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局
1、这本电商常年打折的书,争议颇多。一派将米兰·昆德拉视为小资情调,对此嗤之以鼻,一派人觉得自己段位不够,看不懂。
2、纳博科夫《洛丽塔》——恋童癖然而我依然永远喜欢它!那种病态的迷恋写的太太太太太好了,让我不禁觉得我也会爱那个洛丽塔。
3、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局)。
4、托马斯这一类的男人,自以为洒脱,用简单粗暴的态度一分为二地对待灵与肉,却忘了生命根本:
5、生活,并没有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带着痛苦的自我穿行在尘世中。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存在是变成一个喷水池,任由万物如温暖的雨水,倾落其中。
6、若非如此,就掉进了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7、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局)。
8、什么是重?什么是轻?开头其实就有答案了。关系是重,孤独是轻。无所谓好坏,一切意义都是人赋予的,从现在起,你可以不需要任何意义,也能很好的过完此生。
9、勃朗特《简爱》——我人生中第一个理想爱情模板
10、2)黑暗降临:描写鬼怪传说的惊悚片,有些新意思。
11、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12、看完之后,照例去翻了翻豆瓣,意料之中的,有深度的书评寥寥无几。即使是排名榜首的长篇书评,也是浅尝辄止。
13、35男人们都成了爸爸。他们不是父亲,而只是爸爸,也就是说,没有父亲的权威的父亲。(ch.14)
14、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15、这是一种天真的幻想:以为我们的形象是一种普通的表象,在它的后面藏着独立于人们视线之外的我们的我的真正实体。意象学家们厚颜无耻的证明了事情恰恰相反:我们的我是一种普通的、抓不住的、难以描绘的、含糊不清的表象,而唯一的几乎不再容易抓住和描绘的实施,就是我们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最糟的是,你不是你形象的主人。你首相试图描绘你自己,随后至少要保持对它的影响,要控制它,可是没有用:只要有一句不怀好意的话就能把你永远变成可怜的漫画。
16、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
17、电影《梦想的力量》:卖你一个逗号,让你继续书写自己人生的故事
18、母亲年轻时因为冲动,仓促走进荒唐的婚姻。父亲后来死于狱中,母亲另嫁他人,日子过得艰难。她把自己人生的痛苦归咎于特蕾莎——这个意外到来的胎儿。
19、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
20、两个人彼此靠近总需要超越某种相异性,而拥抱的一瞬之所以醉人就因为它只能是一瞬的时间。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21、人的生命的最后阶段,即最短最秘密的阶段,就在穿越从生命此岸通向死亡彼岸的神秘之桥的时刻,那个充满疲惫,厌倦了自我和自己所有欲望的存在,只希望自己能够一边欣赏窗外的树木一边悄无声息地消逝。歌德想,很少有人能够一直到达那个极限,但是对于到达的人来说,那儿的什么地方一定存在着真正的自由。
22、追求意义,做事讲求原则,积极承担责任,是生命之重。
23、以下还有几个个人的刻奇的例子,“清君侧不是造反,这是朱棣的刻奇;窃书不能算作偷,这是孔乙己的刻奇;是真爱就不能算出轨,这是甄嬛的刻奇;摸下维纳斯的乳房是为了让自己沾染点艺术气息,这是游客的刻奇。”
24、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25、另外,twentine的打火机和公主裙也可以看看。她的文行文绝不浮夸,有种很顺的感觉,让人一读就有继续读下去的愿望,主角人设讨喜,感情真挚,描写真实。
26、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27、而他推崇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索。
28、虽然托马斯和特蕾莎的一生中,特蕾莎的“重”和托马斯的“轻”始终在纠缠中龃龉不清,始终不和谐中波折不断,但我们看到,托马斯却是在特蕾莎的“重”的牵引下,慢慢地消弭自己的“轻”的,当他们从城市移居到乡下生活后,两人的“轻”与“重”也越来越互相融合,而在卡列宁去世时,特蕾莎也终于开始明白——她与卡列宁之间始终和谐美好的爱,根本的原由是“无所求”,这种无所求的爱,不会促使我们每天去追问各类夫妇们头疼的问题:他爱我吗?他曾经更爱过别人吗?他爱我是否比我爱他更深?不会促使我们去猜忌,去度量,去窥伺。而正是这些问题,将我们的爱情扼杀了。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创造爱,才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的爱。特蕾莎“从不想将可列宁占为己有,也不想嫉妒它的秘密癖好,她养它不是为了改变它(而男人总想改变女人,女人亦想改变男人),而只是想教它一门基本的语言,使它得以与人类彼此理解,从而共同生活。”
29、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30、我被打动并进入的那刻是从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开始的。这一章很奇妙,没有它,小说依然完整,但是有了它,你觉得自己竟在小说中有了角色。
31、我想,如果从“形而上”理解,整个世界是“轻”的,它是没有终极意义的。但我们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鲜活实在的生活在“形而下”的人,那么该怎么理解这种“轻”呢?
