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十字军东征72句集锦

十字军东征72句集锦

十字军东征

1、写下这个标题时总感觉怪怪的。把有趣的和十字军东征并列,(⊙o⊙)…。当然,大家都明白,有趣的不是十字军东征,而是这种讲述的方式。十字军东征这段暗黑的历史绝对和有趣沾不上边。

2、即位教皇的乌尔班二世与200年前从穆斯林手中夺回西西里地区的诺曼王朝关系非常紧密。而枢机主教群集的公会议也并没有在亨利四世支持的对立教皇克力门三世所在的罗马召开,却选择了诺曼人控制下的特拉齐那。

3、然而就在这一切的危局中,欧洲正在悄然酝酿着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个人类历史空前的文明高峰。古典希腊罗马价值观、基督信仰、对商业和企业家精神的尊重的混合体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从而促使基督教人文主义、科学革命和全球探险等运动的诞生。即使还在为生存而争战时,欧洲已经准备着全球规模上的拓展(译者:许多大航海探险的动力就是希望重新打通到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商业路线,因为陆上丝绸之路被穆斯林军队切断或者变得不再安全)。

4、但这里要注意,第四次东征并不是因为夺回圣地,而是国家内战。在第四次东征开始前,拜占庭帝国抢走了经济权力,这让教皇很是生气,便发动了战争,企图夺权并进行报复。就这样,第四次东征开始了。但是,让教皇没想到的是,教徒们竟然在屠杀中迷失了自我,极度热衷于杀人。渐渐地,教徒们变成了毁灭的武器。与此同时,十字军东征也开始走向了灭亡。

5、然而就在这一切的危局中,欧洲正在悄然酝酿着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个人类历史空前的文明高峰。古典希腊罗马价值观、基督信仰、对商业和企业家精神的尊重的混合体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从而促使基督教人文主义、科学革命和全球探险等运动的诞生。即使还在为生存而争战时,欧洲已经准备着全球规模上的拓展(译者:许多大航海探险的动力就是希望重新打通到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商业路线,因为陆上丝绸之路被穆斯林军队切断或者变得不再安全)。

6、第二次东征(1147年—1149年)为回应耶路撒冷王者求助,妄图抢回被土耳其部队占领的埃德萨,遭不成功。

7、下图这个时期的圣战大旗主要依靠阿拉伯穆斯林扛起,这是阿拉伯穆斯林武力圣战地图(公元632-750年):

8、至此,十字军东征的重任落到了理查德一人的身上。理查德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勇士,极具领导力并且也是足智多谋的战略家,他带领的基督徒军队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最终重新占领了整个海岸地区。但耶路撒冷不在海岸线上,在两次控制圣城的补给线的努力夭折之后,理查德最后放弃了。理查德承诺有一天会带军队重来,他与萨拉丁达成了停战协定,协议规定确保该地区的和平,并允许非武装的朝圣者自由进出耶路撒冷。这在基督教世界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恢复基督徒对耶路撒冷的控制并夺回真十字架的愿望在整个欧洲都非常强烈。

9、 穆罕默德死后不久,伊斯兰的战士们就摧枯拉朽般对基督徒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他们非常的成功,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埃及——这些曾经是世界上基督徒比例最多的地区——很快沦陷。到了八世纪的时候,穆斯林军队已经占领了所有北非和西班牙的天主教地区。十一世纪,塞尔柱土耳其人(SeljukTurks)占领了自从圣保罗时候起就是基督教的区域--小亚细亚(AsiaMinor,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东罗马帝国——也就是现代历史学家们称的拜占庭帝国——被削剪为比希腊大一点点的小国。情急之下,君士坦丁的皇帝派人向欧洲的基督徒求救,请求他们援助东方的弟兄姊妹。

