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逾冠中进士第
1、罗通,越国公罗成之子,因唐王李世民念其父罗成为大唐王朝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且又为国捐躯,死得惨烈,故唐王李世民收其子罗通为义子,封为“御儿干殿下”,官居千岁。而罗通自小聪明伶俐,武艺超群,人也长得俊俏,有乃父之风,且一十三岁挂帅扫北,威风八面。
2、罗从彦早年师从吴仪,以穷经为学。崇宁初(1102年)曾与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首传弟子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喜曰:“惟从彦可与之言道,吾弟子千余人无及得从彦者”。致和二年(1112年),师从杨时于龟山,学成后筑室山中,倡道东南,往求学者众。当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和老师李桐都曾拜罗从彦为师。其中,有名望的如朱松(以进士入尚书郎,年少以诗文名师从仲素公,为宋代理学泰斗朱熹之父)、李桐(后系朱熹之师尊),程、罗、李、朱后来成为闻名后世的四大名儒。1132年以特科授博罗主薄,入罗浮山穷天地万物之理及古今事变之归,前往求学者甚多,1135年卒于官。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诗卷等著作遗世,大部收编入“钦定四库全书”。明洪武年间,仲素公与文天祥、朱熹、诸葛亮、颜真卿等同祀孔庙。康熙45年,仲素公得赐御书“奥学清节”祠额。后人罗浮山,筑室静坐,绝意仕进。朱熹曾说:“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学,但仲素一人而巳。”学者称豫章先生。卒,谥文质。从彦的著作,有豫章文集十七卷,《四库总目》记载其有遵尧录、春秋毛诗语解、中庸说、春秋指归等传世。
3、吏治若逾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
4、臣闻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d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君心不能以自立,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闭塞私邪,然后可得而正。今宰相台省师傅宾友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者,不过二三近习之臣,上以盅惑陛下之心志,使陛下不信先王之大道,而悦于功利之卑说,不乐庄士之谠言,而安于私之鄙态,下则招集士大夫之嗜利无耻者,文武汇分,各入其门,所喜则阴为引援,擢置清显,所恶则密行訾毁,公肆挤排。交通货赂,所盗者皆陛下之财,命卿置将,所窃者皆陛下之柄。陛下所谓宰相师傅宾友谏诤之臣,或反出其门墙,承望其风旨,其幸能自立者,亦不过龊龊自守,而未尝敢一言以斥之。其甚畏公论者,乃能略警逐其徒d之一既不能深有所伤,而终亦不敢正言,以捣其囊橐窟穴之所在。势成威立,中外靡然。向之使陛下之号令黜陟,不复出于朝廷,而出于一二人之门,名为陛下独断,而实此一二人者,阴执其柄,盖其所怀,非独坏陛下之纪纲而已,并与陛下所以立纪纲者而坏之,使天下之忠臣义士,深忧永叹,不乐其生,而贪利无耻,敢于为恶之人,四面纷然,攘袂而起,以求逞其所欲,然则民安得而恤?财安得而理?军政何自而修?土宇何自而复?宗社之仇耻,又何自而雪耶?臣且恐莫大之祸,必至之忧,近在朝夕,而陛下尚可不悟乎?臣应诏直陈,不知忌讳,幸乞睿鉴。
5、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6、龙游大南门的泮池,至今还是完好的保存着,它已经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若从池边走过,会不由想起龙游县学,但它离开我们的视线似乎太久了。
7、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8、晚年率子孙贯地三亩四厘五分建“豫章罗氏宗祠”于草庐之北;修《豫章罗氏祠谱志》,现仍存南昌市图书馆。配李氏女,娶吴氏女,生居厚、知正、宣礼、成通、子成、诋德六子。珠公即为“豫章堂罗氏”之公认鼻祖。宋代所编《郡氏百家姓》言罗姓之郡属为“豫章”即源于此。
9、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
10、 《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陆九韶传》记载:“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摒之远方焉”。
11、 象山先生一生的追求便是“堂堂正正做人”。他认为“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为人当改过迁善,“人皆可为尧舜”。于是,他说人要减欲,剥落洗心。“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欲去,则心自存矣!”他认为做人德性第“人不可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为人哉?”象山先生为人极力倡导正能量。当时金溪县令苏郁发动县里大善人捐钱修路,他知道后大为赞赏,提笔写下“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为善为公,则有和谐辑睦之风,是之谓福……”他大力倡导公利,反对私心,他在白鹿洞书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讲演,令听者当场涕流,朱熹听了也感觉汗出。
