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读书法
1、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古代名人读书法)。
2、因此,在准备读书之前,一定要先处理好身边的事,给自己空出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
3、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古代名人读书法)。
4、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5、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6、张广厚是朗诵阅读,即一遍一遍地念诵,曾经把一篇二十几页的论文念了半年多。相声大师侯宝林为了一本很难买到的书,跑到图书馆抄书抄了十八天。
7、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录”就是抄书。书籍难得,靠抄书保存文本,这与记诵类似。
9、首先是一书未完,不看他书。在曾国藩认为“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为外人。”一本书没看完,坚决不开始阅读下一本,东翻翻西看看,只是读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读给自己用的。
10、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1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有许多关于读书、关于学习的精辟见解,是我国读书理论的奠基人,他所提倡的读书方法归纳起来有:一是要有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的乐趣。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还说“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又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这些都是在强调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好读乐学的良好习惯。
12、你可以在环境适宜,相对清闲的上班路上,坐在地铁公交车上看会儿书,纸质书或电子书可自由选择。
13、同样淡泊寡欲的“素心人”钱钟书,他在《写在人生边上》的序言里说:
14、为什么说“不敢稍逾约”?当时人有“三痴”的说法,其中之一便是“借书与人曰痴”。意思是借书不还的事太多,所以书不可以轻易借予人。正因为如此,宋濂不敢逾约,否则再借就难了。
15、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会用正确的方法存精华,去糟粕。
16、其次,他注意结合研究专题读书。比如说,为了研究杜甫,他就选择了有关杜甫的书籍若干本,潜心攻读,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老学庵笔记》等著作,写下了有关杜甫研究的独到见解。
17、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18、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19、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
20、现代人读书,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耳读法”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的读书方法哩!
21、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22、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23、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2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种每日定量记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了它的行之有效。
25、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入书出书”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26、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27、学而时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里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着的重要方法:在读书时先要“学”,然后是“时习”。孔子提倡带着治学的目的和方法来读书,即“以学为读”,反对“为读而读”。“时习”是指时时反复温习和复习.
28、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9、孔子读书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还有许多方法,如“多闻多见”、“不耻下问”、“叩其两端”、“择善而从”、“多闻阙疑”、“切问近思”等。其基本精神是:读书与治学的统读书治学原则与读书治学实践的统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阅读学习与非阅读学习的.统一。孔子特别强调阅读目的、阅读动机、阅读态度、阅读情趣、阅读意志等对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的影响.此外孔子还特别强调,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修身为人,循礼治国。这种读书治学的精神规范,直至今天仍具有不竭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境界。
30、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31、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32、三是学思结合、学习结合。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变得迷惘;光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迷惑,是很危险的。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有所收获。同时要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学,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孔子主张博学、好问、勤思、辨别是非,更主张学以致用,这是孔子读书学习方法综合起来的精华。
33、这样连续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都烂熟于心了。
34、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35、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36、因此,他认为这三个时间段,最适合用来读书。
37、 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38、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39、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40、“疑”是指一种积极追问的精神。元朝的大教育家许衡,就最喜欢善于“疑”的学生。他的传记有曰:“诸生或有疑问,则为之喜见颜面。因语之曰:‘书中无疑,能以为有疑;有疑,能使之无疑。学斯有得矣’。”不过,这个意思并非他自己的发明,比他早一点的朱熹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了。
41、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42、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阅读速度不限。读书学习,刻苦的学习精神固然重要,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同样不可忽视。
43、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44、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45、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