10、然而,不管是中世纪的战士,还是现代的战士,根本上都是为他们各自的世界和他们珍视的而战。他们都愿意作巨大的牺牲,只要是为他们所热爱的而且是比他们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11、在第一次征战的时候,东征军信心满满,并占领了一些地区。由于,这次东征的目的并不是侵占地盘,所以,军队很快就撤出了地区。但没过多久,伊斯兰教军队收复了这些地区,进行统治。在这之后,教会陆陆续续发动了几次东征。到了第八次东征的时候,十字军被打败,从此一蹶不振。

12、台下的听众无不深受感动,他们自然为“这是上帝的期望”(Deuslovult) 这句话人声鼎沸。在巨大的欢声中,有一位志愿参加“圣战”的人,在演说刚一结束就冲到教皇面前。他跪伏在教皇身前,大声发誓要参加远征。

13、我们中世纪学者习惯低调的生活,通常我们都在钻研枯燥且无人问津的的年历以及其他文件。在9/11恐怖袭击仅仅几天后,中世纪研究突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我惊讶的心情可想而知。

14、第二个目标就是解放耶路撒冷以及其他因耶稣曾经走过而被视为基督教圣地的地方。十字军“东征”(Crusade)这个词是现代的叫法。中世纪的十字军战士把自己看作是朝圣者(Pilgrims),在他们去往耶路撒冷圣墓的路上行使正义。

15、因此,许多人说十字军反而加速了东方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但是综合来看,突然降临的十字军至少一开始还是让他们的穆斯林对手措手不及,并且在阿拉伯军队与拜占庭之间制造了缓冲,分散了圣战部队的军力,因此很可能总体上还是延长了东方基督徒的拜占庭国的寿命。

16、   作为一名研究十字军的历史学家,我在象牙塔里的宁静时刻被记者、编辑、脱口秀主持人打破了。他们问到:“十字军东征是什么?发生在什么时候?小布什在演讲中用‘十字军东征’这样的字眼到底有多么过分?”

17、本文为结合《十字军东征,一部被颠倒的欧亚血泪史(上)(下)》的完整版,同时考虑到许多读者提出了关于十字军与拜占庭的张力与冲突的问题,因此补充了部分内容。

18、公元后1500年-1520年伊斯兰的扩张范围每个红点为一次扩张的战争/战斗

19、乌尔班二世出身于法国香槟地区贵族之家,在法国的克吕尼修道院接受教育。作为很早就受到修道院上层瞩目的青年才俊,他获得了随院长一同前往罗马觐见的殊荣。此时的罗马教皇是格列高利七世。教皇也非常欣赏这位聪慧的年轻僧侣,加上格列高利本人也出自克吕尼修道院,于是将乌尔班从法国调到意大利工作。

20、在关注了极端主义在印度的血腥历史后,我们现在呈现给大家《历史纵览系列三部曲》的第二部:《十字军东征,一部被颠倒的欧亚血泪史?(下)》。应读者要求,第二部分为(上)(下)两次推出,方便读者阅读。

21、在进入正文前,这里有一个视频将十字军东征与穆斯林征服放在一个连贯的历史逻辑中进行综合对比,主讲人是著名伊斯兰问题专家比尔·华纳博士。欢迎观看:

22、如果枢机主教不驻在罗马,而在各个教区往复移驻,从这些地区产生的各种信息就可以通过他们逐渐汇集到教皇身边。为主教收集信息的人包括商人和僧侣,而在中世纪,这两种人的信息是最为可靠的。而商人和僧侣之间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两者往往是同一商业行为的买方和卖方。由于存在这种情况,从大范围的策略运用来看,谁也不如教皇的位置有利。而且与世俗君主相比,教皇身边拥有更多博学之士。

23、五十年之后,当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在即时,圣·伯尔纳德(SaintBernard)经常强调不能迫害犹太人,他说到:“问一问任何一个了解《圣经》的人,问他在诗篇中发现有什么关于犹太人的预言,经上说:“我不祈祷要求他们的毁灭”。犹太人对我们来说是鲜活的圣经的话语,因为他们经常提醒我们主(耶稣)所遭受的一切。”