12、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13、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14、一是机构重叠,且以逐利为目的,其云:“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今陛下不以财用付三司,无故又创制置三司条例一司。”又言:“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
15、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出生在南沙剑州,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有著作《中庸说》《豫章文集》。
16、程朱理学是儒学派系,加上程颢、弟弟程颢和南宋朱熹三位代表人物,他拒绝制造张怀素,因为背后张怀素的恶行败露而被捕,程颢不仅是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智者,程颢与程颢合称二程,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人,也是著名的儒、教育家。俗话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程颢作为众多儒者的老师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程颢54岁去世,北宋宰相文彦博为程颢写了墓志铭。
17、大成殿后沿东西各三间,东曰礼门,西曰义路。礼门左边建土地祠三楹,前临文昌阁。
18、罗邺(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父为盐铁吏,家赀钜万。子二人俱有文学名,罗邺尤长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其诗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罗邺在唐咸通中,屡下第,有《下第》句云:“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江西观察使崔安潜侍郎廉平时就很仰慕罗邺诗作,罗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19、龙游县“秋闱”科举考试共9场,录取后再参加省城集中考最后一场,称为“院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光绪甲辰年考场是设在凤梧书院内。考生在内考试,家属在泮池边焦急地等待,他们拎着考篮挤在人群中,静候他们出来。有些家属考篮内装着一些带“吉利”名称的点心,像龙游发糕(与“高”偕间)、粽子(与“中”偕音)等,殷殷期盼之心可见一斑。
20、时间和空间:~观(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
21、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主张。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
22、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且强调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23、先生为政,常权谷价,不使至甚贵甚贱。会大旱,麦苗且枯。先生教人掘井以溉,一井不过数工,而所灌数亩,阖境赖焉。水灾民饥,先生请发粟贷之。邻邑亦请。司农怒,遣使阅实。使至邻邑,而令遽自陈谷且登,无贷可也。使至,谓先生盍亦自陈?先生不肯,使者遂言不当贷。先生力言民饥,请贷不已,遂得谷六千石,饥者用济。而司农益怒,视贷籍户同等而所贷不等,檄县杖主吏。先生言,济饥当以口之众寡,不当以户之高下;且令实为之,非吏罪,乃得已。
24、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山东曲阜人,字文举,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子,他的高祖父叫做孔尚...
25、罗从彦早年师从吴仪,以穷经为学。崇宁初(1102年)曾与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首传弟子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喜曰:“惟从彦可与之言道,吾弟子千余人无及得从彦者”。致和二年(1112年),师从杨时于龟山,学成后筑室山中,倡道东南,往求学者众。当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和老师李桐都曾拜罗从彦为师。其中,有名望的如朱松(以进士入尚书郎,年少以诗文名师从仲素公,为宋代理学泰斗朱熹之父)、李桐(后系朱熹之师尊),程、罗、李、朱后来成为闻名后世的四大名儒。1132年以特科授博罗主薄,入罗浮山穷天地万物之理及古今事变之归,前往求学者甚多,1135年卒于官。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诗卷等著作遗世,大部收编入“钦定四库全书”。明洪武年间,仲素公与文天祥、朱熹、诸葛亮、颜真卿等同祀孔庙。康熙45年,仲素公得赐御书“奥学清节”祠额。后人罗浮山,筑室静坐,绝意仕进。朱熹曾说:“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学,但仲素一人而巳。”学者称豫章先生。卒,谥文质。从彦的著作,有豫章文集十七卷,《四库总目》记载其有遵尧录、春秋毛诗语解、中庸说、春秋指归等传世。
26、 传承儒学文化、笃行仁义道德的陆家子弟各有建树,尤其是陆九渊倡导“心学”思想,贡献尤大。他告诉学生说:“吾家合族而食,每轮差子弟掌库三年,某适当其职,所学大进,这方是‘执事敬’。”把管理钱粮当作践行儒学道理来做,通过家务实践深化理论思考。他把深耕细作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赋予普遍性意义,“论及士人专事速化不根之文”弊病问题,便取此为喻,“盖深耕易耨之法如此,凡事独不然乎!”
