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
1、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转而观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凡味觉、嗅觉、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者,均不以美论;而美感的发动,乃以摄影及音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与听觉为限,所以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慨;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齐宣王称“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遍性的证明。
2、但现在看来,在这些事情上,深度参与的蔡元培,虽然说有个别瑕玷确实无法完全脱离干系,但更主要的是多数非议着实属于误判。在“蔡元培晚节不保”这个问题上,“吃瓜群众”常见的歪曲事实、选择证据、臆测妄论等毛病,也是应有尽有的。(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
3、59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点评红楼梦(王国维,着/蔡元培,着/鲁迅,着)团结出版社2004
4、爱国女学校由蔡元培夫人黄仲玉首倡,取得上海犹太富商哈同夫人罗迦陵女士的独力支持,再由蔡元培和蒋观云等人租校舍,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正式成立。早期学生人数仅有十名左右。中国教育会则由元培和上海文教界人士叶瀚、蒋观云、黄宗仰等人共同策划,由蔡元培任会长,成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主张革新,因无经济支持,早期仅从事文字方面的鼓吹而已。
5、后来,北大师生代表到杭州恳请,蔡元培才肯回校。回校前,他发表《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在肯定五四运动成效的同时,劝告学生,专研学术才是救国的长远之计,不可本末倒置。
6、“国弱被欺”,蔡元培倍感痛苦,他也清醒地看到:救国的最好方法就是“办教育,开民智”。
7、13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蔡元培,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8、蔡元培的人生也就完全改变了,这一年他32岁。以后他曾长期在德国柏林、莱比锡等地学习、研究。他既有科举考试的完整经历、深厚的旧学根基(比如他八股文写得一流,毛笔字也写得很好),又有长期在德、法等欧洲国家学习研究的经历。要说学贯中西,蔡元培这一代知识分子是第一代真正算得上“学贯中西”的人。他吸收了西方包括大学精神、现代化的精神,不仅仅是西方的语言、技术,所以他最终没有回到旧的中国传统的怀抱,而是保有完全开放的、向世界看齐的眼光。他在德国多年,最佩服的人是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洪堡在十八九世纪之间创办柏林大学,奠定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并使这些原则成为全世界大学的基本价值准则。蔡元培后来办北大深受洪堡教育思想的影响。(蔡元培的人生经历简介)。
9、当时,吴敬恒、李石曾、张静江等在法国巴黎出版《新世纪》周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并反对君主立宪,提倡革命。蔡元培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德国也作精神上的呼应。辛亥年4月27日,黄兴所领导的广州起义虽然失败,却轰动全国,革命情绪自此更趋高涨。10月10日武昌起义.武昌光复后,鄂军政府旋告成立。
10、公迩日作何消遣?弟于假期中读书以外时时观剧聆音耳。有时张、齐两同学高兴,作中国馔,则弟亦乃尝其一脔。
11、北京大学和同城其他学校大概3000余名学生,走上街头,高呼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2、按照常理来说,蔡元培与蒋介石之间应多有龃龉。因为蒋介石刺杀了光复会重要人物陶成章,前文提到过,蔡元培也是光复会元老,蔡元培与蒋介石之间本应是政敌关系。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蔡元培都是蒋介石的坚定支持者,这不能不让人困惑。
13、自从蔡校长来到学堂后,我才第一次见证了现代科学的魅力。
14、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逮捕学生代表,其中北大学生便有20人。
15、蔡元培被他的才华和风骨所折服,便打定主意要聘他为文科学长。
16、蔡元培生于同治六年(1867),家乡是浙江绍兴,和鲁迅同乡。绍兴便是人尽皆知的“师爷”产地。绍兴的文化气息很重,是盛产文人的地方。蔡元培的乳名叫阿培,入塾读书时才叫元培,字孑民。父亲是钱庄经理,蔡家数代从商,祖上没有读书登科的人。
17、孙犁:一颗明亮的,曾经子夜高悬,几度隐现云端,多灾多难,与祖国的命运相伴随而终于不失其光辉的星,殒落了。
18、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1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前往巴黎商讨战后事宜。
20、可他却说:“人生实难,吾辈当日益努力,而后风生水起。众生皆苦,却也不能认输。”
21、信中夏君指夏元瑮(字浮筠,夏曾佑之子),当时亦就读于柏林大学,后获理学博士学位。他和蔡元培的关系较为密切,“夏君每日于大学课程听完后,常到我寓,同往旅馆晚餐,或觅别种消遣”(蔡元培《孑民自述》)。
