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孔子因材施教的名言51句集锦

孔子因材施教的名言51句集锦

孔子因材施教的名言

1、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2、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毕业                   (孔子因材施教的名言)。

3、他宁受劳顿之苦,决不苟且偷生,想借力济世,但不攀龙附凤、摧眉折腰;他意趣高洁,欣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道德境界。

4、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

5、亲近母语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给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外在于儿童生活经验之外的,不应该是与孩子的生命历程毫不相关的。给孩子的每一言每一语,都应该是真实而有意义的,让孩子通过真实的参与来获得体验和自我的建构。

6、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7、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可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

8、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就是说,接受教育的权利,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

9、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我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我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10、“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学习主体客观的分析与了解,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提出论点,与标题呼应)

11、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12、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13、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14、小步读书会,自读、深读、探究、表达。让孩子从不爱阅读到爱阅读,从浅阅读到深阅读,从学习阅读到用阅读去学习,去探究,去表达。

15、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16、朱娟娟老师                           

17、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18、这个事情后来就成为孔子的美谈。后儒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这当然是朱熹的美化。其实孔子的因材施教很明显,就是每个人都要达到他心中的那个标准。即太果断的人要打击他的自信心,而太犹豫不决的人要鼓励他的决断力。总之是要符合他的那个“过犹不及”,“执其两端而扣焉”的中庸标准。

19、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20、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1、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

22、他是一个乐观的智者,一个和善的长者,他不仅教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事,

23、意思是: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24、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5、颜回曾经文同志,他说他认为一个人虽然出生贫苦,但是不能以此为理由扰乱社会,应该安分守己,不应该把贫穷作为耻辱。自己不能自卑,也不能在比自己富贵、强大的人面前低三下更不能靠摆架子、耍威风来建立自己的威望。

26、   弟子公西华听到了,他提出疑问:“老师,您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呢?”

27、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28、阙d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论语·宪问》)

29、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30、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赞科夫

3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3、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

34、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唤醒,那就一定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唤醒方式。

35、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36、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37、点击下列文字查看对应主题(蓝色字体为已更新):

38、《论语》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儒学经典,也是儿童国学启蒙的必读选本。通过孩子的诵读,加上故事的解析,让孩子在诵读的基础上真正地理解语句的内涵。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态度,以及“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真性情。走进孔子,了解中国文化,从“小丹姐讲故事”开始。读一读经典的国学,讲一讲国学故事,让孩子真正了解国学内涵!我们一起读吧!

39、从为人到处世,从交友到学习,从追求到人生,孔子都留下了诸多睿智的洞见。孔子之道,仰之弥高;孔子其人,望之可敬。

40、以上可知,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字即可准确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41、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42、当阙d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他是想让自己学习上进的那种人吗?”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43、与此同时,孔子并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相反,他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他是通过一步步追问,让问问题的人明白自己问的到底是什么,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再告诉他。

44、(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年少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稳定,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等到壮年的时候,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要戒备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

45、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所以,他本人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46、2)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7、因为,人并不需要做完人。他的短处在自由社会,在市场经济领域里,完全可能通过分工协作,通过市场需求得到弥补,每个人只需要将自己最为专长,最有亮色的一面服务于社会与他人,就能够换得自己的生存利益,就可以活得很幸福。不擅长的事情为什么偏要强迫他去做,并且不惜压抑一个人的个性特长,使他变得与大家一样平庸为目的呢?中国人的创造力的丧失,与这种错误的教育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48、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为脊,高耸起中华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厦。

49、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译文: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50、而子路就不一样了,子路平常容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每次做事情都不能做好,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只有一点点小成就。如果他能够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多考虑一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那样他就更容易成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