27、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五进院落组成,院中有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等建筑。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
28、宋神宗在位期间(1068年~1085年),程颢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29、 金溪陆氏家训及其治家成效,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今天仍有紧切的借鉴意义。不论社会如何变化,经济技术发达到何等程度,教育后代、治理家庭、服务社会三者,始终是考验人生的大课题,恪守道义、奉行孝悌、报效国家,永远是需要继承并光大的优良传统。
30、淳熙十六年,孝宗调周必大为左丞相,擢留正为右丞相。必大入见,孝宗密给一绍兴传位亲札。留正愕然,孝宗道:“礼莫如重宗庙,朕当孟享,尝因病分诣,孝莫若执丧,朕不得日至德寿宫,欲不退休,尚可得么?卿可预拟草诏,择日传位。”必大见上意已决,不再劝阻,遂退拟诏命。过了数日,改德寿宫为重华宫,移吴太后居慈福宫。必大进呈诏草,孝宗即命颁诏,传位太子。届期由孝宗吉服御紫宸殿,行内禅礼。太子惇出殿受禅,大致与孝宗受禅时,约略相同。礼毕,孝宗入内,仍易丧服,退居重华宫。太子惇即位,是为光宗皇帝,尊孝宗为寿皇圣帝,皇后谢氏为寿成皇后,皇太后吴氏为寿圣皇太后,大赦天下。立元妃李氏为皇后,后系安阳人,庆远军节度使李道中女,生时有黑凤集道营前,因名凤娘。道尝以为异,闻道士皇甫坦善相术,特邀令入相诸人。及凤娘出见,坦惊起道:“此女当母天下,非善为抚视不可。”后来坦入白高宗,高宗遂聘凤娘为恭王妃,生嘉王扩,旋立为皇太子妃。哪知这位凤娘,貌虽轶群,性却妒悍,尝在高、孝二宫前,挑是翻非,屡言太子左右过失。高宗不怿,私语吴后道:“是妇将种,不识柔道,我为皇甫坦所误,悔无及了。”谁叫你信方士。孝宗亦屡加训敕,令以皇太后为法,否则将要废汝。凤娘不但不戒,反引为深恨。及立为皇后,她遂一飞冲天,放出一番手段来了。小子有诗咏道:
31、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32、 金溪陆氏的家世,陆九渊给五哥陆九龄写的《行状》中有记载:上溯第八代陆希声是唐昭宗宰相,希声的孙子陆德迁在五代末从江苏迁到金溪。陆德迁的第四子陆有程,是九渊的高祖,“博学,于书无所不观”。曾祖陆演,“能世其业”。父亲陆贺,“究心典籍,见于躬行,酌先儒冠、婚、丧、祭之礼行于家,家道之整,著闻州里。”可见金溪陆氏是官宦后裔,以儒学传家,在南宋初期,制定了家法,把大家族治理得很整肃。陆家这时开了药店,亦农亦商,由大儿子九思总管家务,老二九叙掌管药店,老三九皋为家塾教授,陆贺晚年安乐无忧。
33、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34、正德皇帝震怒,欲杀李中,幸朝中大臣保住性命,遂降几次职。把他贬到广东省河源龙川县通衢,李中在这段时间是人生低谷,拳拳报国之心不得重用,他自喻有管仲经世之才,却无法施展,他自认大明的良臣,立言就自己终生践行,立谏就不惜自己的官职,在通衢时植梅万株与建爱梅亭,留下许多与梅的诗。其实三教同源,宣扬圣贤之法,但是不正之人却利用三教害人,排异,敛财,所以人正即教正。昏君不以圣贤之法治国,却偏信外邦妖邪,崇洋媚外,亲小人,远贤臣,此古今国人之病也!
