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经典名句赏析
1、 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2、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金刚经经典名句赏析)。
3、 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金刚经》思想重心的功德观:净信受持功德;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正解、受持、演说的功德;三轮体空,不受福德不执有福德才是无量功德。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7、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8、虽然诸法性空,但也不是断空、顽空,不能因为“空”我们就什么都不做,还应当“生其心”,就是要发起慈悲的大愿,庄严净土,修菩萨道,利乐有情。
9、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0、 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1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2、金刚经是属于大乘佛法中的一本经书,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一种很是坚硬的金属,这段意思是非常的坚固勇猛的突破每个困难。
13、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14、佛經是如來的大法,一切天龍八部都要領受奉行,與普通書籍根本不同,就如皇帝的敕命與普通文牒不同。所以對經書褻瀆不敬,就會迅速消耗福報,後果極為嚴重,高天祐就是因為枕經折福而失去了名位。
15、这句经文表达了《金刚经》核心的理念。凡夫之心念念攀缘,妄认一切外境为真实,由此产生种种执著,把心“住”在六尘之中。而《金刚经》告诉我们诸法性空,当我们了知它的空性的时候,我就不会去贪恋它,不去执著它。
16、 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7、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18、应该无任何执着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缘来则应,去则不留。
19、不要对布施的对象有某方面的执着。不要因为他曾经跟你结怨就不布施,不要因为他长相不好看就不布施,也不要因为他有没有回报你的潜力来判断是否布施。只要有缘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众生,我们应该一律平等布施。
2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1、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3、“涅盘和道境就像是活着的人处于死亡的一种状态”,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死过的人才会明白这句话。
2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6、执着分别,是我们凡夫的通病,如果还有分别执着,那就算不上菩萨了。我们凡夫之所以有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因为我执我见,有分别心。无论别人对我如何,无论遭遇什么境界,如果能把“我”去掉,只作为一个旁观者,那就跟看电影电视剧一样了,还有什么需要计较的。
27、一个人的心,倘若一直记挂什么东西,那么你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佛菩萨的心,什么东西都不会记挂,所以他们才能超脱物外,洞彻事物的一切真相。要达到这个地步,就要让你的心空起来,什么都不记挂。
28、 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29、 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30、 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31、 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2、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33、 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34、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35、世间一切诸相,种种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没有真实不变的自性,而众生常常执着于“常”相,不明白事物的成住坏空是一个必然过程,故而产生种种烦恼。
36、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37、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38、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39、《感應篇註疏》中記載:穎上的高天祐與兩位考生一同前往江寧應考,因為聽說雞鳴山的守源禪師極賦修持,他們就一起去拜訪。禪師說:「二位能考中,衹有高君因為以《楞嚴經》作枕頭而考不中。」高天祐聽了很驚訝,良久才想起自己的行裝中有《楞嚴經》,睡覺時沒有取出而墊作枕頭。放榜時,高天祐果然沒有考中。
40、虽然诸法性空,但也不是断空、顽空,不能因为“空”我们就什么都不做,还应当“生其心”,就是要发起慈悲的大愿,庄严净土,修菩萨道,利乐有情。
41、《金刚经》中说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包括我见(自以为是)、我爱(强烈贪着自我)、我慢(自高自大)、我痴(对自我错误的认识);人相和众生相是指“我”以外的人和人群;寿者相,包括追求长寿及传宗接代的思想及“永恒”、“永远”这些概念。四相之中,归结起来还是我相,以我为中心,分别一切,而有其它三相。
4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3、如果我们做到修布施时不执着于任何外相,这样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有无量的福德。
4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4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6、佛说的“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实际是说,这个世界的现象是这样的,即“有”。但,物质世界的“本源”,“自性”。不是这样的。物质世界是一种镜像,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能量”。
47、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48、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49、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50、一切有情众生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着,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我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这句“无住生心”而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这句话可以说是整部金刚经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偈语,突显了《金刚经》所要表达的“无相”思想。
51、 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
52、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53、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般若的实相,是无法以语言诠释的。执着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着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一切贤圣,也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54、何謂輕賤?輕則不重,賤則不尊矣。輕賤事有多種,如行嫉妒或生嫌忌,或懷瞋而加謗,或依勢而欺淩,甚至用刀杖瓦石,拳腳相加,皆為輕賤之事。為什麼持誦此經者,仍會遭逢此輕賤事呢?因為這是不樂小法者能聽受讀誦,為他人說,顯發的功德相,並具有二種不可思議的果報。報不可思議──以輕易重:冰消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之業果。果不可思議──消儘先世罪業,當證菩提之佛果。这些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前世罪业深重,本应该在今世舍报,就是死亡,佛法叫捨报,捨报之后会堕落到三恶道受苦,堕落到恶道,正是因为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非常的殊胜,才转后报生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受,转恶道报为人中受,所以持经之人只在今世受到人们的轻贱,以前的重罪就全都消灭掉了,所以怎么能因为受人轻贱,就认为受持此经没有功德呢?
55、这是佛陀向菩萨开示修布施时的发心,布施不应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等相。
56、虽然如此,菩萨却不应贪著自己所修的福德,如果贪著于后世的福报受用,仍会因福尽而堕落三途。若能心不贪著,则福德无尽,道果得成。
57、(佛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不可量,不可数那么多的大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另外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发悟得无上智慧之心的,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自己接受经义并坚持依经义而做,并为别人讲解,这个人的福德比前者(布施者)的福德多。应当如何为别人讲解呢?不被任何相所束,随动而动,随静而静,动静自如,随遇而安。佛就象这样外动心不动(动不主动动)。
58、从现代物理学可知,物质向下分解最终是能量。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实际是“能量态”。所谓的物质是能量在震荡(能量“弦”在振动)。人的眼睛被骗了。物质世界是一种幻影。
59、“虚妄”不是没有,而是不长久,有生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世间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虚妄”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最多也不过百年之久,就跟演了一部电视剧差不多嘛!那什么是真实的呢?就是佛教常讲的如来本性、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心,这是永远都存在的,所以佛教教学的目标,就是让我们找回自己的真心,凡事向内心去求,一切现象乃至虚空,都不必执着。
60、我们平常可能也去布施,也去烧香拜佛,也去做义工,但我们的心不清净,还有所求。我们布施是为了求财富,做义工是为了求快乐,烧香拜佛是为了求福报,所以所得的福报也很有限,很少。
61、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62、佛在世時,佛在哪裡,般若在哪裡;佛陀去世後,般若在哪裡,佛在哪裡。而《金剛經》讓人們領悟般若智慧,如同佛陀親臨說法,等同佛陀的法身,因此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理應以尊重佛陀的方式重視《金剛經》。
63、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64、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65、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后天学到的一种概念。无论是微尘,还是世界,都是在娑婆世界中,对事物的一种认识。等到离开娑婆世界,就会发现它们的真相。
6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67、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68、法有两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69、“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70、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71、金剛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何以令其如此。
72、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73、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7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