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原文
1、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2、这个翻译很不恰当。虽然不少人对这样的译文有质疑,而且有人曾写文章指出过其问题所在,但由于讲得不够透彻,传播不够广泛,仍然有太多的人被误导,太多的人不经过认真思考就把“存在即合理”当做至理名言,用来为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开脱甚至辩护。因此,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清楚。
3、其实,早在黑格尔之前一千五百多年,中国就有过非常近似的哲学思想。三国时的王弼在注释《易经》时写道:“物无妄然,必有其理”,意思是,“世间万物没有毫无根据就那样存在的,必然有其那样存在的道理”,与黑格尔那句话的基本意思很接近。宋儒朱熹说:“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此天地。”朱熹说的“理”,与黑格尔视为世界源头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几乎一样,但却早了五百多年。(黑格尔小看中国哲学,是因为他不了解。)
4、意思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5、“存在即合理”原句在黑格尔著作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范扬/张企泰译)的序言部分:
6、“SosolldenndieseAbhandlung,insofernsiedieStaatswissenschaftenthält,nichtsanderesseinalsderVersuch,den StaatalseininsichVernünftigeszubegreifenunddarzustellen.AlsphilosophischeSchriftmußsieamentferntestendavonsein,einen Staat,wieerseinsoll,konstruierenzusollen;dieBelehrung,dieinihrliegenkann,kannnichtdaraufgehen,denStaatzubelehren,wieerseinsoll,sondernvielmehr,wieer,dassittlicheUniversum,erkanntwerdensoll.(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原文)。
7、这句话你直译过来,确实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现实存在,凡是现实存在的东西都合乎理性。”
8、人应该尊重自己,并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9、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10、举出”合理“一词在语言的日常运用中的例子为辅助来加深对其歧义性的体验和理解。例句:合理的使用。合理的收费。他说的话很合理。同时,现实语言环境中还存在以上句式相对应的否定句式如:不合理的使用。不合理的收费。他说的话很不合理。可以推而广之得出结论:在汉语言应用中,基本上所有的存在现象都既可以用“合理”做修饰,同时也可以用“不合理”做修饰,两种语言现象是合理的共存而丝毫未见突兀。
11、而这些,就是关于这句名言,我所考证的一切,晚安!
12、就客观之“理”而言,“不合理”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甚至疾病、罪恶、不良制度等等,也都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就主观之“理”而言,“不合理”的事则几乎无所不在。人们只要觉得什么事不正确或不应该,往往就会说其“不合理”。因为在中文语境下,“合理”一词中的“理”,一般都是指的“主观之理”。
13、这对我们认知过去的种种,包括历史问题,也很有帮助。比如古代社会的一些局限性,我们大可不必去批评什么,因为即便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也必然要去适应那个环境与礼法,也会大致做出相似的反应。
14、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事物都会显现,而凡是显现的东西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显然是没啥问题的。即使一个落后、错误的东西,既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当然有它形成的条件和契机。
15、在道家、佛家、儒家这样奉行无神论的精神世界中,开悟是他们共同追求的最高的精神世界的回报,道教给这种境界赋予了“得道成仙”,佛教给这种境界赋予了“成佛”,这极具诱惑力的称谓也很难不使人浮想联翩,梦寐以求。
16、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理的(“乎理性”的简略说法),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的。出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
17、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功名利禄?都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一味的追求金钱权力是没有意义的,精神世界终将是空虚的,价值观不正确也迟早有一天会犯下错误。当你丢掉一切身外之物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没有。
18、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同样的意义在中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应是:“道”(道家),“法”(佛家),“理”(儒家)。
20、真理的本性即为“理性”。真实的道理就叫真性,真理源于自有永有的创造者。人对真理的探究结果产生理性。
21、于是,情侣之间出现了“改变”的要求,一方试图改变另一方,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两情若能长久时,需要接受对方的一切,打心底接受。
22、Hier istdieRose, hier tanze.”
