了声誉,还得了老师—孔夫子的赏识,抱得美人归,同孔子结了亲家,名利双收,多好!
39、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拂袖离去。
40、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觉得此人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是个人才。
41、这时李世民一声呐喊,伏兵四出,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射杀。
42、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征
43、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44、 一面明镜中的世界,可以是一张并不美丽的脸庞,可以是一朵凋谢的花朵,也可以是—颗千疮百孔的心灵……
45、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46、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47、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4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个楷模,是当今时代的一面面镜子,他们用深沉大爱诠释了爱国者的本色,用钢铁般的脊梁扛起了华夏儿女的担当,用务实奋斗书写了人生的风采。
49、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50、(解析)治理国家的道理就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也正是如此,要先讲诚信,再学其他的。
51、(解析)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深邃。
52、王尔德有言: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是呀,人活一世,如果连自己都活丢了,那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所以,当尘世的“浮云”飘来,你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能不恋恋于过去,不惴惴于未来;亦能不愠愠于非议,不怡怡于赞美。找到自己的路,迈出自己的步,任耳畔东西南北风,我自活成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
53、 ——我看见镜中有花在开放,镜外却花谢。丑陋的心灵企图用模糊视线的方法掩盖自己的卑鄙,但他却永远不知,面对自己的,永远是虚假的繁荣和真实的丑陋,因为当面对他人时,一张真实的面容显得更加扭曲和肮脏。
54、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55、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56、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57、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下一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下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