32、对“同一性”的恐怖感,即来自于被母亲所剥夺的隐私和自由(还有更深一层的隐喻,指向以同一性为目标的政治邪恶,后文再讲)。
33、4)虎胆龙威系列:呵呵他怎么总是一身伤却不死啊!!!
34、《昏黄》娱乐圈文+乡村爱情,男女主均讨喜,喜欢。
35、无法起飞的同时,他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属,特蕾莎紧紧牵着他,让他的心免于无家可归。
36、在我看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对昆德拉的这种艺术创作理念的绝佳展示。
37、因为他发现他无法承受的是自己给特蕾莎带来的痛苦,特蕾莎的所有情绪都牵动着他,令他无法起飞。
38、从小镇图书馆借来的书,是她反抗周围粗俗世界的唯一武器,也是她摆脱没有快乐可言的现实生活的途径。
39、一个人,或者椎而广之,一部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就其定义而论,难道不应该是个独特无匹、不可模仿的存在吗?那么,当我看到某人做了一个动作,这个与她有联系的动作,这个表现其特征、作为她个人魅力一部分的动作,何以同时又成为另一个人的内质、成为我的梦中所见呢?这,值得思考。
4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作者昆德拉是一位出生在捷克共和国的小说家。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讲述了人物的故事。时间背景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捷克入睡的历史。这本书讲述了一只名叫卡列宁的狗,精神与肉体,魅力与粗俗,以及一只名叫卡列宁的狗的故事。在故事的开头,用尼采的话来说,永恒的转世是一个神秘的想法。作者认为生命只有一次,最终会消失。
41、享受着媚俗的人们,固然可以感受阅读时不用过脑时的轻松,可以享受鸡汤鸡血所引发的本能反应时的畅快;可以在和众人分享时体会被大众认同的满足。可是,当媚俗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头脑时,人们将失去研究的兴趣,失去创造的激情,失去崇高的信念,也失去真正意义上的进步的可能。因此,媚俗,也成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2、6)惊声尖笑系列:以模仿糟改其他影片取乐的新型喜剧片。
43、再举几个集体刻奇的例子,比如有些人总担心自己不够崇高但又不想牺牲太多,于是寻找成本极低的崇高:在微博上呐喊“......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一夜我们都是**人””,还有在社交网站点蜡烛,抱着捐款箱强迫别人捐款的;还有比如在酒桌上的“兄弟,是男人,就干了”的等等诸如此类。
44、1)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实反映战争和人性的超级巨作。
45、“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的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46、3)辛巴达航海记:巧妙结合手绘和3d技术的优秀作品。
47、时局动荡,后来托马斯甘愿放弃体面的工作和情人,带着特蕾莎和狗去乡下,离群索居。
48、8)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爱中国。
49、对伊甸园的怀念,就是人不想成其为人的渴望。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0、其实,我觉得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也可以。因为这两个都是名词性短语,并没有价值判断取向。而在书中,我们也看到,无论“轻”和“重”,对于我们具体的个体生命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一方面是需要扎根于大地生活的人,一方面又是有不同思想和不同灵魂的人,单独承受哪一方都是会有遗憾的。萨比娜如是,弗兰茨如是。
51、正面的例子,是极权主义。极权统治,需要在被统治者的生活中,清除掉一切侵犯媚俗的东西。以集体为纲,不能有个性化的展示;不能存在怀疑的情绪,要相信你被告知的真理;对一切事物的态度都要严肃,不能有嘲讽或戏谑;不能有非主流的想法,要拥有共同的观念……媚俗,是极权统治最好的帮手——