35、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
36、出自:《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原文:
37、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d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38、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39、总计高宗在位,两次改元,凡三十六年。内禅后,安居德寿宫,又历二十五年。翰林学士洪迈,请庙号世祖。直学士院尤袤,谓汉光武为长沙王后,布衣崛起,不与哀平相继,所以称祖无嫌。上皇中兴,虽同光武,实继徽宗正号,以子继父,非光武比,乃定号高宗。高宗素性恭俭,器具服饰,概从简省。就是晚年爱宠的刘贵妃,恃色好奢,亦尝阴加抑制。刘贵妃系临安人,初入宫为红霞帔,系宋宫女使之称。艳丽轶群,大得宠幸,累迁婕妤婉容。绍兴二十四年,进为贤妃,嗣封贵妃。从前金亮入寇,意图掠取,便是这位刘丽妃。补前文所未详。妃尝因盛夏天署,用水晶作为脚踏,高宗取以作枕,妃乃稍加儆惕,不敢再踵旧饰。但高宗宠眷,至老未衰。贵妃去世,就在淳熙十四年间,高宗悲泣逾恒,因此得病,旋亦崩逝。也算一对比翼鸟。后人谓高宗偷安忍耻,慝怨忘亲,初为汪、黄所惑,终为秦桧所制,李纲、赵鼎、张浚相继被斥,岳飞父子冤死狱中,有可用的将相,有可乘的机会,终至臣事仇虏,残喘苟延,这也所谓愚不可及哩。总结高宗一朝行事。
40、青苗放钱,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行。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与?计愿请之户,必皆孤贫不济之人,鞭挞已急,则继之逃亡,不还,则均及邻保,势有必至,异日天下恨之,国史记之,曰“青苗钱自陛下始”,岂不惜哉!且常平之法,可谓至矣。今欲变为青苗,坏彼成此,所丧逾多,亏官害民,虽悔何及!
41、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42、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54岁。
43、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4、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图。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
45、人名。(公元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先生,宋洛阳人。为学出入于老释,终返于六经,为一代大儒,与其弟颐合称二程,开理学中之洛派。着有识仁篇、定性书等,合在二程全书中。
46、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47、再期,就移泽州晋城令。泽人淳厚,尤服先生教命。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d,使无失所。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诸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而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俗始甚野,不知为学。先生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去邑才十余年,而服儒服者盖数百人矣。
48、谷平先生与王阳明其实很早就认识,谷平先生当时和王阳明早年均任刑部主事,他们都谏皇帝宠信奸佞而被贬。王阳明贬贵州龙场驿丞,谷平先生则贬广东龙川通衢驿丞。有人劝说为了前程去向皇帝服软,说些好话。他说:父母和先师的教诲,百年知何似,大节期终始。自古忠臣出孝子,谷平先生也许得益于母亲的教诲,谷平先生在母忌日诗中写母亲是怎样孝敬公公婆婆,而对后代的教育:言传身教,卖田也让儿读书。一个好的家族,本家族就有优良的基因,结合贤母的教导,贤妻的帮助,经过几代的沉淀,终出大贤,也许这些就是谷平先生的家风传承。
49、 晨揖,击鼓三叠,子弟一人唱云: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50、保障县学养士同样需要大量经费。明洪武初,县学廪生二十名,每名需供廪粮十二石。其后,折银九两六钱。学田制度为龙游县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证。宋绍兴十六年,知县吴芑始置学田,一般为十亩。元至元癸未年,达鲁花赤撒木哈儿置学田四顷二十一为二角二十一步、山田四亩、地四亩,收租谷四百九十一斗五升八合;万历三十九年,知县万廷谦捐置学田一百一十二亩三分,收租谷一百五十五石;乾隆年间,团石汪邦爚妻孀妇周氏捐学田一百零二亩,灵山贡生徐漳捐学田一百亩。除了学田收入,也还有一些官绅直接的经费捐助。
51、 在古代,科举制是士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径,人们趋之若鹜。而陆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却教导子孙:“读书当教之以孝悌忠信,通晓大义……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但世人不知务此,惟教以科举之业,志在荐举登科,难莫难于此。”