22、不可否认的是,蔡元培的教育改革历久弥新,影响深远,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美国哲学家杜威评价:“以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23、当时的教育次长是湖南人范源濂,一个很出色的教育家,他们两人偏重不同。范认为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大学?所以第一步就要先办好小学。蔡元培的意见是,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从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从哪里来?所以第一步是要把大学办好。把两个人的意见合在一起,从小学到大学都要用力整顿。只是他们二人一个兴趣侧重于普通教育,一个兴趣在于高等教育。
24、但是研究院主任吴宓力主邀请陈寅恪,当陈寅恪入驻清华园后,所有人都为其学问精深宽广而惊叹不已,不仅是学生,就是教授老师来请教陈寅恪问题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当时就称陈寅恪先生为“教授中教授”。
25、可这令人艳羡的“仕途”,在他心中却一文不值。
26、他到北大做校长后,也提倡“进德会”的这些戒条,有不少老师、学生参加,他自己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把“进德会”会员分几个等级,把自己列名为乙种:除了做到不赌、不嫖、不娶妾,还做到不做官、不做议员两条。戒酒、戒肉、戒烟他不能完全做到。全部8条都能做到的是甲种。
27、56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8、39蔡元培民族学论着(蔡元培,着)台湾中华书局5/12
29、林贤治:一个具有巨大文学才能而为政治所吞噬的作家,一个忠实文学事业并为之苦苦挣扎的作家,一个未完成却受到意外打击而几近碎裂的作家。
30、当时康、梁门下的人接踵而至,他最敬佩谭嗣同,又与梁启超有己丑年同年中举的关系,照说他会和康、梁同走维新路线,情形可料。可是,以他的性格却耻于与炙手可热的人相依附,维新派杨锐欲想拉拢,也被他拒绝。9月间,戊戌政变发生,保守派控制整个大局,百日维新的所有新政,除了京师大学堂仍然保留之外,全部都在转眼之间被推翻了。
31、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蔡元培写道:“我对于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政治的组织。其有年在二十岁以上,对于政治有特殊兴趣者,可以个人资格参加政治团体,不必牵涉学校。”
3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发动全面侵华,不久北平沦陷。当时已经47岁的陈寅恪因为高度近视又加上学习治学导致用眼过度,使得右眼已经看不见了,如果当时不是为了尽早离开北平南下治学,先生的眼睛是可以恢复的。
33、1917年1月4日,在漫天风雪中,蔡元培缓缓步入北大校门。
34、蔡元培是真正的学界泰斗,受到举世景仰是名至实归,鲁迅始终尊敬这位同乡前辈。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61岁最后卸任,蔡元培在任一共10年,但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5年,期间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准。
35、老师有时候也会有做错题写错字的时候,而我们就会大胆指出他的错误,也有利于我们的观察能力的增强和对这个题的深刻理解,老师也会及时改正。
36、有人很不理解,为什么蔡元培又是请新学的,又是请旧学的。但在蔡元培看来,什么叫大学?他给大学下的定义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大学应该是广揽人才,让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自由发展。针对有人批评他任用辜鸿铭、刘师培,他这样反驳:辜鸿铭、刘师培,他们的学问可以做你的老师,我们尊重的是讲学的自由和学术的自由,刘师培在北大不是来讲他的复辟思想,他是来教国学的,而辜鸿铭教的是英国诗歌。所以,希望你们学生学的是辜先生的英文和刘先生的国学,而不是要你们和他们一样去拥护复辟或者君主立宪。
37、16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着(蔡元培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38、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39、我此所讲,乃指我们离开学校后,不论任何职业、任何环境而读书,这是一种业余读书,这种读书,始是属于人生的大圈子中尽人应有之一事;必需的,但又是自由的。
40、为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制止腐败风气,蔡元培发起组织北大“进德会”,要求入会者戒除嫖赌等恶习,修身养性。“进德会”一时间成为北大规模最大的团体。
41、 “珂姐荐书”的文字内容均由阅读推广人黄珂撰写并解读录音。如需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42、《先秦政治思想史》:新国新民,易世易天下,反映了梁启超在经历了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怀疑后,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经历对西方文明怀疑后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该书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被编入英国出版的“国际文库”。本书是一部先秦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名作,至今依然是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应读书。
