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陶渊明的诗的特点风格(摘抄好句74句)

陶渊明的诗的特点风格(摘抄好句74句)

陶渊明的诗的特点风格

1、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存下来的诗作仅有一百多首,而最具代表性的为田园诗。陶氏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便是朴素、自然、真淳,可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

2、综合以上引文,可见整个东晋时代是玄言诗的时代,它的内容专谈哲理,语言枯燥,“遒丽之辞,无闻焉耳”。直至东晋末年的谢混,风气始有改变,但只是一个开头,“得名未盛”。直至谢灵运出来,玄言诗在诗坛的长期统治地位才被打倒。所以《文心雕龙·明诗》篇又说:“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陶渊明既然是谢灵运的前辈,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东晋末期,那时还是玄言诗的时代,那时玄言诗的基础虽然已经开始动摇,但还没有失去统治力量,还没有让位于后出的山水诗。陶诗的语言风格,还是在玄言诗流行的环境中形成的。玄言诗既然并不崇尚骈俪辞藻(玄言诗的风格,看现存孙绰的诗和当时兰亭集会时诸人的诗作即可明白),因此上面所举的著作以为陶诗语言特色与当时形式主义诗风对立之说,就无法成立了。

3、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上唐朝的田园诗和陶渊明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也有相似的地方,但时代不同也存在差异。如陶渊明的诗是言志向,而唐朝的主要是抒情。总的来说,唐朝的田园诗是继承陶渊明的,但也有一些进展,继承多于创新。

4、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 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意思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5、一。《迦陵说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叶嘉莹(中华书局)

6、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如磁铁的正负两极之中有一个不正不负的部分),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有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这恰到好处便是“中”,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平、枯、淡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蓬首垢面与涂脂敷粉同样不能达到真正的美。大约诗文作者内外不能一致时,总想借脂粉掩饰,古今无须借脂粉掩饰者实在寥寥。这掩饰有时做过火,可以引起极强烈的反感,于是补偏救弊者不免走到蓬首垢面的另一极端,所以在事实上平、枯、质与奇、腴、绮这种的分别确是存在,而所指的却都是偏弊,不能算是诗文的胜境。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渊明所以达到这个境界,因为像他做人一样,有最深厚的修养,又有最率真的表现。“真”字是渊明的唯一恰当的评语。“真”自然也还有等差,一个有智慧的人的“真”和一个头脑单纯的人的“真”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spontaneous与naive的分别。渊明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蒸馏过、洗炼过的。所以在做人方面和在做诗方面,都做到简练高妙四个字。工部说他“不枝梧”,这三个字却下得极有分寸,意思正是说他简练高妙。

7、按照《诗品》的说法,自西晋末年以来,以迄东晋,玄言诗流行,它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恰恰和崇尚骈俪辞藻的风气相反。在这段时期中,虽有郭璞、刘琨以至东晋末期安帝义熙年间(即陶渊明的主要活动时代)谢混等人的创作特出流俗,但只是少数人的现象,未能形成风气;直至谢灵运出来,风气才大变,钟嵘认为他的成就可以上接陆机、曹植(刘琨、郭璞的诗,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很华美,但比当时流行的玄言诗已算是很有文采的了)。

8、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正如宋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如《拟古》:

9、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10、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也是最早创作田园诗歌的诗人,可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性人物。

11、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看来这两个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12、 ——节选自袁行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

13、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这些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全诗意境深远,语调沉郁悲凉,借暮秋的江天萧瑟之景,抒写颠沛流离、老病孤愁的暮年情怀。既包蕴着诗人客里悲秋的无限心事,又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思。                       

14、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

15、陶渊明是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多有对隐居生活及自身思想感情的表现,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具体来说,陶诗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6、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

17、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他当时诗歌风气的关系问题,近来在不少古典文学著作中常常发生一种误会,本文打算提出来商榷一下。

18、(注)本文由甘肃省嘉峪关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19—51

19、菊花,陶渊明爱菊,常以菊自况,甚至家里还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他将菊花和酒结成一体,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促成精神的升华。如《饮酒》第七首中:“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让人尊他为九月菊花之花神,他几乎使菊花成了自己的化身,成为我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独特意象,菊花也因而成为我国文人骚客笔下水墨丹青的“四君子”之一。

