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1、“始祖”黄帝,复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2、这里要说明的是:第魏晋时期是玄学思潮勃兴的时期,文学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要还是来自于新道家。由于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很多而对旧道家在此时期的作用谈论较少,故本文才特别强调了后者的作用。第道家思想对文学发生作用时,有时并不能绝对区分开到底是新道家还是旧道家,二者往往共同对文学主体精神和艺术精神发生影响,且新旧道家的精神实质本就相同,因此说魏晋文学是受到了旧道家和新道家思想的共同影响。虽如此,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将有别于以往研究中新道家即玄学与文学之关系,而是将老庄道家与玄学区别对待,将探讨二者的差异与联系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和影响作为论述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本书希望能有所创新的一个核心论点和选题意义所在。围绕这一核心论点,本书梳理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对文人和文学影响的流变;在此基础上,分别对魏晋隐逸文学、游仙文学和玄言文学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作专题研究。这三类文学主题在魏晋文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3、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老子为了使这一表征“大大的有”“多多的有”“丰富的有”的“无”(道)得到具体呈现,于是他将具体的和个体的“有”(德)请出场了。也就是说,老子为了具体呈现这一丰富的有(“无”),他提出了一个“德”的概念来实现和完成这一“任务”。所谓“德”就是“得”的意思。《释名·释言语》中说:“德者得也,得事宜也”。也就是“得道之物谓之德”。此“物”当是包括了宇宙天地间的一切存在,通俗的说,是“物”“人”“事”的统称。老子用了“孔德”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达这层意思。所谓“孔德”,就是“大德”,而“大德”,就是“全德”,即全体得道之物者也。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1章)。也就是说,所有的存在(“德”)都是只听从道的。简言之,德(所有的存在)是道的体现。“道”表征的是内在的“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和形而上的“无形无象”之“无”的存在呢!而此“道”,此“无”又是作为万物的本体而存在着;“德”表征的是“有”,而此“有”又是作为本体之道(无)的作用而存在着。换句话说,内在的道(无)必然显之于外在的德(有);形而上的道(无)必然形之于形而下的器(有);内心的道(无、理)必然现之于外在的德(有、行)。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39章)。就是说,天得到“道”就有了“清明”的属性,地得到“道”就有了“安宁”的属性,神得到“道”就有了“灵验”的属性,谷得到了“充盈”的属性,万物得到了“道”就有了“生长”的属性,侯王得到了“道”就有了“安正”的属性。
4、庄子(约前369~前286)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所引《庄子》,只注篇名)他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因此,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道不当名”,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他说:“通天下一气耳。”(《则阳》)认为道即气。他强调“道无所不在”,并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因。(《田子方》)与老子用“夷,希,微”混而为一(十四章)来形容颇为不同。
5、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6、“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就是说天地不会特别对某物施恩, 世间的每个生命都如“刍狗”一样, 在履行自己角色使命的过程中, 在普遍的大自然法则指挥下, 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极尽尊贵到被随意废弃的过程。
7、(1)道是最先的存在。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老子》1章,下引《老子》,只注篇名),“道冲……象帝之先”(4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无名”就是指“道”,“有物混成”也是指“道”。由此可见,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先于上帝的存在。老子对“道”的先在性的论述,似乎与“道”字的“首”旁所表示的“头”和“起始”义存在某种相契之处。
8、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9、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他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他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齐物论》,下同)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由于过分强调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提出“万物一齐”,为老子的“贵柔”“不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从“道”的观点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他说:“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忄危?怪,道通为一。”认为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以及各种怪异乘戾的现象都是同一的。他反对“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认为人的名、言、概念总是把事物分割开来把握,根本无法表达“道”。由于“囿于物”,受条件限制,人们不可避免产生“成心”,即主观片面的认识。有了“成心”,便自以为是,以彼为非,于是就产生了是非之争。庄子认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割裂。而以“道”的观点来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庄子的齐物论有见于运动的绝对性,却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有见于知识的相对性,却导致否定是非标准,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10、“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赵孟頫、黄公望、祝枝山、徐渭、朱耷、郑板桥等书画家都是道教徒,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浸润。道教音乐的曲调、唱腔促进了音乐戏曲的发展,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都充分汲取其营养。