24、向东方出征的时间是次年(1096年) 的圣母马利亚升天节(8月15日)。

25、第三次东征(1189年—1192年)妄图抢回被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克的耶路撒冷,遭受顽强抵抗天随人愿。要在“神圣罗马王国”皇上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王者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领下所进行的。腓特烈率其军队,沿之前战役的路运穿越重生拜占庭。法国人与英国人由华路向巴勒斯坦进入,中途占领了西西里岛。

26、伊斯兰诞生不久后,穆罕穆德的追随者们便对基督教世界发动了攻击,此前基督教国家并没有对中东进行过征服。无论是拜占庭帝国和其对手波斯帝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都对阿拉伯半岛并不感兴趣。

27、▲一幅19世纪描述蒙吉萨战役的版画,展示了十字军横扫萨拉丁军队的场面

28、他不仅拥有与穆斯林作战的经验,还拥有10万士兵,这是当时最大的十字军队伍。以上种种都是夺回圣地的重要保证。

29、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并且即便双方一开始都具有良好的意愿,最后也可能酿成悲剧。但无论如何,进攻君士坦丁堡并没有改变十字军是抵御伊斯兰扩张的防御战争的基本性质,只是说明西方基督教可能需要向东方道歉,但并不需向穆斯林世界道歉。

30、因此,重新占领耶路撒冷并不是殖民行为,而是恢复的行为,也是对上帝的爱的公开宣言。当然,中世纪的人们也知道上帝有能力自己收回耶路撒冷,并且有能力在整个世界恢复他的统治。但是他们认为上帝不自己这么做是为了给基督徒一个彰显敬畏与勇气的机会。

31、而当时的欧洲大陆上,除了那些世袭的贵族之外,最有钱的就是那些犹太商人了,于是这些平民十字军为了能够得到犹太人的财富,便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屠杀,导致大量无辜的犹太人惨死在十字军的刀剑之下。

32、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十字军为什么要东征?东征造成了哪些影响?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地讲一讲。

33、在启蒙时代,人们通常声称十字军仅仅是那些缺乏土地、并且是不成器的人,他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到远处去掠夺。十字军所表现出的虔诚情操、自我牺牲精神和对上帝的爱显然没有被认真解读,而是被当作背后阴险计划的托词。

34、正文译自顶尖中世纪史学家ThomasF.Madden(托马斯·梅登)的文章《TheRealHistoryoftheCrusades》(《十字军东征的真正历史》)。之前网络上也有译文,可是翻译的不完整且质量欠佳,笔者在此进行二次翻译与校对,并且补充了部分内容。

35、很多欧洲史学家都认为十字军东征的发起者是教皇乌尔班二世,那些前往东方的精锐骑士大多都是乌尔班二世的追随者,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十字军东征的真正发起者是一位欧洲教士,他的名字叫做皮埃尔。皮埃尔的早年经历史书并没有记载,我能能够知道的是,皮埃尔自称自己早年曾试图前往耶路撒冷,结果被当地的塞尔柱人抓住,并且受到了虐待。

36、随着欧洲财富和势力的增长,曾经可怕和老练的土耳其人开始显得落后与可怜了——不再值得发动一次十字军东征了。“欧洲病夫(当时奥斯曼帝国的称号)”一瘸一拐地走到了二十世纪,当它最后断气的时候,留下了现代中东地区目前的混乱局面。

37、所以,对于贵族们来说,他们的目的是出于对宗教的热爱。

38、这一点是指,十字军成员不必为归国后的事务担忧,可以安心出征。

39、卡诺萨城堡是在意大利中部拥有广大领地的玛蒂尔达伯爵夫人居住的城堡,夫人以同情改革派而广为人知。城堡中的广场上遍布着熊熊燃烧的火炉,把城堡炙烤得温暖怡人。城中寓居着洋洋得意的57岁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与此同时,城堡内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窗外雪地中一个人站立着的27岁的年轻皇帝。