20、P427 第七节 陶渊明之五 L6:“……我提到陶渊明安身立命的两个重点:一个是‘任真’的品质;一个是‘固穷’的持守。”

21、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曰“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曰“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曰“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曰:“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曰“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那“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壑舟”二句用《庄子•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如果没有高度的驾御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22、诗人感怀于此,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是天高云淡的秋日,他都会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只不过陶渊明必须等到闲暇时光。全诗虽无一字描绘景物,但读者尽可想象出乡村的美景、以及乡亲们的闲情雅致,而诗人的超旷神情更让人羡慕。

23、从陶渊明田园艺术的风格来看,体现在恬淡醇美的艺术风格特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当中很难找到夸张手法以及华丽辞藻,形容词比较少。这就是陶渊明田园诗恬淡醇美的艺术风格的体现,诗歌平淡中见神奇,朴素当中有绮丽田园诗当中无不是对田园生活的描写,但其实也是对自己理想的歌咏,是理想实现的愉快。陶渊明田园诗的本色自然风格也比较鲜明,感情的流露比较舒缓自如,抒情的方式也比较平淡自然,通过朴素语言描写田园景象以及生活,诗歌当中的情、景、理相互交融。

24、如写移居如愿以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25、有些诗歌热情似火,而有些作品却平淡如水。不过平淡其实是一种不易达到的风格,诗人们为此需要花费很多工夫。

26、所以我们只能说,陶渊明以来的一段长时期内,由于崇尚骈俪辞藻的诗歌盛行,陶诗没有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却不能说陶诗的语言风格和当时诗风(玄言诗风)有意识地相对立。

27、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28、陶渊明前期象古代一般传统的读书人一样,是讲求进德修业的,如他的《荣木》之一章说:

29、因为渊明近于人情,而且富于热情,我相信他的得力所在,儒多于道。陈寅恪先生把魏晋人物分名教与自然两派,以为渊明“既不尽同嵇向之自然,更有异何曾之名教,且不主名教自然相同之说如山(涛)王(戎)辈之所为。盖其己身之创解乃一种新自然说”,“新自然说之要旨在委运任化”,并且引“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两句诗证明渊明“非名教”。他的要旨在渊明是道非儒。我觉得这番话不但过于系统化,而且把渊明的人格看得太单纯,不免歪曲事实。渊明尚自然,宗老庄,这是事实;但是他也并不非名教,薄周孔,他一再引“先师遗训”(他的“先师”是孔子,不是老庄,更不是张道陵),自称“游好在六经”,自勉“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遗嘱要儿子孝友,深致慨于“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这些都是铁一般的事实,却不是证明渊明“非名教”的事实。

30、而个人经历不同、地位各异,风格也会变幻多姿。比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朴实、王维的禅意,还有李贺的瑰丽奇峭、李商隐的缠绵悱恻,等等。

31、(2)江婷.论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静穆之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7):9-

32、(3)林芬.陶渊明田园诗的再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9):195-1

33、平淡并非浅薄,也不是没有深文大义。平中有奇,淡中有浓,才是诗人们苦心孤诣的深衷,正所谓舍皮毛而得真髓,透表相而知神韵。

34、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35、高超、闲静、淡远,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葛衣,没有替换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难以遮蔽寒风和太阳。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读他的《与子俨等疏》说:“我常恨家中没有楚国老莱子之妻那样的贤内助来开导我,只有自己怀抱这样的一片苦心了。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也应该思索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义,齐国的管仲、鲍叔二人是朋友,在经商赢利分财时,多少并无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如此,何况你们是同父的兄弟呢!”这样看来,陶渊明还是妾生的儿子。他的《责子》

36、陶诗显然接受了玄言诗的影响。玄言诗虽然抄袭老庄,落了套头,但用的似乎正是“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因为只有“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才能比较的尽意而入玄;骈俪的词句是不能如此直截了当的。那时固然是骈俪时代,然而未尝不重“接近说话的语言”。《世说新语》那部名著便是这种语言的记录。这样看,渊明用这种语言来作诗,也就不是奇迹了。他之所以能够超过玄言诗,却在能摆脱那些老庄的套头,而将自己日常生活体验化入诗里。