52、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53、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象山先生教人“发明本心”,强调“义利之辨”,“吾心之良,吾所固有……害吾心者,何也?欲也”。后来他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为人当轩昂奋发,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处”;“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心正则无不是福,心邪则无不是祸”,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以天下为已任的理学家。象山先生在野,则一心办学;在官,则清廉贤明,在荆门知军任上,他言传身教,亲率全家大小、学生参加修筑城墙、修建官舍的义务劳动,学通天地而又脚踏实地地创下了光耀历史的“荆门八政”,成为当时地方长官“躬行正道”的榜样。
54、三是榜前约定,榜后成婚。如王生选择太学生黄左之为女婿。《夷坚支甲》卷7《黄左之》载,王生“其家甚富,以钱百千与黄”,并约定:“君若登第,当以息女奉箕帚。”第二年,黄“果中选,遂为王婿”。先登第、后完婚兼具榜前择婿与榜下择婿二者之长,但往往带来两大后患:女方不能久等。如孙愈与表妹王真真定亲,以“取乡荐”作为成婚的前提。但孙愈赴试“辄不利”,真真“亦长大,势不可复留”,其父将她许嫁别人。孙愈因此得下“相思病”,“吐鲜血数块而死”。真真每“垂泪”并“得疾”。男方登科变心。如《侍儿小名录拾遗》引《摭遗》载,掖县(今属山东)书生王俊民即王魁与桂英约为夫妻,并在海神庙前发誓:“吾与桂英,誓不相负;若生离异,神当殛之!”可是他中状元后,竟遵从父命,娶崔氏女为妻。桂英得知此情,悲愤交集:“魁负我如此,当以死报之。”当即“挥刀自刎”。这种方式后患无穷,难怪人们宁肯激烈争夺于榜下。
55、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三百三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左右。
56、 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听,听,听,早猛省!
57、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58、县学的每一次兴置,一般都由官府发起,这既是官府的行政措施,也是官员个人的政绩。
59、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扩展资料主要成就
60、杨时在东郡,交往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先贤显达之士陈瓘、邹浩都以老师的礼仪事奉杨时。宋室南渡长江以后,东南的学者都推举杨时为程氏的学问正统传人。晚年居任谏省,才九十天,他所论说列举的都切中时弊世道。并且南宋绍兴初年崇尚元祐时期的学术,而朱熹、张栻的学问之所以能够得到程氏的正统之传,它的源委脉络相承都是出于杨时。
61、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册页)、《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著有《香叶草堂集》。
62、 金溪陆氏始祖为晚唐宰相陆希声之孙陆德迁,五代末年为避战乱,他携家带小从江苏宜兴县君阳山迁至抚州金溪青田里(今江西省金溪县陆坊)。第五代陆贺(字道卿),通晓孔孟之学,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和九渊,皆学识不凡、卓然有成,九韶、九龄、九渊三兄弟还都成为南宋著名学者,人称“金溪三陆”。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陆家又被敕封为“义门”,世称“陆氏义门”。
63、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64、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
65、先生行己:内主于敬,而行之以恕;见善若出于己,不欲勿施于人;居广居而行大道,言有物而动有常。
66、用荐者,改著作佐郎。寻以御史中丞吕公公著荐,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先生名,召对之日,从容谘访,比二三见,遂期以大用,每将退,必曰:“频求对来,欲常相见尔。”一日,论议甚久,日官报午正,先生遽求退。庭中中人相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邪?”前后进说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慾,求贤育材为先。先生不饰辞辨,独以诚意感动人主。神宗尝使推择人才,先生所荐者数十人,而以父表弟张载暨弟颐为首。所上章疏,子侄不得窥其稿。尝言:人主当防未萌之欲。神宗俯身拱手曰:“当为卿戒之。”及因论人才,曰:“陛下奈何轻天下士?”神宗曰:“朕何敢如是?”言之至于再三。
67、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
68、河东财赋窘迫,官所科买,岁为民患。虽至贱之物,至官取之,则其价翔踊,多者至数十倍。先生常度所需,使富家预储,定其价而出之。富室不失倍息,而乡民所费,比常岁十不过二三。民税常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先生择富民之可任者,预使购粟边郡,所费大省,民力用纾。县库有杂纳钱数百千,常藉以补助民力。部使者至,则告之曰:“此钱令自用而不敢私,请一切不问。”使者屡更,无不从者。先时民惮差役,役及则互相纠诉,乡邻遂为仇雠。先生尽知民产厚薄,第其先后,按藉而命之,无有辞者。