43、如电视剧里演的那般,蔡元培引进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后,以陈独秀、胡适为首的“新派”与以辜鸿铭、林纾为代表的“旧派”针锋相对。
44、1925年,游学结束的陈寅恪回国。当时的清华大学进行改制,打算建立研究院国学门,招聘当时著名的专家学者当作导师,国学大师王国维、主张变法图强的梁启超、语言学家赵元任以及陈寅恪。当时的陈寅恪与其他三人相比真的是有点“名不副实”,原因是当时的那三人的名头以及很大了,而学历、著作都没有的陈寅恪和他们相比多少令人不是很信服。
45、此窟室为利俾瑟巴家之最古者,其名己见goethe所著《Faust》曲中。壁画皆十五世纪人手笔,此片摹其二方。
46、2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着)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0
47、光绪二十八年,元培三十五岁,开始学习拉丁文,天主教徒马相伯是他的老师。蔡元培认为拉丁文是欧洲各国语文的根本,各国语言多源于拉丁文,若不通晓,则无法了解西洋的一切古代文化。他还选派了24个学生,和他一齐向马相伯学习。后来,马相伯就以这批学生做基础,创立了震旦学院,也就是震旦大学的由来。
48、王国维与蔡元培对清廷的态度更是相隔天壤。王国维秉持的是康有为式的改良主义,一方面,他希望清廷倾听民意,改革政治,实行君主立宪。1898年,慈禧太后大肆屠杀维新人士时,王国维也“颇有扼腕椎胸、搔首问天之慨”(王乃誉《日记》),另一方面,他又顽固地反对辛亥革命,将忠君与爱国混为一谈,希望清政权能够延续统治,晚年甚至为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给予自己的一个空头头衔“南书房行走”欣喜不已。清华大学聘请他做国学研究院导师,他有心出任,却还要先到天津见逊帝溥仪,在“面奉谕旨就清华学校研究院之聘后”,才敢接受聘书。皇权每受一次冲击,王国维几乎都要进行一次以卵击石式的反抗。比如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将此视为奇耻大辱,与罗振玉等人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后为家人所阻而作罢。1927年,北伐军挥师北上,听说北伐军枪毙了湖南叶德辉、湖北王葆心(后来证实王被杀是谣传),王国维担心逊帝与自己受到冲击,6月2日,雇人力车到颐和园,跳昆明湖自杀,还留下这样的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毫无意义地为一个没有道德合理性的小朝廷送葬。身为士大夫,蔡元培最初其实也曾寄望清廷的改良。1900年春,他曾上书光绪帝,希望其下定决心改革政治,没有得到必要的回应。蔡元培知道改良无望,彻底转为革命d,决心与其他志士一起,通过暴力推翻清廷统治。他组织的光复会,主要工作就是暗杀清朝专权高官,蔡元培后来回忆说:“乃集同志6人,学制造炸药法于某日人,立互相监督之例,甚严。……同志数人至,投孑民。孑民为赁屋”,早年的陈独秀就曾作为杀手投入光复会的怀抱。这种暗杀工作,直到光复会并入同盟会才停止。辛亥革命成功,他痛快地接受民国政府授予他的一个个职务,以自己的所学为社会服务。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尽职尽责,深受国民爱戴。
49、最后两点,其实大体也可与第二项辩护理由等同,即这些声明虽然出诸其口或有署名为证,但都是“集体行为”,他无非作为“领导”照本宣科而已。作为官员的蔡元培,一些言行,并不能完全与他的真实意见划等号。这一点,是特别微妙,又极易引发误解的地方。当日,鲁迅、周树人都对他深致不满,其实就是没有很好地理清这个关键点。蔡元培后人
50、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蔡元培跑到北京,一心想申请去德国,但因政府绌于经费,无法派出。后在译学馆任教,等待出国时机。译学馆后来归并京师大学堂,而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所以蔡元培这次在译学馆的任教,实在是服务于北大的第一次。他的《中国孙宝琦像伦理学史》一书就是在这段时期写成的。
51、我今天的讲题是“读书与做人”,实在对年青人也有关。
52、但是蔡元培为什么会成为蒋介石反革命的工具呢?我们还需要到蔡元培本人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
53、他提出在黑暗恶劣的时局面前知识分子要懂得进退,退有时候比不进重要,所以提出“不合作”三个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合作,他一次次辞职,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一方面是抗议和示范。
54、如此,新学打开了时人的心智,使他们对世间万物不再愚昧无知。
55、4蔡元培先生全集.续编(蔡元培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民国80
56、今问此种读书应如何读法?下面我想提出两个最大的理想、最共同的目标来:
57、1921年,夫人黄世振不幸病逝,出于家庭、工作的需要,蔡元培不得不续娶。这一次,他提出的条件是:原有相当认识。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这样,周峻(养浩)成了他的第三位夫人。可见,在婚姻问题上,蔡元培始终坚持破除旧俗,树立新风,不愧为欲教人先正己的高尚人物!话题回到信上。当时陈介的妻子儿女同在德国,得享天伦之乐,其妻陈淑能文善书,在生活、学习上都堪称陈介的得力助手,故独自一人身在德国的蔡元培会触景生情,由衷发出“良可艳羡”的感慨。
