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抑郁患者
1、(BukhJDet,al.2016)
2、01
3、▲ C类群人格障碍可使缓解率降低30%,B类群人格障碍对缓解率无显著影响,A类群人格障碍在本次研究中数量较少未做分析。
4、我的一位医生同事得抑郁症了
5、
6、他们所说的心里难受,既有情绪上的,也有认知上的困扰,包含动机和躯体方面的症状,是多方面因素夹杂而成的表现。
7、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因为你灿烂的笑容,尽考虑着死的事,一定是因为太过认真地活。
8、新加坡的调查中表明,该国受调查的终生重性抑郁症患者中,有超过6%的患者从未获得和寻求过专业帮助。近6成重病患者从未接受治疗,感觉已经很高了对不对?
9、这是很普遍的。什么都是自己的错,自己这不好那不好,对自己完全的怀疑,甚至怀疑是否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也许在别人眼中,TA是一个成功的开朗的人,可是如果他有抑郁症,内心对自己的否定已经到了极致的程度,甚至对于自己得病的事情,都是抱着“别人都好好的怎么我就有问题了,一定是我矫情”这种想法
10、因为捡不起肥皂,所以想死。——《心理学与生活》中重度抑郁的例子
11、有一年好象是多年压抑痛苦的情感得到完完全全的释放,我的眼泪像是泛滥的洪水源源不断连绵不绝,一直流泪,一直流泪,一直连续流泪有大半年,眼睛生疼,不想哭也流泪,后来可能眼泪流干了。就不流啦!我一个人坐在河边钓鱼,眼睛尽最大的努力看着鱼标,不让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终于鱼咬钩了,起杆,鱼上钩啦!脸上荡了一脸水花,脸上有水花,有汗水,有泪水,权当都是河水吧!
12、“抑郁的人是不会跟别人说他有抑郁的”
13、随着人们对抑郁症认识的不断提高,典型的三低症状已越来越少见,更多的表现为情绪症状、认知症状、动机症状、躯体症状等方面。
14、The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mong Chinese, Malays and Indians in an Asian multi-raci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138 (2012) 128–136 doi:1016/j.jad.20038
15、表现:
16、感到想死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总是在脑海中萦绕,冥思苦想各种寻求死亡的方式。假如你每天都在经历这些,或者最近两周内每天都有类似的想法,要及时寻求帮助,即使你并不觉得你伴有抑郁症的其他症状;
17、在情绪低落这一项表现中,患者觉得悲观、失望或者愁眉苦脸等,或者缺乏兴趣,高兴不起来。
18、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们会披头散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终日茶饭不思,眉间紧锁、少言寡语,甚至以泪洗面。
19、抑郁症,发病,基本上没什么言语是能安慰的了的。其实抑郁症病人,如果还有力气,最希望的就是身边的人能基于理解和支持。也许你什么都不用说,哪怕就是陪着,恋人的话抱一抱,让他哭一哭,给TA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哪怕只有几个小时几十分钟,TA都能扛过去。
20、
二、抑郁患者有哪些症状
1、活着就是希望
2、举个最极端例子就是:
3、抑郁症最大的痛苦就是孤独感和害怕被抛弃。因为强烈的自我否定,就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离开自己,因为自己实在是太差了。所以其实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在面对对自己重要的人的时候,会在心理上付出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心力。也许TA什么都没做,但是其实从心里来说,已经不知道转了多少弯就在考虑如何才能让别人不抛弃自己。
4、
5、研究的主要局限之处在于,大多数受试接受了抗抑郁药或心境稳定剂治疗,由于治疗异质性较大,难以对结果进行详细调整,但由于抗抑郁药治疗确实存在转躁或转为双相的风险,研究者已调整了基线时抗抑郁药治疗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6、我知道!我知道!