69、李定字资深,扬州人。少受学于王安石。登进士第,为定远尉、秀州判官。熙宁二年,孙觉荐之,召至京师,谒谏官李常,常问曰:“君从南方来,民谓青苗法何如?”定曰:“民便之,无不喜者。”常曰:“举朝方共争是事,君勿为此言。”定即往白安石,且曰:“定但知据实以言,不知京师乃不许。”安石大喜,谓曰:“君且得见,盍为上道之。”立荐对。神宗问青苗事,其对如曩言,于是诸言新法不便者,帝皆不听。命定知谏院,宰相言前无选人除谏官之比,遂拜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70、南宋著名思想家陆九渊生于“义门”,家学渊源,他的五个哥哥: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皆学识不凡、卓然有成,九韶、九龄、九渊三兄弟还都成为南宋著名学者,人称“金溪三陆”。陆氏家训“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教导子孙居家须先正本,孝悌忠信、读书明理,至于日常生活则须节制用度、量入为出。
71、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72、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七: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73、伯夷叔齐耻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国王生前指定小儿子叔齐...
74、其云:“以万乘之主而言利,以天子之宰而治财,论说百端,喧传万口,然而莫之顾者,徒曰:‘我无其事,何恤于人言。’”这是针对王安石对宋神宗的一席话:“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把反对新法的意见说成是天下之流俗,把神宗变法说成是为了行先王之正道,这样就避开了新法言利与理财的宗旨。其实当初王安石在乞制置三司条例的奏文中说得很清楚,新政就是为了理财。他说:
75、典故: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76、祖宗委任台谏,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也。今法令严密,朝廷清明,所谓奸臣,万无此理。然养猫以去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以防盗,不可以无盗而畜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为子孙万世之防?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知之矣。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臣之所愿陛下存纪纲者,此也。
77、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78、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79、泮池与县学之间横跨着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即县学街,县学街上有两座牌坊,东边为状元坊,西边为解元坊,状元坊为刘章,解元坊为明弘治间知县袁文纪所立。
80、 当我们认真考察陆氏这些“大纲”“小纪”之后,也不得不深受感染,其说理之深刻,要求之具体,态度之慈蔼,用心之良苦,虽数百年之后,亦令人动容。其鲜明的特色我们且从如下两处观察,即可有所领悟和收益。
8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82、他们提出"万物莫不有对","动静相因,物极必反",承认事物是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83、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84、从县学街穿过棂星门,东西两侧各有持敬门,中间为戟门。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县官员、教谕和训导由戟门进,士子则走持敬门,不得逾矩。
85、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程颢出生。程颢和弟弟程颐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的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
86、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听,听,听,早猛省!
87、金溪县位于赣东地区,是一个美丽的千年古县。
88、——摘自 朱瑞熙 / 张邦炜 《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89、 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90、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91、将谓偷闲学少年出自:《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