11、关于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哲学有三种不同的观点:退化论,循环论,进化论。老子推崇太古的原始社会,认为人类文明是人类失去素朴本性的原由,提倡绝圣弃智,反朴归真,退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战国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朝代是按照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相生相克的原则,周而复始,不断更替。先秦法家一般都承认历史发展,主张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实行不同的治国方策。董仲舒提出“公羊三世说”,把《春秋》所记鲁国十二公的历史由近及远分成“有见,有闻,有传闻”三个阶段。东汉何休发展了这一观点,称“传闻之世”为“衰乱世”,“有闻之世”为“升平世”,“有见之世”为“太平世”,认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这样由乱到治,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由落后到进步,一步步循序渐进,向前发展。公羊三世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直到清末维新运动,仍然以其为基本理论依据。
12、庄子还提出了道家的意境说和境界论,这是书法艺术审美的理论根据,从“有我之境”达到“无我之境”,进而上升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的境界,突出了道家美学的特征。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来解读道家的“技”“道”观,庖丁解牛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即“技进乎道”的境界,对后世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法创作也要追求意境,书法意境是一种抽象的感受,是老子提出的“大象无形”思想的最好体现。
13、道家思想与两晋之交时期的隐逸文学 62
14、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
15、而当我们表述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时喜用“孔孟之道,老庄之学”这样一句话,老庄之学就是道家思想。大凡有点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人生格言,“得意信儒,失意崇道”,或说“顺境信儒,逆境崇道”。清人纪晓岚直谓道家思想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更有现代人对道家之作用的经典概括。胡适先生有云:“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以下一些情况亦是应该知道的,通过了解即可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学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了。当然一个欲晓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更应该知道,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深入影响中国社会与人心的最重要的书有三本,一本是《周易》,一本是《论语》,一本就是《道德经》。林语堂的一句话最能体现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他说:“儒家及道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实际上中国人灵魂是有两面的,而这两面又是靠儒道两家来提供的,因而,如欲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要深入中国人的灵魂,那一定要同时兼顾儒家与道家。
16、无为相对有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也就是说,必须无为才能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老子哲学以无为为本。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意思是,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道本身自然而然;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还把天道自然无为推衍为人道自然无为,提出“绝圣弃智”(十九章)“无为而治”(五十七章)的政治主张。他建议统治者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政策,最终实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其继承西周无神论,否定神学目的论,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遏制统治阶级掠夺本性的一面,也有其过于排斥有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这两面对后世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7、“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
18、 原作者信息不详 侵删
19、“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这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20、 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后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张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 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以《正一经》(今已散佚)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正一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嘉靖皇帝与兴献王朱祐杬也笃信正一道,嘉靖皇帝还特意向正一道长邵元节与陶仲文请教房中术。 正一派道士等不分住观与散居,戴庄子巾。 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
21、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22、老子论“道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贵柔”。他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认为柔弱因循是“道”的作用。老子虽然讲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但不讲对立面互相斗争。他反复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也就是说,他揭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主要是为了说明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因此,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并提出了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少胜多等政治、军事方面的战略原则。这些战略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具有相当的片面性。