37、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透过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高于世人之情。日常生活中平常的“饮酒”、“菊花”,在陶渊明的笔下都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意象。

38、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谈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写夏日闲居的恬适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像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来凉意。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两个“亦”字表现物我契合的境界,也是极平淡而又极有趣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仅仅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归园田居》其五:

39、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中揭示陶诗的艺术特色时说:“在骈俪盛行的时代,陶渊明独能创作那样质朴优美的诗歌和那些优秀的散文,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余冠英先生在他的《汉魏六朝诗选》的前言中说:“他(指陶潜)的诗是当时形式主义风气的对立面。他不讲对仗,不琢字句,‘结体散文’,只重白描,一一和当时正统派文人相反。”谭丕模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说:“在陶渊明的时代,一般诗人的风尚,不是‘文章殆同书钞’(钟嵘《诗品序》),便是‘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只有陶渊明不随波逐流,傲然独往,高度地发挥他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这些意见的共同点是肯定陶诗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辞藻的风气相对立,表现出独创性。

40、《文心雕龙·时序》篇:“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41、但陶渊明骨子里依旧是诗人,于是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都加以记录并整理,后世的读者才有幸了解那个时代的田园生活。

42、但我们不能认为他天生"高雅"实际上,他的爱闲适,不好务世事的性格和志趣,却隐藏着一个不箅小的抱负和壮志,我们读他的诗自会知道,他是要求有大作为:他所不愿务的世事只是那一般的"仕进"和"利禄"。

43、清新。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44、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和对后代诗歌发展影响  

45、第二件事是说,如果大家都很忙,就互不打搅、各自安好。如果彼此想念对方了,则披衣言笑,毫不拘束。他们之间无须士大夫的繁缛礼节,来往都很随便,说话也是口无遮拦,但更显得彼此之间的无限信任和一腔真情。

46、最后,在语言风格上是平淡自然的启示性语言。陶诗语言追求通俗易懂,接近口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些都是直白如话的日常生活用语,是陶诗风格的独到之处。但陶诗的语言风格以一个“口语化”很难全部概括。前人常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对他语言最准确的概括。他的“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是信笔拈出,不烦绳削的佳句,真正做到了“铅华洗琢尽,出语天然”,陶诗的语言在平淡的外表下饱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达到了意味隽永、富于启示性的艺术效果。陶诗里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结构的波澜,却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他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阐述人生的哲理,给读者以启示,在更高层次上表现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

47、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南朝文人重视骈俪辞藻,陶诗语言质朴自然,“世叹其质直”(《诗品》),在南朝不为一般文人所重视,影响亦小。另一方面,殷仲文、谢混的诗,则比较讲究对仗辞藻,“义熙中,以谢益寿(混)、殷仲文为华绮之冠”(《诗品》),成为后来谢灵运的前驱,所以得到南朝许多文人的注意和肯定。轻陶诗,重殷、谢,显然反映了南朝文人在文学欣赏和评论上的偏见。

48、陶诗语言具有很大的创造性,那是没有疑问的;但说陶诗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辞藻的风气相对立,就须要商榷了。诚然,整个魏晋南北朝是骈俪文风盛行的时代,但这段时期很长,其中也有曲折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与陶渊明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年的确崇尚骈俪,堆砌词藻;但他们两人毕竟是陶渊明的后辈,创作活动主要在刘宋初年元嘉时期。陶渊明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东晋末年,入宋以后,他活得并不长久,其创作活动已是尾声了。显然,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在晋代已经形成,他在创作上是不可能有意识地和颜、谢相对立的。谭丕模先生引《诗品序》、《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的诗风,原书也是指颜、谢以后的现象,与东晋末期无关。

49、清晨,青山从夜雾中显现出来,仿佛洗过一般。雾气渐渐消散,为天宇罩上一层薄云。南风拂来,禾苗被吹得张开了翅膀。这首诗简直是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和喜悦写成的,无怪乎长期得到人们的喜爱。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前人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词直意婉”,“词淡意浓”。“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50、关于陶诗的语言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如“蔼霭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读山海经》其一),用一“贮”字形容堂前夏天的林荫,好像水一样可以贮存起来;“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用一“怀”字形容麦苗可以像人一样把盎然生气抱起来。这些诗句,不但形象鲜明,突出了景物的特点,而且把人们在这些景色中的细致感觉也都表现出来,充分显示了陶诗语言的艺术特色。