52、我总是否定自己的儿子,但是不代表我不爱它,相反,我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3、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我永远喜欢它!这是我理想的情欲描写!而且我好喜欢男主啊呜呜呜,就是那种沉郁压抑下的男子气概(有点像陈铭生)
54、托马斯之所以深深理解着萨宾娜,是因为他们都是媚俗的自觉抵制者。媚俗用作者的话就是“它是掩盖死亡的屏风”。托马斯,一个用外科手术的思维来对待人生的一生,他的生存目的就是要反抗从众。直到他被特蕾莎以爱之名的裹挟,不断缩小着生活的半径和精神驰骋的疆域,他垂老的手再也拿不住手术刀,他依然在抵抗,不是对特蕾莎爱的抵抗,而是对整个媚俗不堪的时代。
55、上帝创造了世界,然后把它交给人类;被遗弃的人类在茫茫虚无之中不断呼唤着上帝却得不到回答所有这些想法其实并不新颖。但是,被我们的先祖上帝抛弃是一回事,被宇宙电脑发明者的上帝抛弃则是另一回事。程序取代了他的位置,程序在他不在时不停运作,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给电脑安放程序:这并不意味未来的一切都已纳入计划,什么都由上苍写好。譬如,程序并没有具体说明1815年滑铁卢有一场大战,法军败北,它只说明人的本性好斗,注定要交战,而技术的进步将使战争愈加凶险。从造物主的眼光看,其余一切都已无足轻重,只不过是一个总体程序中的排列组合游戏。这些不是对未来的预言式的期待,它只是标明了各种可能性的局限,在此范围内,各种决定性的力量均受到偶然的摆布。
56、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57、8)剪刀手爱德华:蒂姆伯顿最有想象力的作品。
58、10)医院风云:拉斯冯提尔导演的丹麦影片,吓的很多人不敢独自回家。
59、他希望把重变成轻。可是他和情妇们的关系,表象的“轻”,一直把他定格在实质性的“重”里。于是,当特丽莎带着各种偶然性出现在他的生活里时,他找到了对抗“重”的方法。他发现自己不需要去关注特丽莎的身上有哪个部分和其他女人不同。在抓住想象的解剖刀之前,他就和特丽莎做爱了。
60、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61、这让我想起《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史特里兰德。人到中年的他,放弃世俗的成功,又抛家弃子,只为一心一意实现绘画梦想。
62、所以,昆德拉告诉我们,托马斯不断找寻不同女人的原因,并不是单纯寻求快乐的欲望,而是一种类似于用手术刀把世界的外延切开一般的征服世界的决心。快乐的欲望,是“轻”;征服世界的决心,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自我强迫,是毫无疑问的“重”。
63、因此,他决定往后单身,过一种灵肉分离的生活。
64、7)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看过后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
65、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众多情妇中的一个,她的一生都在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没有沉重负担的生活方式,她不喜欢世俗的谄媚,她就这样一直背叛,但是这样的生活却是让她感到人生虚无。
66、她在道德上越是于他名陌生,他就越是在肉体上渴望她;灵魂的陌生使得她作为女人的肉体更为奇特;更有甚之,这种陌生最终使这一肉体只是一个肉体,就仿佛对他来说,这一肉体迄今为止只是在同情、温柔、友谊、爱情和激情的迷雾中才存在;就仿佛它已经迷失在这一迷雾中(是的,就仿佛肉体已经被丢失了!)。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67、而书中,从昆德拉引述的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来看,东西方两位老牌哲学家的观点似乎是对立的。但我从网上看到关于巴门尼德的学术介绍,说他最核心的哲学思想是“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我们倾向地认为思想为轻,存在为重,这说明,在巴门尼德的哲学体系中,“轻”与“重”合二为一才是世界的本源。如果这样的话,昆德拉会不会对巴门尼德的观点存在误读?还是,只是为了写这部小说,才故意“曲解”巴门尼德的观点?
