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转的意思
1、吴景旭《历代诗话》说:“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旨,令人再三咀嚼而有余味。久之,而其句与意之微,乃可得而晰也。”因为作者运用了宛转含蓄的艺术手法,所以耐咀嚼而有余味。读,反复品读,“久之”,其意自明。
2、丛林高逸之五| 绢本水墨 | 70X34cm
3、丛林高逸之二|设色绢本| 2018年|70×34cm
4、宋张九成《横浦语录》:“一士夫以改官,少一二纸举状,再三恳求宛转当路,其意甚切。因谓之曰:‘某平生不能为人宛转。’”《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县宰道:‘此纤芥之事,不必介怀,下官自当宛转。’”《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如今又见他这番深心厚意,宛转成全,又是欢忻,又是感激。”
5、“彩袖殷勤”二句,一着笔于对方,一落墨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彩袖”,说明对方并非与自已门第相配的大家闺秀,而不过是侑酒于华宴的歌女。但此时伊人殷勤捧杯劝饮,却不仅仅是履行侑酒之责,而欲藉此暗通情愫。而心有屡犀的作者又何尝不谙其意?为了报答她于已独钟的深情,他开怀畅饮,不惜一醉。这就写出了感情的双向交流。(宛转的意思)。
6、《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翰林道:‘我见师父藏头露尾不肯直说出来,所以也做哑装呆,取笑一回。却又一件,这是家姑从幼许我的,何必今日又要师父多这些宛转?’”《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安老爷﹞自从见了邓九公,费了无限的调停,无限的宛转,才得到了青云峰见着了这位隐姓埋名昨是今非的十三妹。”
7、别紧张,深呼吸,坚持住,扛过去。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我将一切回忆掩埋,只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最值得欣赏的风景,是自己奋斗的足迹。
8、(解释)是指委宛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可理解为其他意思。
9、寂鉴寺写生之二|纸本水墨 | 44X36cm
10、东汉末年徐幹《室思》诗句“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明镜之所以发暗,是因为蒙尘;之所以蒙尘,是因为不照镜梳妆。这种手法明显是从《诗经·卫风·伯兮》脱胎而来的。“自君之出矣”这句诗后来成了乐府的诗题。自六朝到唐代许多诗人都写了《自君之出矣》。
11、(近义词)含蓄、婉转、动听、悠扬、圆润、委宛
12、面对坎坷的微笑,是生命潜流中绽放的朵朵浪花,它托起驶向希望彼岸的生命之舟。真正的强者,就是要笑对坎坷。
13、齐云杂花之五| 纸本水墨| 58X42cm
14、杨振刚《诗品解》解释“委曲”很是通俗易懂的:——此即所云文章之妙全在转者。转则不板,转则不穷,如游名山,到山穷水尽处,忽又峰回路转,另有一种洞天,使人应接不暇,则耳目太快。然曲有二种,有以宛转为曲者,有以不肯直下为曲者,如抽茧丝,越抽越细,越抽越有,如剥蕉心,越剥越出;又如绳伎飞空,看似随手牵来,却又被风飏去,皆曲也。此行文之曲也。至于心思之曲,则如‘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处通’,又曰‘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或始信而忽疑,或始疑而忽信,总以不肯直遂,所以为佳耳。
15、你要说什么就说吧,不用表达得这么宛转,我都有点不习惯。
16、引证释义:随顺变化。《庄子·天下》:“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成玄英疏:“宛转,变化也。复能打拍刑戮,而随顺时代,故能与物变化而不固执之者也。
17、园中芳卉之五| 纸本水墨 | 176X34cm
18、《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有时说些宛转的话,是姑且客气客气的,何尝想借此免于下地狱。”
19、齐云杂花之九| 纸本水墨| 58X42cm
20、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21、《楚辞·刘向<九叹·逢纷>》:“揄扬涤汤漂流陨往触崟石兮,龙邛脟圈缭戾宛转阻相薄兮。”王逸注:“言水得风则龙邛缭戾与险阻相薄,不得顺其流性也。”明袁凯《杨白花》诗:“杨白花,飞入深宫里,宛转房栊间,谁能复禁尔?”清刘大櫆《游黄山记》:“及入其中,则重垣复阁,宛转交通。”冯至《十四行诗》:“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也有一条条宛转的小路。”
22、你能够如此宛转的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我觉得你已经很棒了。
23、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一:“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唐李德裕《鸳鸯篇》诗:“春光兮宛转,嬉游兮未反。”明张居正《元夕行》:“年光宛转不相待,过眼繁华空自爱。”
24、丛林高逸之十| 绢本水墨| 70X34cm
25、《尔雅·释器》“有缘者谓之弓”晋郭璞注:“缘者,缴缠之,即今宛转也。”郝懿行义疏:“宛转,绳也。”宛转的近义词:含蓄,婉转,动听,悠扬,圆润,委宛宛转的反义词:径直宛转造句: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26、出处: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二章:“不时地听到布谷鸟圆润的悦耳的啼声。”
27、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景即情,可是却委曲有情致。苏轼评这两句诗:“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直写其景,直抒其情,而这情却是曲折复杂的。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摆脱尘网,胸襟超然,这种悠然自得的曲折情意,在这采菊见山的实境中率真地流露出来看,即所谓“境与意会”,以率直的手法表现了曲折的情意,所以达到了真而有味的境界。
28、《庄子·天下》:“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成玄英疏:“宛转,变化也。复能打拍刑戮,而随顺时代,故能与物变化而不固执之者也。”《文子·守无》:“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清俞樾《茶香室续钞·明人押字之式》:“故京师有卖花字者,随人意欲,必有宛转藏顿。”
29、这种把物“理性化”,是一种猜拟,而不是一种比拟,二者有所不同的。一般的拟人化或拟物化,以物移就于人的心理,物性已变,物与人的关系统一于人;而借物达意,物的理性化,则是以人的心理移就于物,物性不变,物与人的关系统一于物。黄莺在诗中的本性没有变,在诗中没有用来比拟人,也没有以人来比拟,它们带有的理性,只是人的一种设想,诗人凭借这种猜拟,婉转曲折的表达了内心的复杂心情。
30、有时直写某种真实的感受,却委婉别致,耐人寻味。例如,久别重逢,人总会产生恍如梦境的感觉,如实地写出这种感受,也是令读者感觉有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