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日常生活安全小常识100条61句集锦

日常生活安全小常识100条61句集锦

日常生活安全小常识100条

1、化学药品溅入眼睛时,应用专用冲洗眼睛的水及时冲洗,并要采取其他的急救措施。

2、3)如果有外人使用过房门钥匙,安全起见,应该换锁。不要随便将房门钥匙交给钟点工或其他陌生人,防止他们配钥匙。

3、学生上课要遵守纪律,要听从老师指挥,特别是体育课、活动百课等,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体育器材。

4、有气味,先关阀,打开窗,快通风,不开灯,不动火。

5、安全的药:儿童用药要求较严,使用不当极容易发生不良后果。备用的药应该是副作用少、毒性反应小、使用方法简便的药品。(日常生活安全小常识100条)。

6、煮熟后滚烫的鸡蛋在冷水中浸泡后更易剥壳是利用了蛋壳与蛋白遇冷收缩程度不同的原理。

7、B.锅内食物吸收较多热量,温度超过100℃,降温所需时间较长

8、▼“如何避免从高处跌落”中,小提示部分告诉孩子高空坠落的危害。

9、防火须不放过一点火种,防事故须勿存半点侥幸。

10、火灾逃生“三忌”:忌惊慌失措、忌贪恋财物、忌乘坐电梯。

11、(5)了解共食者---了解与中毒者一起进餐的其他人有无异常。

12、避让转弯车辆当汽车的方向灯一闪一闪时,告戒人们,汽车要转弯了。我们应该注意避让转弯车辆。

13、(3)彻底加热。加热可杀灭病原体及破坏毒素。肉类食品必须煮熟、煮透,熟食应及时食用,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存放,食用前再重新加热。

14、为什么能灭火?  水能灭火,是因水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1)冷却作用。水遇到燃烧物质温度升高,转化为水蒸气。每1公斤水全部汽化成水蒸气,需要吸收539千卡的热量。因为水汽化时能吸收这样大的热量,所以水喷射到燃烧物质的表面上,就能使燃烧物质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起到冷却降温的作用,有利于灭火。  (2)窒息作用。水与火焰接触后,水滴转化为水蒸气,体积急剧增大(1升水可变成1700升水蒸气)。而水蒸气能稀释可燃气体和助燃的空气在燃烧区内的浓度。在一般情况下,空气中含有30%(体积)以上的水蒸汽,燃烧就会停止。  (3)乳化作用。水滴与重质油品(如重油等)相遇,在油的表面形成一层乳化层。可降低油气蒸发速度,促使燃烧停止。

15、(5)燃气: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调时间短,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也不宜让火超出锅底,以免浪费燃气。夏季气温高,烧开水前先不加盖,让比空气温度低的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等自然升温至空气温度时再加盖烧水,可省燃气

16、在使用液化气时,厨房的门窗要保持打开通风状态,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17、油着火怎么办?家庭中常用的油,以食用油为主,最常见的是油锅起火。起火时,要立即用锅盖盖住油锅将火窒息,切不可用水扑救。因为油的比重比水轻,浮于水面之上仍能继续燃烧,水往别处流动,会把火势蔓延。也不可以用手去端油锅,以防止热油爆溅、灼烧伤人和扩大火势。如果油火撒在灶具上或地面上,可以用砂土盖上,或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扑灭,还可以用湿棉被、湿毛毯等等捂盖灭火。

18、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年龄小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

19、汽车转弯时所占用的空间往往大于车辆固有的宽度。前轮行驶的轨迹不与后轮的轨迹重合,也就是说,前后两只轮子不会走在同一条弧线上,而是有一定距离差别的。

20、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

21、安全与吃饭一样重要,安全和幸福一样宝贵,安全同生命一样珍贵。

22、现代家庭中,家用电器种类很多,少年儿童必须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低年级学生应避免单独使用这些电器,家庭中不能超负荷用电,不能乱接电线,以免引起电线短路甚至火灾。

23、厨房窗,要常开,塑胶管,容易坏,一年半,要更换。

24、将安全牢牢的记在心中,平安将会伴随我们渡过美好的一生。

25、高层住宅区应设置公共消防器材存放点(室),配备消防水枪、水带、灭火器、消火栓扳手等常用消防器材,以及灭火防护装备,满足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

26、假报火警是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尚不够刑事处分的,要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以往一些假报火警者都曾分别受到行政拘留、罚款、警告等处分。

27、安全不能指望事后诸葛,为了安全须三思而后行。

28、安全一点,幸福十分,要挣钱保平安,要想富灭事故。

29、要掌握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清楚住宅周围环境,熟悉逃生路线。大火来临时要迅速逃生,不可贪恋财物,以免失去逃生时机。逃生途中,不要携带重物,逃离火场后,不要冒险返回火场。

30、  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31、很多细节每个人物的动作和场景都经过反复推敲,很直观,孩子一看就明白。