68、在遇到特丽莎之前,托马斯对同情是完全免疫的。昆德拉在书中反复强调,“特丽莎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孩子的极弱形象,让托马斯不可抑制地产生了同情。他的生活,虽然还无法断绝和情妇们的关系,但由“轻”至“重”的转变趋势,就此确定。他的余生,一直在特丽莎的妒嫉和伤心的梦呓中度过,他感受到了“重”的双面性,沉重所带来的负担和愉悦,如影随形。
69、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70、28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1、老子认为重在下,是轻的根本,所以他倾向君子行事以“重”为准则。
72、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73、“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是重;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这是轻。因为我们无法比较,不能后退,没有如果,一个猛子扎进生活以后,只有死亡能最终解脱。
74、这一张名片,赋予特蕾莎离家出走、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于是,她带上《安娜·卡列尼娜》去往布拉格,也就有了后来与托马斯的婚姻故事。
75、所以,我们开头第一节,关于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思想是轻,存在是重,二者是同一体的才是和谐的——用来解释这本书中昆德拉所要阐述的哲学命题,是具有可行性的。
76、“女人,永远别把老公当亲人,无论你爱得有多深!”
77、冯唐:《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看这本书我全文都在微笑,因为想起了我高中时喜欢的男孩儿。(ps虽然冯唐行文有种北京人的优越感然鹅我还是喜欢看他的小说,喜欢他的文风)
78、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逆向而行。在萨宾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和毁灭。萨宾娜不屑于追求所谓的笃定和恒常,她喜欢未知喜欢自由,和每日必沉入海底的夕阳相比,今晚会不会有爬上枝头的月牙,显然是更诗性俏皮的存在。
79、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80、在本书中,托马斯认为,“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81、就好像海德格尔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存在,是在“烦”中显露的,与人有所纠缠、寄托和期待,才有了“重”。如若全部抛弃关系,看似选择了孤独的“轻”,但轻,为人所不能接受,因为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虚无。
82、托马斯和特蕾莎相爱相杀,分分合合的一生,在恐惧太远或太近和又迫切渴望永恒爱情之间,一直在找一种最舒服的妥协。
83、尼采曾说:“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些,因为我们终将失去它。”
84、7梦将一个人生命中不同的时期化为同等价值,并将人所生活过的一切都拉平,使之具有一种同时性,这让人受不了;梦否认现时的特权地位,使它变得不再那么重要。(ch.2)
85、媚俗的覆盖范围,当然也包括他自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本身,也是一本热门畅销书,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也没有逃脱媚俗的牢笼。
86、童稚的渴望摆脱了成人精神的一切樊笼,继续存在下去,有时候甚至在遥远的老年期依然还要冒出来。这种童稚的渴望抓住机会,在别人建议他的角色中体现了出来。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87、“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就是生命的目的所在”。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
88、《相爱相亲》:什么是爱,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答案
89、“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90、你可以,但是绝对的自由真的给你快乐吗?如果体会过被牵动的幸福,你还会想要绝对的自由吗?
91、反面的例子,是托马斯。萨宾娜说过,她喜欢托马斯的原因是他毫不媚俗。比如前文提到过的,托马斯对于女人的欲望来源,来自于她们有别于其她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再比如他在写了有关俄狄浦斯的文章之后,当局希望他签署反悔声明,所有旁人都“媚俗”地认为他肯定将签字时,他以自己的工作和地位为代价,用断然拒绝的方式,激烈地反抗媚俗。
92、2)教父(2):经典黑帮片,有此作品,其他同类一概低头。
93、再回到特丽莎。对她而言,保留隐私是她逃离母亲的阴影的唯一希望,在这一点上,她和萨宾娜对于轻重的定义,有着相同的观点。有趣的是,两个人却分别是“重”和“轻”两个极端的典型代表。
94、爱上一个人,有时候是从一个比喻开始的,一个女人以一句话印在男人心里的时候,那是爱的萌发。但你永远无法知道这种爱的纯度有多高,因为爱中始终有二者实力的较量和无休止的欲望冲突。
95、离婚时,他心情愉快,就像别人庆祝自己结婚那样。这种奇怪心态让他看清自己——一个喜欢自由的人。
96、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97、《知否知否》大结局:女人一生最该看透的3件事
98、对特丽莎来说,“轻”和“重”没有那么复杂,她一直在“重”的困扰中挣扎。
99、昆德拉说,“小说人物并非产生于我履历表中任何一种情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他们跨越了界限,而我只是绕了过去。这条被跨越的界限(我的“我”终结于界限的那一边)吸引着我。小说要探寻的奥秘尽在另外一边开始。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100、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