23、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道家所主张的“道”,指万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天地万物皆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天地万物的本源就是道,道就是应该遵守的基本法则。因此,道家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道家思想包括道教的历史景点、人物生平等诸多方面。道家思想文化包含道教各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内容多样,但教义始终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道家思想承前启后,在对道家信仰的稳定中传承了下来。因此,内容在稳定中得以不断发展。道家思想就犹如一棵大树,其根系就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始终根深蒂固,根植于地下,保持不变。枝干与枝叶就是道家思想的内容,在漫长的时期里,开枝散叶,开花结果,不断延续与发展。
24、ISBN:978-7-5013-6717-7
25、“曲成思维”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品格, 由道家开启。道家文化的渊源是《易经》, 《周易》形成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转换理论架构, 《太极图》也准确表述出世界万物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和谐运动之道。
26、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27、第一节 对玄言诗义界、流变问题的新思考 113
28、(7)效法道就是效法它功高而居下,功成而谦下的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人道法天是道家向人们展示的思维方法。老子道论的最后落脚点是社会人事,是做人做事。既然“道”奉行依顺自然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加干涉,所以作为社会人道的治理,其最高的理想状态那也要像“道”那样,做到“万物作焉而不为辞”(2章)。做人要做到“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炫耀,不自高自大。因为只有做到了这“四不”,人才能看得分明,是非才能昭彰,最后才有功劳,最终才能领导。结论是,人做到不与人争,那么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此之谓也。
29、《菜根谭》有云:“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心不死,则欲不绝:故圣人求备于内,而淡然于外;既无物累,也不枯寂。
30、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31、附录四篇文章,与道家、黄老道家学术与思想有关,但主要偏重于学术问题,不好纳入前三编的主题之中,但作者往往敝帚自珍、不忍割舍,故放在附录部分,以表明笔者对于道家思想研究的触角还旁涉当代学术的热点一并未固步自封。
32、黄老之学主张一切自然,万物都要以自然为本。物我之间都要有自然,共同自在逍遥。同时主张休养生息,恢复精力,一切从简,这种学派思想特别适合经历战乱后的国家。
33、 道家思想对书法审美影响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原有的贵族政治体制被打破,社会发生剧变。一些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四处游说,纷纷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局面。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派别之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由于道家思想既不过于积极,也不过于消极,正好与人民的生活相契合。特别是在西汉初年的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和唐朝初年的唐太宗、唐玄宗时期,都以道家思想治理国家,一改前朝之苛政,采用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是道家思想治国成功的政治实践。唐太宗还令人将《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传播到西方国家,扩大了道家思想在世界的影响力。道家思想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最早的自由先声。
34、就本身来,这种崇拜和道家思想没有相关联的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的引起两者相关联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道”的长生者的意象。所以就道教老子为宗又追求修炼成仙的本质来说荒谬的,这是一直以来认识上的误区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对汉末流行的神仙方术进行了全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
35、“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36、道家美学为纯自然美学。“道法自然”,是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也是道家美学的总纲。它以自然结构的和谐有序为价值判断,认为合于自然的事物才是真的,真的事物也合于道,因而也是美的。道家的美学观主导着书法艺术技巧的展现。
37、从研究内容来看,概括先秦至近代,三千余年的中国哲学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38、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39、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盘古为远祖、伏羲(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40、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庄子》曾以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而子州支伯却以“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却之,和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不可“见利轻亡其身”(14)的价值观念.