51、纵览陶渊明的这首诗,语言朴实,叙述平淡,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旷达和恬静。作者任运随缘、自得其乐,更与乡亲们亲密无间、如同亲人,再也没有宦途的烦恼和忧虑。

52、多彩的活动作文选(部编教材六上第二单元习作)

53、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54、陶渊明的诗是自然平淡与醇美浑厚的统既平淡自然,又醇厚有味。这一艺术特点和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个性、心境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诗人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感受抒写出来。陶渊明的诗“淡”却不是寡淡、枯淡,是有韵味,有情趣的淡。他的诗极少用夸张藻饰,且极少用典,用的是简洁质朴的农家话,写的是农家寒士日常生活。前人诗中少见的“桑”、“麻”、“鸡”、“狗”、“豆苗”、“杂草”等一入他的诗,便显得诗味浓厚。这种“淡”可以说是平淡中暗含华采,简朴中难藏风韵。正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有技巧,却不露痕迹。

55、陶诗中凡俗农事、田园风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了韵味的含蓄与隽永。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在采菊时那俯仰自得的情趣,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偶然发现的内心喜悦。一个“见”字让意境有意想不到的趣味。《归园田居》中有“带月荷锄归”一句,如果是“戴月”,就只是披星戴月的意思,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而“带月”则是把人与月亮紧紧联系到一起,这样把人的形象与月景融成一个整体,以人的情趣笼罩整个诗歌的画面。一个“带”字表明人带着月行走。这样就把人的一片情意流露出来了,使诗歌的主观色彩变得浓郁。陶诗很少用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描写的景物,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如村庄、鸡犬、豆苗、桑麻、小巷,然而这些平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看似平平淡淡,细细咀嚼却平淡之中见绮丽,另有一番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56、第陶诗情、景、理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陶渊明笔下的景物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礼统摄。他的“情”是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笔下的客观环境,其中包括人、事和物,都融入了他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而不是客观的物象描绘,他的作品情景交融,达到物我同一的浑化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品中出现的麦苗、月亮、春燕、归鸟、青松、秋菊、孤云、庭院、乡间道路等许多景物,它们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陶诗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

57、陶诗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质朴无华,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题材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陶渊明的作品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普通的乡村景物为题材,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习见日闻的事物,如草屋、鸡鸣、狗吠、小溪、春风、冬雪、松菊、飞鸟等极普通的田园景物,以及劳作、憩息、饮酒、读书、邻里往来等日常农村生活。平凡无奇的乡村景象,第一次作为重要的审美意象出现,诗人把田园作为腐败官场、污浊社会的对立面着意描写,并进行赞美。极其普通的景物,他却能体味到其中难以传达的人生真意,经过他的描写,便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字里行间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之情,不必进行刻意的雕琢,不必加以过分的渲染,却把对生活的真情与美意悄悄地传达出来。农业生产劳动在诗人这里,也有一种“欣慨交心”的感受,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到新苗茁壮成长,感受春风的拂面,有着星月的陪伴,诗人的内心该有多么惬意。田园那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那披星戴月之形象,让我们感到多么亲切和质朴。

58、本文参考文献引用格式:王永吉.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代诗歌发展的影响 [J].新课程,2019(12)

59、所以,当古往今来众多文人,或如阮籍嵇康陷于人生困苦的泥淖中不可自拔,或如苏东坡欧阳修以五分戏谑自嘲、五分旷达开阔来排解忧思之时,靖节先生独能够以真性情、以老庄的“无为”“无所待”之哲思,归隐山林。偶尔舞文弄墨,却正如宋代诗人陈后山的《后山诗话》所言:“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他自然、本真,信笔抒写胸臆,毫不矫揉造作,正所谓“繁华落尽见真淳”,无厚非南宋词人辛弃疾于《鹧鸪天》中赞其“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60、他的“平畴交远风,良亩亦怀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语言上的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都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等用质朴语言形象创新性的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苏轼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题渊明》)陶诗不烦绳削的佳作,较之晋宋那些穷力追新,极貌写物,因辞累句叠而损伤了真正自然美的山水诗,给人以清新自然的享受。

