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1、古代人们在重阳节佩戴的,既不是长得好看但没啥气味的山茱萸,也不是可以当辣子但枝干带刺的食茱萸,而是吴茱萸。
2、(如何享受)可就近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提出申请老年综合津贴,并办理“上海市敬老卡”。
3、重阳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庆祝的方式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4、“狮蛮”指狮子头和蛮王头,都是古人常用的图案。而这些重阳糕之所以做成“五色”,正是因为古人认为五彩的东西有驱邪的功效。(重阳节)。
5、东汉时期,方士费长房有一个徒弟叫桓景。桓景的家乡瘟疫横行,父老乡亲非常苦难。
6、自此便有了九九重阳节,登高望乡、插戴茱萸、喝菊花酒的传统。
7、九月初正值秋冬交替,九又是「至阳之数」,古人认为这天阳气太盛,阴阳失调,是凶日,佩戴气味浓烈的茱萸能御初寒也可辟邪气。
8、早在战国时期已经有秋季饮菊花酒的习俗,跟如今的重阳节习俗很相似。
9、(如何享受)各级老年教育机构的招生信息,老年教育资源学习地图(详见“上海学习网”,网址www.shlll.net)。
10、食茱萸药食两用,树根、树皮入药,可祛风湿,治跌打肿痛。
11、图片来自flicker、视觉中国,版权归个人所有,侵删
12、旅游景区方面,全市55家4A级以上景区中,2家5A级、26家4A级景区,对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五折以上的门票优惠,或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门票等措施。
13、可以把山茱萸果带回家泡酒,喝完腰不酸腿不痛,是补血补虚,强身健体的良药酒。
14、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古人便在此时祭祖、推行敬老活动。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也都是流传已久的习俗。
15、(对象)本市户籍低保、低收入家庭中年满60岁的老年人
16、“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17、中国社会存在老龄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数字化的新时代,除了医疗、养老等传统命题,我们还面临互联网不断向高龄人群渗透的挑战:移动内容平台趣头条联合澎湃新闻发布的《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10O万60岁以上用户样本中,0.19%的老人在该APP上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如果按照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口径(中国网民规模4亿人,60岁及以上的占3%)推算,全国有十几万老人,日均在线时间超长,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网络上。
18、、据现存史料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19、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帮困粮油卡的实物供应量为10公斤大米、900ml食用油、0.5公斤食糖;
21、重阳正值深秋时节,天气渐寒,分享四条重阳养生小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望君牢记心上。
22、 何以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一是因为登高的“高”含有“高寿”的意思,而且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二是“九九”的谐音是“久久”,也就是有长久、长寿之意。因此,在人们在这一天会举办敬老宴,祝福老人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敬老活动,后来逐步明确了这一天为“老人节”。
23、据天文学家介绍,因其纬度低,我国仅仲春之黄昏和仲秋之拂晓时可见。
24、这跟端午佩挂艾草、菖蒲的道理是一样的,为了驱病、防蚊、辟邪。所以无论是艾草、菖蒲,还是茱萸,都有特殊香味,才能达到除病辟邪的效果。
25、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6、 节日来源:据南朝道士吴均的《续齐谐志》记载,东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数年,一日,费长房突然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赶快回去,叫家人各做绛色的纱囊,囊中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桓景日夜兼程赶回家,吩咐家人照此办理,才避免了灾祸。从此,民间相沿成俗,而且传入帝王家。明清时代,每逢重阳,皇帝还率领后妃,亲至万寿山登高。重阳节的翌日叫“小重阳”,据《岁时杂记》:“都城士庶,多于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赏,号‘小重阳’。”这是节日余兴。
27、“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明代诗人唐寅的《江南四季歌》则记载了重阳节文人雅士饮酒品蟹的活动。
28、苏州的文人雅士都爱重阳节登高,明代苏州著名书画大师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等都要在九月初九登高饮酒。
29、“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活动,表示对老人的关爱。”萧放建议,在敬老活动上,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人也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30、另外,互联网平台也有责任尽更大努力遏制此类骗局,创建健康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前一段外卖骑手迷失在系统中的话题掀起一场算法到底有没有价值观的讨论。无论如何,通过算法分发,把隐藏猫腻的视频一次次推送给毫无挡驾之力的老年人,让他们一步步沉溺,这不是一种价值观正确的商业模式。要知道,“假靳东”只是冰山一角,与之类似的通过仿冒明星骗取用户信任,进而通过电商、打赏等形式获利的短视频账号很多。
31、此类祭仪的具体流程,如今已经几乎不可考。但仍可寻觅到蛛丝马迹。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宣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灶神”即是家居的“火神”。
32、“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33、我国南方一些山村里也保留了「晒秋」的习俗。村民们在屋前屋后挂晒农丰收的农作物和果实,渐渐地,成了秋季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重阳节晒秋活动达到最高峰。
34、重阳节登高。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可以是登高山、登高楼或者登高台等。人们爱在重阳登高;首先是源于古人的对山岳的崇拜;其次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观念;还有就是登高远眺,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畅快感觉。
35、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他决心访仙学艺,斩瘟魔,为民除害。
36、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回暖。苏州的秋天依旧阴雨不断,潮湿严重,再加上秋热没有完全退尽,衣物容易发霉。恰好茱萸有小毒,能够很好的除虫除湿。
37、关于重阳节的由来,还有一段关于公主的故事。