58、就是什么书都读。中国人所谓“开卷有益”,原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为什么要博呢?有两个答案:一博是为参考。二博是为做人。
59、按照常理来思考,对我d造成重大损失的蔡元培应当带着我d敌人的身份离开世界。但恰恰相反,1940年,蔡元培去世之时,毛泽东评价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而周恩来悼念蔡元培说:“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我d的两位重要领导对这个一些人眼中的“刽子手”有如此高的评价,恰恰说明了蔡元培作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60、蔡元培在上海的文化教育界中已日渐活跃。他所从事与新教育相关的有两件事:一是筹办“爱国女学校”,一是发起“中国教育会”。
61、翌年,再进京参加“散馆”考试。因庶吉士经过一定的期限,须参加甄别考试,叫做散馆,合格的授以编修,不合格的改任知县。蔡元培顺利地通过散馆考试,升补翰林院编修。同年6月间,“甲午战争”爆发,京师顿时紧张起来,他在联合英、德以御日人的奏折上,和文廷式一齐署名。这年他又在李慈铭京寓中做了半年塾师。十一月间大文学家李慈铭逝世,元培为他的遗著《越缦堂日记》付梓。
62、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礼堂,一场改变中国教育史的演讲正进行着。
63、这十个字,岂非我们在穷乡僻壤随时随地可遇到!但我们却忽略了其中情趣。经陶诗一描写,却把一幅富有风味的乡村闲逸景象活在我们眼前了。
64、谁都知道,蔡元培是个革命d,黎元洪和北洋军阀政府竟然敢请他来做北大校长。当时的北大乌烟瘴气,很腐败,被外界叫做“官吏的养成所”,是一个培养官僚的学校,不是研究学问更不是传播真理的地方。很多朋友劝他不要去接这个烂摊子,他还是去了。孙中山是支持他去的,并把他看做北方文化教育界极为重要的革命棋子。他自己怎么想呢?他的主要想法是要把北大办成一所真正的大学,真正的大学就是以学术为中心,上大学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65、3蔡元培教育论着选(蔡元培,着)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6、为了实现心中理想,他努力让自己“功成也不敢自居,名成也不屑独享”。
67、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d运动”,认为应当清d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2)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68、蔡元培很乐意看到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他的包容也有底线。为镇压革新派,林纾发表小说《荆生》和《妖梦》,诽谤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和蔡元培。1919年3月,他又发表了《致蔡鹤卿太史书》,责备北大教员“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蔡元培则写了《答林琴南函》,驳斥了林纾的无理指责,并公开重申自己的办学主张。
69、学成归国后,国内形势在辛亥革命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
70、49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胡适编辑/蔡元培/王云五编辑)商务印书馆民国26
71、 蔡元培(一排左二)时期的北大名教授:陈独秀(一排左三)、梁漱溟(一排左四)、冯友兰(二排左一)等。
72、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课堂,蔡元培在北大推行“课堂公开”的授课制度:“无论是否有学籍,都可以来听课。”
73、政府保留了他的校长职位,校务实由蒋梦麟代理。1927年,蔡元培的校长名义正式取消。
74、2019年11月14日,蔡元培位于香港华人永远坟场的墓地之墓碑遭到人为损坏,并被贴上了汪寿华和赵世炎的遗像。此事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国内主流媒体也鲜有报道。但此事却让学生去了解了汪寿华和赵世炎的生平,没想到,竟然意外地了解了蔡元培竟然是如此复杂的历史人物。蔡元培墓碑被毁事件,让学生专门去查阅了九十多年前那次震惊中外的“一二清d运动”的相关资料。如今正值中国共产d建d一百年,学生想通过讲述蔡元培与他的四月十二日从来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上的蔡元培,并反思这次我d历史上的重大挫折以及纪念牺牲的革命先烈们。
75、 本栏目由南宁市图书馆特别推出,每月一期,敬请期待。
76、上任之初,蔡元培就明确表示:“只要有真学问,可以不问出身,不问年龄,不问资历,我必将全力聘请。”
77、综上,回到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为什么蔡元培要支持清d。
78、中国教育会会长于此时改由黄宗卿担任,却闹起会与社谁为主体之争。章太炎主张不与学社合作,吴敬恒较袒护社员。蔡元培原本态度温和,不随便袒护一方,但一向保持和平态度的蔡元培却为吴敬恒的一句刻薄话所激怒,忿然道:“我本要上德国留学去,我辞去会和社的事。”
79、周氏兄弟,都是正人君子,从来都不屑于暗箭伤人,何况还是对他们有深恩之人;而蔡元培,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表率,何以会唇枪舌剑“内讧”起来?这里的关键点,就在于1930年前后,素来“名重士林”的蔡元培,有些言行确实有悖他的形象与“人设”,以至于身边这些知友都无法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