40、虽然拜占庭部队有巨大的人数优势,但在背水一战的十字军面前竟然一触即溃,十字军在1204年攻打、占领并残忍洗劫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督徒城市——君士坦丁堡。

41、十字军原本希望与东方的基督徒并肩向耶路撒冷开进,但发现在关键时刻拜占庭盟友屡屡退却,他们不得不孤军作战(因此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竟然收复了耶路撒冷更显得不可思议)。更糟糕的是,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多次背着十字军与穆斯林私下谈判。因此在十字军看来,拜占庭的皇帝和贵族是一批靠不住的阴谋家,而在拜占庭看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第一批欧洲人早于约定时间就到达君士坦丁堡,使得拜占庭措手不及,造成很大的供给压力,这一批批组织松散但热情高涨的十字军反而是对自己政局的不稳定因素。

42、但现在这些土地都离我们而去。最坚硬的石头都为之悲痛……

43、向西方教会求救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

44、第四次东征(1201至1204)因为卷入拜占庭的内部政治而半途搁浅了,十字军绕道前往君士坦丁堡支持一位拜占庭王位的争夺者,这个王位争夺者说自己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被阴谋家篡位,他还许诺给十字军部队巨大的回报并将支持他们夺回圣地。然而,在他登上王位后,这个前王位争夺者发现国库空虚,所以并不能履行他的承诺,迟迟无法提供十字军继续东征的所需,这在十字军看来是拜占庭盟友的背叛。

45、而在乌尔班二世的克勒芒演说中提到了居住在东方不断求助的基督徒兄弟。关于这一点,教皇所说的“东方”指的是还未被穆斯林征服的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即希腊正教徒所居住的地区。东方的基督徒在伊斯兰教统治下多有改变宗教的人,但并非全体变为穆斯林。虽然有一些基督徒作为异教徒被杀,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基督徒和犹太人居住在11世纪的中近东地区。

46、随着欧洲财富和势力的增长,曾经可怕和老练的土耳其人开始显得落后与可怜了——不再值得发动一次十字军东征了。“欧洲病夫(当时奥斯曼帝国的称号)”一瘸一拐地走到了二十世纪,当它最后断气的时候,留下了现代中东地区目前的混乱局面。

47、那么,当时的改革派教士,究竟做了哪些改革呢?

48、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发起了反击。德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FrederickIBarbarossa)、法国王菲利普二世(PhilipIIAugustus)、和英国狮心王理查德一世(RichardILionheart)共同领导了这次东征。无论从哪面看,这都是一个庞大的军队(虽然没有基督徒所希望的那样浩大)。年事已高的弗雷德里克骑在马背上,在渡过一条河流时溺水身亡,因此他的军队在没有到达圣地之前就撤回了家。菲利普和理查德乘船渡过了河,但他们无休无止的争吵加剧了巴勒斯坦分裂的局势。重新夺取阿克里(Acre)之后,法国的这位君王就回家了,回国后忙于瓜分理查德在法国的势力。

49、圣路易死后,惨无人道的穆斯林领导者Baybars和Kalavun在巴勒斯坦发动了一场针对基督徒的残暴圣战。到1291年为止,穆斯林军队已经成功杀戮或逐出了最后一批十字军。至此,他们将十字军的王国从地图上抹去了。尽管基督徒军队作出过无数次的努力和想尽了一切办法,但直到十九世纪之前,一直没再能够在该区域有立足之地。

50、十字军原本希望与东方的基督徒并肩向耶路撒冷开进,但发现在关键时刻拜占庭盟友屡屡退却,他们不得不孤军作战(因此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竟然收复了耶路撒冷更显得不可思议)。更糟糕的是,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多次背着十字军与穆斯林私下谈判。因此在十字军看来,拜占庭的皇帝和贵族是一批靠不住的阴谋家,而在拜占庭看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第一批欧洲人早于约定时间就到达君士坦丁堡,使得拜占庭措手不及,造成很大的供给压力,这一批批组织松散但热情高涨的十字军反而是对自己政局的不稳定因素。

