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老太学吹打歇后语
1、 车坊一根草好,好处说勿了。老的能劳动,小的也能搞。多的三十几,少的油盐柴米解决了,于国有利对己好,赛过能医百病的灵芝草。
2、 学雷锋纪念日,每年3月5日。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通常由共青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各类义务劳动和好人好事活动。
3、 回丧、哭灵。入葬或火化回归叫“回丧”。凡丧家归来,必于门前焚稻草一束,人从上跨过而入,否则不吉利。一会儿,又要去土地庙烧香,称“回头香”,回来后设座供神主,名叫“座台”,也叫“灵台”,逢七一早,儿女要哭上几声,至终七而止,否则不吉利。
4、 亲朋临门,当面泡茶、递烟、请坐,留吃“便饭”。受茶时要起立双手接过,即使不渴,也要呷一两口;若口渴也不能大口连饮,一口气喝干。要事相商须滞留吃饭,要关照不要刻意备菜,对麻烦主人先表歉意,一切客随主便。离去前要跟主人家一一道别,主人则再三相送,热情邀请常来做客。
5、八月十五捉兔子——有你过节,无你也过节(比喻有没有无关大局。)
6、 廿四夜,农历十二月廿四夜,家家户户以纸扎轿舆车马焚于门前,谓之“送灶”,盖民间以为衣食温饱乃灶神所司,灶王爷每年农历廿五日必将民间善恶上达天听,送灶是为求美言。送灶时供奉麦芽糖制作的“糖元宝”和豆沙馅糯米“送灶团子”,是为粘住灶君之口,免得他上天揭民之短。廿四夜合家吃一顿团子,叫“安乐团”,表示安安乐乐迎接新年新岁,吃过团子,小孩必去烧田角点田财,边烧边念祝愿词诀。今将送灶简化为祭灶,保留吃团子烧田财。
7、 宁跟讨饭的娘,勿跟做官的爷――母爱关心
8、 旧时穿的鞋,大多是自衲的布底鞋,款式有方口鞋、圆口鞋、松紧鞋、蚌壳棉鞋等。夏季穿木屐,冬季有草蒲鞋、芦花蒲鞋、布绳蒲鞋。雨天着钉鞋,谚云:“九月十三晴,钉鞋挂断绳”。意即农历九月十三日无雨,则属干旱年份。建国后,橡胶套鞋取代了木钉鞋,胶底解放鞋和运动鞋、皮鞋代替了布鞋,塑料或海绵拖鞋、凉鞋代替了木屐。现在,保暖鞋、休闲鞋、增高鞋等不断推陈出新,款式和功用越来越广。(八十岁老太学吹打歇后语)。
9、 浇黄粪要避开初一与月半,据说浇了会得罪仙道鬼神。
10、 打碎水缸洇过去――不明说,通过婉转的语意使对方领悟
11、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是日,家家户户吃月饼、糖烧芋艿、红菱、鲜藕等。入夜,为祝愿合家团圆,都在院中设香案、供奉月饼,配以莲藕、红菱等时令瓜果,焚香点烛“斋月宫”。解放后,此举仍在少数善男信女中流行。
12、 车坊旧时孩童多佩长命锁、项圈、手镯、脚镯等银饰品,也有的在手上挂金木鱼、虎牙等,脚镯上装铃铛等,帽子上系寿星、百吉、银字等金属饰品。女孩四岁开始穿戴金银耳环。男女结婚都要戴戒指。近年来,金项链、项圈、手链,成为新娘的必佩首饰。
13、 婴儿生后三日,敬神祀祖,给其洗澡叫“洗三”,有清除污秽,免除灾病之意。一周后给其喂第一顿奶水,俗称“开奶”。第十二朝,设筵宴请亲友,称“剃头酒”。剃头时由舅舅抱着坐在厅堂上,请理发师象征性地剃下些胎毛,用红布包好挂在床头以压邪。“舍姆娘”满月前不能下地,头上用毛巾包扎防风,称坐月子。刚生产后处于“热血期”身边不能断人,防止出现大出血等危情。月子里产妇一旦被风吹水侵,受气郁闷,易得手脚酸痛、头痛等后遗症,叫“月子病”,“舍姆里毛病”。产妇到邻家串门,会被视为不洁不吉。产妇三朝内食物以清淡为宜,十天后才能开荤进补,同时每天要喝苦草(即益母草)红糖汤以尽瘀血。
14、 旧社会,丧葬仪式繁琐,迷信色彩浓厚。人死称“过世”、“坏忑”。给死者烧衣帽鞋袜、纸锭等,说是供亡灵在阴间使用。
15、 二月十二谓“花朝”,即“百花生日”。家家户户要在花树、果树甚至平常树木上贴小红纸条或系红绸布,名为“赏红”,能使花果树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6、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17、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比喻人虽老了,但上进心还很强。)
18、 产妇临盆前,婆家要到寺庙去向催生娘娘祈求生养顺利,民间有“借死不借生”的说法,一般都在家中子孙桶上生养(如连生女儿便有闷死在马桶里的陋习),接生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妇女,称“老娘”、“接生婆”。分娩后,染红蛋送往女家报喜并分送亲友。亲友送枣子、干糕、赤砂糖、皮蛋、鸡蛋、鸡、猪腿等礼物或礼金,称“瞟舍姆”。
19、 中国教师节,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通常由政府或学校举行表彰慰问活动,一些单位和个人还向学校捐资兴教助学。
20、 打醮秋收之前,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士绅牵头,请道士设台奠天,供猪羊等三牲及干鲜果品,吹打3~5天。其间,一律素餐。打醮费用,由农户按田亩分摊。
21、 肚皮饿,吃麸皮;身上冷,着蓑衣。地主租米压得紧,种仔一年枉费心。
22、 新屋建成,尚有砌灶敬神,祭祖宗,搬迁置办进屋酒招待前来“送进屋”的亲友等风俗。
23、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24、 烂木头氽勒一条浜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