7、抑郁来袭,你还有可能会因为长期失眠造成的情绪化做出明知是错误的决定。
8、我听过最多的有关这个病的言论就是:矫情,无病呻吟,意志不坚定。在精神压力大到窒息,喘不过来气,呕吐,用头撞墙,放血的程度,还坚持在与病魔斗争,如果还叫意志不坚定,那真的就不知道什么叫意志坚定了。尤其是身边的人说这种话,对病人来说更是一种刺激。你会给刚截肢的人说,你怎么跑不下来马拉松,你真是意志不坚定!这都是一个道理的。
9、躁郁症因为是双向的,所以说是时低落时兴奋。那种兴奋会让病人以为是快乐的。其实不是。只不过是低落的另一面。抑郁症感受不到、理解不了正常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10、
11、好多患者说自己心里难受,其实也有躯体方面的性质在里面,如恶心、腹泻、失眠、胃口不佳、头痛等,临床上约有65%的患者报告称抑郁症会伴有疼痛。
12、所以我当时用的方法是:强迫自己的思维休息。就是专注在任何一件日常的事情上面。吃饭,就是专注的吃饭,体会每一粒米的香甜;刷牙就是刷牙,感受牙膏的味道和在嘴里的泡沫;没事干的时候,当发现自己的思维又开始动了,飘了,就强迫停下来,看风景,感受微风什么的。
13、但是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因为心中已空无一物,感到空虚而哭泣,一定是渴望得到充实。
14、光看比例,也许有人觉得这个数据不高,但是,这个比例代表中国有7000万以上重性抑郁症患者,7000万是多少人?整个德国的人口不过8000万出头罢了。
15、抑郁症发病期间是无法正常生活的,特别在抑郁症的中后期,重度的后期,抑郁症该怎么生活不知道,抑郁症是病啦!最好去看医生去。
16、摆脱控制型人格的亲戚朋友,或者怼回去,当关系到自己心里健康和他人的三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维护自己心灵,因为这些事与周边的人无关。我也没有桐简请教他人给我建议。
17、来京只为心中墙
18、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也不敢和别人说怎么回事。非常想说,但是说不出来,因为就是痛苦。莫名其妙的痛苦,所以就不说了,而且先入为主的认为,就算说了别人也理解不了
19、朋友得了抑郁症,
20、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消极的,一有挫折发生,就会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自己。
三、抑郁患者的沟通技巧有哪些
1、(个人例子:情绪最灰暗的时候,工作回家躺在床上只是机械地刷微博。饿到胃都开始疼,小便意浓到肚子开始疼,困到睁不开眼,甚至是压到一边胳膊都麻到没感觉的时候,都没有行动力去翻一下身;
2、恢复期是引入心理治疗的最佳时间,可以有效的加速痊愈,并且预防复发。目前最有效的心理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认知疗法。这两个疗法都是经过上千次的临床验证证明有效的。
3、
4、一般来说抑郁诊断标准里,连续2周都出现典型症状,且满足诊断标准就会被医生确诊为抑郁症。但发病的症状有相似性,但也有不同。基本上来说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如下的5种以上的症状,持续1周以上,就要考虑看医生了,同时要告知身边的家人或朋友,在必要向他们求助。
5、By壹心理答主
6、在苦恼中寻得值得注意的亮点,倾听他的声音和诉求,可能就是给他最大的安慰了,所看到的世界不同又如何呢?
7、
8、自我否定
9、这个就不多说了,参考重庆公交车坠江案,都知道情绪化有时会发生一些自己都难以挽回的结果,但是有一点不同,有时候你会在无数次情绪与理性的交战中让情绪获胜。
10、
11、
12、所以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患者,如果不知道怎么做,就什么都别做。不要自以为是的去安慰TA,用自己自以为对的那一套励志而积极的理论去劝解。不仅没用,还会起反作用。如果一个人因为抑郁症而想去自杀,你再给TA说,你怎么这么不负责,你还有父母还有那么多爱你的人,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吗?类似的话,只会增加TA去死的决心,而不会有任何的好作用。
13、在三年前,我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一北京,成为北漂一族,偶尔也离开北京一段时间上工程工地上打工,刚来北京我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是;一句很标准很温雅的普通话“对不起!本公司不要河南人;
14、抑郁症的治疗和预后如何?
15、睡眠过多或失眠有些抑郁症患者会时常打盹,过度睡眠是他们逃离现实中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而这种作息紊乱会使患者总是感到疲惫;另一些患者则表现为焦躁不安、睡眠中断甚至失眠。睡眠问题不仅仅是由抑郁症所引起,也是抑郁症加重的诱因,最终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16、但是,抑郁症患者所说的心里难受是不同的。
17、抑郁症到了早期才会出现食欲问题,情感问题,感官问题等等一些症状。
18、认知症状方面,这则是抑郁症另外的一大症状。
19、
20、在被医生确诊后,一定要遵医嘱。严重的要先服药控制症状,再配合心理治疗可以更快痊愈。在治疗期最忌讳的是不遵医嘱,不服药,私自减药停药。
四、抑郁患者不配合治疗怎么办
1、我抑郁症即将进入木僵和亚木僵状态时,生活模式像个活死人,记忆是模糊和断片的,这种状态我家人给我送进医院,在医院生的
2、意志活动减退。表现为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想和周围的人接触交往、常常独坐一旁,或者终日卧床、不想去上班、不愿意外出、不愿意参加平时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
3、但是,这并不是说看专科医生没有用。实际上,在就医的半数患者中,抑郁症发作在6个月内可以缓解,3/4患者在2年里可以达到临床痊愈,90%患者会对至少一种抗抑郁药或合并治疗干预有效;另外,抗抑郁药的巩固和维持治疗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复燃率和复发率。长期随访研究发现约20%的抑郁症患者对治疗反应不好、后果欠佳,属“难治性”。大约50%患者治疗后仍有部分抑郁症状的残留。单次发作的重性抑郁症,50%-85%会有第二次发作,因此目前倡导全程治疗,即急性治疗和维持治疗结合,以防止复发。
4、它就那样出现了,不分场合,没有来由。
5、应该出去散散步,亲人要多关心,最好由亲人陪着到走走,
6、在抑郁症的诊断中,非精神专科对抑郁症的识别也十分重要。许多患者开始并不是到精神科就诊,而是去其他科,并且通常均有躯体主诉而非精神主诉。这种情况在老年患者中特别突出。另外,也确实有许多躯体方面的问题或障碍可以导致抑郁症状。
7、河边呆几天
8、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症》中提道:
9、
10、社会对抑郁症有哪些理解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