61、陶诗简单,却并非直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且这些情意含蓄蕴藉而又悠然旷远,这应得益于他的“自然”美学。极尽华美的文字固然能让人在朦胧绚烂中幻灭和重生,然拨开迷雾后却是淡如白开水。陶诗的清明淡远,则像一盏山泉泡开的清甜山茶,白水、绿叶、残瓷,粗浅却自然,鄙陋却明澈。

62、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陶渊明擅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63、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情感含而不露。如《饮酒》其诗中的田园美景自在祥和,而陶渊明却用象征、含蓄的手法,渗透出淡然忘世的人生态度。就拿我们所熟知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说,“悠然”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表明南山距离遥远,二是表现诗人悠闲自得、遗世独立的心情。作品情景交融,不仅把实景写得和平静穆,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喜爱自然、恬淡豁达的态度,可谓是情景事理浑融的佳作。

64、陶渊明的诗是情、景、理的统既富有意境,又有情趣、理趣。诗人常将自己的感情,人生理想融化在各种景物中,在形神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使物象达到人格化的境界,富含有深厚的理趣。如《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诗人以简单的笔墨勾画出了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使整个画面悠邈、虚淡、静穆、平和。陶渊明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尾句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自然的生活。在这里,诗人那不愿同流合污的志趣与情操给自然平添了生气,是个性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65、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大欢惟稚子”,“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稚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随便拈几个例子,就可以令人想象到渊明怎样了解而且享受家庭子女团聚的乐趣。如果对于儿童没有深厚的同情,或是自己没有保持住儿童的天真,都决说不出这样简单而深刻的话。渊明的长子初生时,他自述心事说:“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可见其属望之殷。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写信告诉他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遗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寥寥数语,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是何等心肠!它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那两句诗都可以摆在释迦或耶稣的口里。谈到他的儿子,他们似不能副他的期望,他半诙谐半伤心地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他临死时还向他们叮咛嘱咐:“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苦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最后以兄弟同居同财的故事劝勉他们。杜甫为着渊明这样笃爱儿子,在《遣兴》诗里讥诮他说:“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其实工部开口便错,渊明所以异于一般隐士的正在不“避俗”,因为他不必避俗,所以真正地“达道”。所谓“不避俗”是说“不矫情”,本着人类所应有的至性深情去应世接物。渊明的伟大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趁便我们也可略谈一般人所聚讼的《闲情赋》。昭明太子认为这篇是“白璧微瑕”,在这篇赋里渊明对于男女眷恋的情绪确是体会得细腻之极,给他的冲淡朴素的风格渲染了一点异样的鲜艳的色彩;但是也正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渊明是一个有血肉的人,富于人所应有的人情。

66、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67、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68、平淡。具有平淡风格的诗歌,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有人评述陶渊明的诗“平淡而思致。”

69、二是陶渊明的作品内容与语言风格。现在大家评价陶渊明的诗,一般用“冲淡平和、质朴自然”来形容。内容上,陶渊明诗作大多反映的是自然的风光以及沉醉于自然当中的怡然之乐,诗歌的情感都是发自内心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语言形式上,陶渊明的诗不浮靡、不华丽,但绝对小清新,质朴之中显示卓越的才华。所以千年以来,陶渊明的诗能够一直流传,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是实至名归的。

70、之于“固穷”,这也该是陶渊明“任真”性情的诠释之一。一般而言,人须满足生存需要才会进一步地要求精神富足,而陶潜却脱离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生存阶层,甘愿饥寒交迫去保持人格、实现真我。陶潜曾写《咏贫士》七首,除第一首总起外,后六首均是书写我国历史上甘居贫困的亮节修身之士。困窘如斯,他终是在古往今来的“贫士”身上找到了慰藉和理解。叶嘉莹认为:“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写一生清逸,开一代诗风,陶渊明,无愧于引无数后人竟折腰。

71、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72、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自建武(东晋元帝年号)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耳。仲文(殷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谢混字)大变太元之气。”

73、先师遗训,佘岂云坠?四十无阃,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轨敢不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