41、《道德经》第2章所说的“有无相生”的“无”,正是与“有”相对的“无”。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与“无”相对而产生。具体说来,这个“有”是依赖于“无”而发生,同理,这个“无”也是依赖于“有”而发生。简单的说,“有”跟“没有”相互对立而存在。这就叫做有无的相对性,有无的相依性,有无的相待性。由此可见,“无”在这个框架中所要表示的意思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没有”。而《说文解字》中说的“无,亡也”,和《玉篇·亡部》中说的“无,不有也”,都是强调的这个“无”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老子的“有无相生”的“无”的思想,正是建立在《说文》这一“无”的本义基础之上的。实际上,这个框架内的“无”,其音应读做“mo”,而不读做“wu”。尽管这一意义上“无”(没有)并不是老子《道德经》所论“无”的重点所在,但是,千百年来,对于老子“无”的思想的误读和曲解亦正是表现在运用了并不是老子重点指代和规定的现象界中属于相对性的“无”的概念,即“没有”“不存在”去解释和理解老子,包括整个道家的“无”。以至于才会出现,不少西方人根据它们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法将老子《道德经》的“无”翻译成“nothing”“nothingness”(没有)和“inaction”(不动)。也以至于害的不少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在说老子的“无”时,非常严肃地明确指出,在存有论上将老子的“无”理解成“没有”,“这都是完全失指的,是完全不同于中国哲学传统的讲法”(牟宗三语)。当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之所以会将老子的“无”直接理解为“没有”,也是比较契合大多没什么高深文化素养的中国老百姓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虽然强调指出了,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之“无”,并非是老子所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但是,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相对的意义上来论述“无”,其中的社会的文化意义何在?亦当是我们“说无”要给予揭示和分析的。
42、由此可见,“无”在这个概念框架中所要表示的就是空间意义上的“间隙”的意思。《尔雅·释古下》:“无,间也”。郭璞注:“虚、无,皆有间隙”。郝懿行义疏:“无者,有之间也”。在《道德经》中的第二种意义上“无”,是指实有中的间隙。此“无”虽也与“有”相对而存在,只不过是在特定意义上而相互成立的。具体说来,“无”(空)是指有空间的意思,即没有实物占据的空着的地方。此“无”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没有”,而是强调“没有”后面的状态,即“没有”装、据、填、充东西的地方。
43、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汲收,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更是佛玄结合的产物。
44、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
45、 孙过庭的《书谱》中对书法做了如下的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作了形象的比喻,“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体的间架结构,必须要赋予它多种的形态,有的犹如端坐行走,飞翔舞动,往来回转,俯卧腾起,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子啃食木叶,有的如同利剑长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有的如同水火,有的仿佛云烟迷雾,有的好比太阳月亮。总之,纵横分布的字体结构一定要广泛汲取自然现象的美妙风姿,方可成就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书法从自然万象中获取灵感,物化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都成为书法的取法对象。
46、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47、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48、道被人格化后,称之为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他们也是道教所崇拜的最高的天神。道教还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日久年深,可以得道成仙。
49、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50、此外还有独特的道教文学形式被衍生出来,如李白的游仙诗、明朝盛行的青词,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当代流行的修真小说以丹道为主题,玄幻小说、盗墓小说、仙侠小说也与道教紧密相连。
51、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52、做事低调,做人谦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此乃道人同德也,也即天人合德也。这也是道家论道,和我们“说道”所要最终揭示的道理。
53、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影响了庄子。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54、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③);或从考察养生学源流的角度说:“寿命的无限延长说,即源自哲学特别是老庄学说(④)。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及其重要的”。但他也同样认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道家迷恋于肌肉坚实、肤色丰美的青春,他们相信可以找到能够用以遏制衰老过程或返老还童的技术。”(⑤)可见,李约瑟乃至许多科学史家都自然而然地将追求不死成仙的思想和服食、导引、房中、行气等各种具体养生方法的起源归之于道家和道家思想体系。
55、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56、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57、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以古代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对世界的生成和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认识,形成了修炼核心,从而达到了“虚静,守寂不争,为而不持”的精神境界。形体宜动,华佗作五禽戏是“动”,可以用于治疗疾病的具体实践中。由于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促进精气流通,使得气血畅达,增强生命力。心神极欲静,形体极欲动,只有动静有常,才能身心健康。人是具有高级思维的机体,人体中的动静是千变万化的,道家先哲创造的太极图说,充分说明了虚实动静的变化。
58、杨朱派主张自我利益和自我天性的保护,反对侵害个体的行为。这种学派认为人的个体性很重要,要保全自己,懂得趋利避害,珍重自己的生命。既要保护自己,也不要伤害他人,希望在个体完善中达到社会的和谐。
59、以上我们主要从与“有”相对的意义上以及“空间”意义上论述的老子《道德经》的“无”。与“有”相对的“无”,表示“没有”“不存在”的意思,而空间意义上的“无”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没有”,而是强调“没有”后面的状态,即“没有”装、据、填、充东西的地方。并强调指出,此两种意义上的“无”都不是老子《道德经》“无”的主要内涵。也就是说,老子论“无”主要是从宇宙论、本质论、本体论层次,也即从哲学的层次来展开对“无”的阐释。通俗的说,老子《道德经》中的“无”虽然有多义,但其最主要的意义则是在哲学概念框架中得到体现的。
60、道家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气质。《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