32、火灾无情,当大火燃起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脱离险境。在脱离时,往往要穿过着火地带,这时如果火势尚不太猛,可以穿上浸湿的不易燃烧的衣服或裹上湿的厚毯子。地面有火可以穿上胶鞋,穿过火区时要迅速果断,不要吸气,以免被浓烟熏呛。逃生之前,要探明着火方位,确定风向,在火势蔓延之前,朝逆风方向快速离开火灾区域。

33、简短安全小知识。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而安全是最重要的,太多的安全知识孩子一下子接受不了,我们应当让孩子知道一些简短安全小知识,这样才能让孩子安全成长。那么接下来我带大家一起详细了解下简短安全小知识。简短安全小知识安全用电知识

34、常用的药:治疗各系统病的药种类很多,家里应备的只能是常用的。作用相似的药物很多,挑选一部分备用即可。

35、防坠落。无论教室是否处于高层,都不要将身体探出阳台或者窗外,谨防不慎发生坠楼的危险。

36、(1)一定要记住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木头.纸张.棉布等起火,可以直接用水扑灭。

37、用电线路及电气设备绝缘必须良好,灯头、插座、开关等的带电部分绝对不能外露,以防触电.

38、  (2)漫不经心,不管场合,随手乱丢烟头和火柴梗。

39、(4)油类、酒精等起火,切忌不可用水去扑救,可用沙土或浸湿的棉被迅速覆盖。

40、火车开动时先后退一下是为了减小所需要克服的最大静摩擦力。

41、《给孩子看的安全漫画书》一套四册,分别为《校园安全》《居家安全》《出行安全》《网络安全》,定价148元,新品特惠8元,合到6折,性价比超高!家有6-12岁孩子,暑假来临前一定要给孩子安排上!

42、如果孩子能够分辨危险,很多“意外”并不会发生,如果孩子拥有相关处理知识,可以将“意外”处理得更好,把伤害降到最低。

43、(1)防止细菌污染。购买盖有卫生检疫部门检疫图章的生肉。做好食具、炊具的清洗消毒工作,生熟炊具分开使用。

44、当家中一旦起火,必须保持冷静。对初起火灾,应迅速清理起火点附近可燃物,并迅速利用被褥、水及其它简易灭火器材控制和扑救。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45、家中必备灭火器、防毒面具、缓降器等消防器材,能灭火尽量灭火,能顺楼梯逃生就不选择借助高空逃生器材逃生。

46、标志桩,转角桩,指位置,指方向,有大用,勿移动。

47、  行驶中要遵守交通信号灯,不得抢穿红灯。

48、(6)电器起火,切忌不可用水扑救,也不可用潮湿的物品捂盖。水是导体,这样做会发生触电。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49、烟气妨碍人员逃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烟气的毒害性。虽然烟气中的成分并不都有毒害性,但是无毒气体也会妨碍人的呼吸,降低空气中氧的浓度,造成人体缺氧而死。  (2)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减光性是指烟气降低人的能见度,这就使人们不能迅速逃离火场,增加了中毒和烧死的可能性。  (3)烟气的恐怖性。在发生火灾时,特别是发生轰然后,火焰和烟气冲出门窗孔洞,浓烟滚滚,烈火熊熊,使人们产生了恐怖感,常常因此造成了疏散过程中的混乱局面,使有的人失去了正常活动能力,有的甚至失去理智,惊惶失措。

50、火灾无情,当大火燃起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脱离险境。在脱离时,往往要穿过着火地带,这时如果火势尚不太猛,可以穿上浸湿的不易燃烧的衣服或裹上湿的厚毯子。地面有火可以穿上胶鞋,穿过火区时要迅速果断,不要吸气,以免被浓烟熏呛。逃生之前,要探明着火方位,确定风向,在火势蔓延之前,朝逆风方向快速离开火灾区域。

51、(2)同学间不要做危险游戏。做游戏可以起到增长知识,锻炼身体的作用,但那些非常危险,轻则伤人,重则危及生命的游戏不能做。

52、(2)横过车行道时须走人行道;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应做到红灯停、绿灯行;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须注意过往车辆,不要追逐猛跑。

53、吸氧:现场有医疗条件,可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条件不足的,用手或针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54、如果被烫伤后,用牙膏、香油、食醋涂抹伤口,这些都是错误的办法。

55、要借助器材。通常使用的有缓降器、救生袋、网、气垫、软梯、滑竿、滑台、导向绳、救生舷梯等。

56、1)选用规格规范的正规厂家生产的防盗门,独自在家时关好门,必要时把内锁链拴上。

57、(1)课余时间玩耍要注意安全。下课时,不要在走廊里推推搡搡,不要在操场上追赶打闹,以免互相碰撞,造成伤害。

58、油锅着火,千万不能用水灭火,应立即关闭炉灶燃气阀门,直接盖上锅盖或用湿抹布覆盖,令火窒息。还可向锅炉内放入蔬菜冷却灭火。

59、  你不认识的人自称是你家人的朋友,要将你接走,你怎么办?(先让班主任与家人取得联系再视情况而定)

60、安全是最大的效益,违章是犯罪,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