38、居家上门服务:由养老护理员上门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康复辅助、相谈、洗涤、生活护理等“十助”服务。
39、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40、“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日与月皆逢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41、吴茱萸也是芸香科植物,跟食茱萸长得很像,因此,自古就有对两者身份的争议。
42、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43、重阳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此时秋高气爽,正是登高赏景的好时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登高能够“免灾避祸”,与亲人一起“登高”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44、原标题:《漫话重阳节:它由古代祭祀“大火”仪式而来?》
45、长期护理保险:参加本市职保和居保的人员,且照护等级在二级及以上的,在享受社区居家照护、养老机构照护、住院医疗护理方面获得长护险相关待遇。
46、茱萸佩戴方式不或缠在手臂,或插在头上,或做成香袋随身携带…
47、、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之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48、萧放说,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节俗,俗谚说“九月搬回闺女息息手”。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被称为“女儿节”。这犹如社饭,都体现着生命的意义。
49、提到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实际上,1989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50、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李商隐《菊花》
51、因此,人们登高,望远,辞青,怀念,感恩……告别一个结束,开始一个起点。
52、以前的人,到了重阳节会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佩装有茱萸的布袋。
53、菊花,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54、即使我们姑且粗暴排除蜜茱萸、草茱萸、单室茱萸、茶茱萸等分布不广的植物,至少还剩下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三种难以直接断其是非。这其中食茱萸是花椒属的植物,主要被用于调味,佩戴的话气味未必很好闻,所以目前人们争论的焦点就在山茱萸和吴茱萸之上。要解决这段公案,我们要根据古人的记载去寻找证据。
55、如,民谣有言:“九月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56、不管以上两说哪种是古人觉得重阳不详的最初原因,这种不详色彩本身无疑是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有了众多明确指向辟邪的风俗,试图以此保证自己免受各种磨人的小妖精的侵袭。
57、(如何享受)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养老服务。如需了解相关政策,可至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咨询,或点击“上海综合为老服务平台”www.shweilao.cn 获得相关资讯。
58、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59、湖南、安徽、江西等山区村落,因平地少,村民便利用房前屋后及屋顶晾晒农作物,蔚为壮观。
60、登高之地没有限制,人们在山上除了观赏红叶野花,还要饮酒吃肉,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具有吸引力。
61、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62、茱萸是一种香草,据周处《风土记》记载,佩插茱萸的目的是祛邪避灾。而饮菊花酒则是为了延年。唐人有诗:“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故重阳节又有“登高会”“茱萸会”“菊花会”等名称。
63、再有一个特征是茱萸的果实的样子。很多文献认为茱萸的果像红色的花一样。比如王维《茱萸沜[pàn]》诗云:“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又如司空曙《秋园》诗曰:“强向衰丛见芳意,茱萸红实似繁花。”这里可能体现了茱萸的果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的果是红色的,另一个是茱萸的果很可能是分瓣的,不然怎么会像花?吴茱萸的果确实具有果瓣,而山茱萸的果虽然也可以是红的,但却是一个单一的核果,没有果瓣,与花的形态的距离较远。
64、汉末曹植的《浮萍篇》称:“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陈代的江总《宛转歌》说:“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五代徐铉《茱萸诗》描述茱萸:“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从这些描述中看,茱萸在果期具有明显的香气,山茱萸果期几乎没有味道,而吴茱萸则恰好以香闻名。
65、 古代,文人墨客在重阳节这一天,喜爱赏菊吟诗,留下了许多吟咏重阳节的诗歌。下面主要列举唐代的诗歌:
66、李娘娘历尽艰辛把重阳女养大成人,结果一场瘟疫夺去了全村和李娘娘的性命。李娘娘临终前告诉了重阳女的身世,并把安帝赠送的玉佩传给了重阳女,让她找机会为母亲讨回公道。
67、重阳节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68、影院方面,全市150家影院开展“关爱老人,优惠观影”活动,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的18点前享受35元以内的优惠购票观看影片(特殊影片以影院公告为准)。
69、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的习俗,即最初的重阳糕。糕与高谐音,吃糕有美好的意义,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70、(对象)本市户籍年满60岁的低保、特困供养老年人
71、传承至今,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2、九月初九正值仲秋时节,天高气爽,正适合登高远望,活动筋骨,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73、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为老人节。
74、(如何享受)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可咨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部分二级医院设立的肺炎疫苗接种门诊。
75、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把我带们到这个世界上来,让我们看到旖旎多姿的世界,让我们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
76、老年人定期健康检查可咨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7、法律宣传咨询,老年文艺演出,医疗专家义诊,各种为老服务,政策咨询服务等系列为老专项活动。
78、学成归来后的恒景,在九月初九这天早晨,他按照仙长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一盅菊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