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的故事
1、1972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是年,在一次试验中,身体受辐射影响,但仍坚持工作。
2、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的心中。
3、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以吴文俊命名的路旁,一束束鲜花静静地告别着中国数学界的巨擘。今年5月,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在京逝世,享年98岁。
4、 相比于战争年代的烽烟四起、血雨腥风,我们现在少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多了深水区的“改革阵痛”、转型期的“两难烦恼”。相比于建设年代的激情澎湃、质朴单纯,我们现在少了封闭与孤立的困境、匮乏与贫穷的难题,多了不同利益的纠结交汇、不同观念的激荡交锋。甚至,相比于三十多年前,我们现在也还需面对更多声音的鼓噪喧嚣,面对更为复杂的全球语境。共产d人的“赶考”远未结束。
5、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向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能够瞑目了。”拓展资料: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的故事)。
6、赵忠尧(前排中)与高能所实验物理部同志合影
7、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零6个月、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8、 正因此,d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重申信仰、强调理想,视理想信念为共产d人的“钙”,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共产d人的“总开关”,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比作共产d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告诫全d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产d人唯有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才能“练就共产d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
9、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10、1936年12岁,插班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11、1927年夏天,赵忠尧已经等不及公费名额,他决定,自费去美国留学!向老师和朋友借了一些钱,又申请了清华的半费补助金,只带了简单的生活用品,他就远赴重洋,去了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密立根教授!
12、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13、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4、终于,天道酬勤。他成功了,他终于研制并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人。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他是伟大的祖国人民伟大坚强的儿子,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15、天下的学问那么多,大多数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其余时间就在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上下功夫。
16、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17、他就是黄大年,我国地球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宫殿里,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将一个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直至58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
18、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马克思是第一个把世界作为政治、经济、科学和哲学的整体来理解的人。这位“现代社会思想之父”,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是人类智慧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正如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希克斯所言,“大多数希望弄清历史一般进程的人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或者这些范畴的某种修正形式,因为几乎没有其他的范畴形式可用”。
19、从此,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20、这一事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壮举。而在这一壮举的背后,则是一代科学家在几十年中夜以继日的付出。其中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更是长久地被人们所称道。
21、1985年,身患癌症的邓稼先已经病得很厉害了,当国防部长张爱萍来探望他时,他平静地说道:“我早就知道这一天会到来,但没想到它到来的这么快”。国家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等着这位伟大的英雄去处理,可时间却不再允许。
22、邓稼先的儿子名叫邓志平,邓志平同样是在1978年考上了大学。但与姐姐不同的是,邓志平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留在国内。后来,邓志平在机械制造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他出版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及加工编程》等科研书籍。在国家的学术理论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他求实严谨、淡泊名利,今年8月柯俊在京逝世,享年101岁,他的遗体捐献给母校武汉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教学,在最美最安静的地方继续展示生命的意义。
24、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1935年8月,方志敏在就义之前慷慨陈词。这位赣东北苏区的创建者,过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却“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只因他是“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坚信“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
25、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26、赵忠尧并没有白白带回那50毫克镭,当年在昆明城北,西南联大物理系师生曾用极其简陋的条件,利用这50毫克的镭做了些中子放射性元素实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激发了一代代中国核物理科学家!
27、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