51、早先曾经将整个十字军逐出教会的教宗因诺森三世(InnocentIII)强烈谴责十字军的这种行为,但他能做的仅此而已,(译者:教皇并没有直接强制性权力来控制十字军)。1204年的这场悲剧在罗马天主教和希腊东正教之间关起了一道铁门,一道甚至连后来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JohnPaulII)都无法重新开启的铁门。非常无奈的是,十字军东征直接源于天主教希望拯救东正教信徒(免受穆斯林军队的征服),可是它却使双方的关系越走越远。

52、罗马虽然没有沦陷,但也一度岌岌可危。1480年,苏丹买买提二世(MehmedII)占领了奥特郎托海峡(Otranto)作为他侵略意大利的跳板。罗马被疏散。然而,此后不久这位苏丹买买提就一命呜呼,他的计划也随他而破产。1529年,苏莱曼大帝(SuleimantheMagnificent)围攻维也纳。要不是一连串反常的暴风雨耽搁了他的进军并迫使他舍弃许多的大炮,土耳其人夺取该城是必然无疑的事情。如果是那样,当时的德国也会岌岌可危。

53、   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莱蒙特号召组建十字军东征

54、自从打开了东方的市场之后,他们也学习到了很多东方的东西,比如火药和火器,而且还从阿拉伯人人那里学会了如何在航海的过程当中去使用指南针这一器械来提高航海的准确度。所以他们进行东征有非常多的好处。这些好处使他们的国力大大增强了,而且也使他们赚取了更多的金银财宝。

55、十字军东征毕竟是战争,像所有的战争一样,暴力都是残酷的。这过程中有意外、有错误也有有罪行。1095年第一次东征的早期,一帮由Leiningen的Emicho伯爵带领的乌合之众沿着莱茵河一路杀害掠夺犹太人。当地主教试图阻止这场大屠杀,但没有成功。在这些战士眼里,犹太人和穆斯林一样,也是基督的敌人。因此,他们错误的认为抢劫杀害犹太人并不是犯罪,他们甚至认为这是正义的行为,因为犹太人的钱可以用来资助十字军收复耶路撒冷。但他们是错误的,教会强烈谴责了这种反犹太人的袭击。

56、至于十字军全体成员要在胸前和背后都戴上红布做的十字印记这一点,乃是因为十字架代表基督徒,而选择红色则是表示为了基督流血牺牲的觉悟。“十字军”的名称,就是由此开始的。在此之前去圣地巡礼的人,大都拿着一个顶端带有十字型的手杖,而这一次,前往圣地的基督徒手中拿着的则是各种武器。

57、对教皇和皇帝权限范围的争议,并未随着这一事件的结束而解决。而乌尔班二世在此后陷入了在法国与皇帝亨利四世斗争的居无定所的15年流亡岁月。改革派教皇在卡诺萨所采取的强硬政策,使自身吞下了恶果。根据学者的研究,乌尔班比格列高利更善使政治手腕。他不仅通过借助诺曼人的军队,使用了其对手亨利四世所拥有的力量———军事力量,还通过施展仅为教皇自己拥有而皇帝不具备的力量来削弱皇帝。毕竟,无论拥有再强的军事力量,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无法自称拥有上帝授予的君权。

58、昔日的盗贼,要变成基督的战士;过去兄弟和亲属间争斗所产生的怨恨,要在与异教徒斗争的时刻化为乌有。只有少许薪水,靠无聊的工作打发时日的人,现在也可以依靠参加上帝所祝福的事业,得到永久的报酬了。

59、笔者坚决支持各族群的和平共处,维护开明友爱的共同家园。坚决反对激化矛盾、妖魔化特定群体和制造分裂。正视历史与极端主义思想的危害有利于保护所有公民的安全,无论什么信仰或民族,同时也保护和平与稳定的生活环境,进而维护国家统一与长久繁荣。

60、十字军东征期间的确有犹太人被杀害,但十字军东征的目的不是要去杀害犹太人。恰恰相反:教皇们、主教们、和布道者们都明确地命令,欧洲的犹太人不可以被侵害。

61、托马斯·梅登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曾任圣路易斯圣路易斯大学历史系的主席,也是圣路易斯大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被认为是十字军东征中最权威的中世纪学者和专家之一。在“11”事件之后,他经常被邀请讨论圣战、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和现代伊斯兰恐怖主义之间的联系的历史专家顾问。

62、毕竟东方的统治者,穆斯林的领导人,并未威胁这些异教徒的生存。但是他们受到种种制约的限制,成为当时社会中的二等公民。一种称为“吉兹亚”的“异教徒税”也是基督徒和犹太人需要履行的社会义务。

63、当时的欧洲只有科隆大主教腓特烈一世在极力缓和矛盾,甚至派出军队驻扎在犹太人的聚集地,防止当地居民对犹太人进行袭击。而皮埃尔和他手下的士兵则不顾腓特烈一世的劝告,四处鼓动欧洲人屠杀犹太人。后来在皮埃尔的默许下,平民十字军对莱茵河两岸的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这些平民十字军屠杀的犹太人数量,甚至比当时耶路撒冷的总人口还要多。

64、他的马在桥上一滑,将他甩入汹涌的河水中。大概是盔甲太重的缘故,腓特烈大帝被拖下水后活活淹死了。

65、答案中拜占庭是信奉东正教,是十字军东征的对象之一

66、约拿单·莱利史密斯教授(JonathanRiley-Smith约)指出说,“十字军东征”应该理解成是一种“爱的举动”,是对邻舍的爱。十字军东征被看成是去纠正可怕暴行的仁慈使命。教皇英诺森三世给圣殿骑士团的信中写到的那样,“你们用行动来实践了福音的话语,‘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圣经·约翰福音》15:13)”

67、从以上诸项可以看出,乌尔班二世曾经打算将得到相当程度组织的军队派往东方,(通过一战去播撒教皇的权威)。

68、借用后世历史学家的话,这时出现了“社会修道院化”的现象,而反抗这一潮流的人,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

69、但并非如此。当我们想起中世纪的时候,很容易想到欧洲以后的景象而不是当时欧洲的样子。中世纪的庞然大物是伊斯兰,而不是基督教。十字军东征令人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企图抵抗那种趋势。但在五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历史中,只有第一次东征显著地击退了伊斯兰的军事进程。从那以后就走下坡路了。

70、当十字军郡埃德萨国(CountyofEdessa)1144年沦落土耳其人和库尔德人手中时,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风潮,民众热情的支持进行新的一轮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由法国的路易七世(LouisVII)和德国的康拉德三世(ConradIII)两位国王领导,由圣·伯尔纳德亲自布道宣传。但它以惨败而告终。一路上大部分的十字军战士都被杀害。大马士革的穆斯林以前是基督徒坚固的盟友,可那些想进军耶路撒冷的十字军攻打了大马士革,让事情变得更糟。

71、因此,十二世纪晚期的十字军东征变成了全面的抗战。每一个人,无论多么虚弱或贫穷,都被号召上阵。战士被要求牺牲他们的财富,如果需要的话,甚至要为捍卫东方的基督教而牺牲他们的生命。在本土阵线上,所有的基督徒都被号召藉着祷告、禁食和捐献来支持十字军。然而,穆斯林势力仍然在增强。强大的统一者萨拉丁(Saladin)将近东的穆斯林融合成单一的实体,并且持续鼓动对基督徒的圣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