23、1788年~1793年在图宾根大学读哲学和神学。1793年~1801年在瑞士和法兰克福等地做家庭教师。1801年到耶拿大学当讲师。1808年~1816年任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
24、但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或“存在即合理”这样不恰当的译文,则只有消极意义。在中文语境中,合理往往意味着正确、应该。人们如果接受“存在即合理”这样的说法,一定会大大降低消除丑恶现象和进行社会变革的愿望,从而削弱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25、简言之,名言千百句,别把名言变成控制他人的胡搅蛮缠。
26、查阅百度百科,“理”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性。而作为名词词性的“理”共有11种词义,摘录于下:
27、这个问题,就如同心理咨询中一直强调的“接纳”和“接受”的区别。
28、《法哲学原理》包含三大部分:抽象法、道德、伦理。其中伦理部分又包括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书中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
29、然而,在被质疑的时候,所谓的“行内人”总是把调查偷偷换为“实地,实践”,即“没有实地调查、没有切实地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30、总之,我们总是可以拿意思相左的名言驳回对方的名言。
31、虽然我们说这些哲学家的话讲出来就不属于他们自己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过于强调这个点,就会让我们掉入到虚无主义中,毕竟你吃着一个苹果,当然可以硬说你在吃葡萄,但要是人人如此,交流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32、细节在生活中极度重要,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可以观察到生活、工作上的细微之处,可以察觉别人察觉不到的事情,这样的人将来必成大器,日后一定成功。
33、原文: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34、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35、1816年~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18年他应普鲁士政府聘请任柏林大学教授,主持哲学讲座,开始形成自己的学派,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
36、书里的内容没啥特别的,就是一个西班牙的心灵鸡汤作者,挑了尼采充满力量的99句话做注解,让人内心充满力量不再焦虑。
37、“理”作为哲学概念出现于战国时期。《管子·四时篇》以阴阳为“天地之大理”。孟子以人心所具有的道德为理。韩非提出理是事物的具体规律。《吕氏春秋》把理视作判断是非的根据。魏晋兴“辨名析理”之风。王弼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郭象则认为理是必然性,即自然之理。张载强调理的客观性,认为“万物皆有理”,把理看成气化运动的规律,主张穷理。程颢、程颐建立理本论,把理作为最高本体。他们认为理是“形而上者”,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本体,万事万物都是从理派生出来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推动者。故,在程朱理学中,理成为最高哲学范畴。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王守仁在陆九渊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提出“心外无理”。明罗钦顺认为理是气所固有的规律。王廷相也认为理是气之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理者气之理”的学说,认为理是“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唐时期,佛教的华严宗提出理、事范畴,认为理是本体世界,应该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受到了本土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
38、看看佛家:《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的“一切”又作“所有相”,就是万事万物;“为”是动词,是作为、运行的意思;“法”是自然运行法则。“一切有为法”直白翻译过来就是一切存在现象都有(符合)其运行的自然法则;一切存在现象都在自然法则的支配下而运作。这个文字所表达的精神与黑格尔的话语就如出一辙。
39、包括黑格尔自己,也在后续著作中解释过,这里的vernünftig指的是“绝对理性”,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法律等东西。
40、通俗地理解黑格尔的这句话,对我们意义重大。比如说,我们有时会后悔当年如何如何,本来该如何如何,但其实呢,以我们在当年的状态(身心状态,认知水平,思想境界等等),你必然会那样做,而且几乎没有做成别的样子的可能。因为,你是在自己人生的发展轨迹,于那时,做出的合乎理性、必然会做的事情。
41、因此,不管是将“vernünftig”译作“合理”或是“合乎理性”,都无法规避该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意把读者的思维引向了非理性思维模式,译成“合理”的版本最甚。毫不客气地说,正是这样的译法,成功将神启一般的哲语拉低至如胡言乱语而备受争议,不知其始作俑者可有自疚?
42、你还知道哪些因翻译造成误解的案例,欢迎分享。
43、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44、分析语言结构,合理在语词构成上是动词合+名词理的动宾结构,是“合于理”的简化。故,逻辑上,“理”的所有11个含义中,凡能被“合于”有效组合形成的有效含义都属于“合理”的有效应用意义。当“理”作为职务、身份、姓而存在的时候,“合理”不能符合语言逻辑加以排除,除此之外,剩余还有7种含义均可顺利与“合”组合生成通顺的词义。以此组合的“合理”的含义分别是:合乎物质组织的纹路;合乎本性;合乎道理、事理;合乎忠恕;合乎容止或行动;合乎名分;合乎法纪、法律。而在百度中搜索和查阅“合理”,仅得到如下简单的解释文字:指合乎道理或事理。语出唐刘知几《史通·载言》:“言事相兼,烦省合理。”可以发现,对于“合理”的词义解释,词典实有简单粗略之嫌。进一步研究“理”的这7个不同意义可以发现,除了“物质组织的纹路”这一条含义不具备明显主观判定因素外,其余的“道理、事理”、“本性”、“忠恕”、“容止或行动”、“名分”、“法纪、法律”都存在着客观标准难以确定的问题,即由于无法排除人为主观判定因素而存在程度不同的无法传递精准意向的问题。而歧义性正是造成读者曲解作者本意图的最大障碍。
45、比如一个女子走进咨询室,讲述了她对婆婆的愤怒,甚至她向婆婆的饭里吐唾沫。
46、《法哲学原理》包含三大部分:抽象法、道德、伦理。其中伦理部分又包括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书中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
47、理性(英语:reason)最早源起于希腊语词语“逻各斯”(希腊语:λόγος,logos)。在罗马时代,译成拉丁语:ratio,拉丁语原意是计算金钱,但在等同于逻各斯(logos)后,成为哲学上广泛使用的术语。译成法语后,成为法语:raison。最后形成了理性(英语:rationality)与理智(英语:reason)的字根。
48、附录一段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文字作为本文的注脚:他说,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这显然是将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但是,这样想的,只是“近视的政府”与“同样近视的自由派”。“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特定时段的必然存在而已”,“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远地看都会成为不合理的”。
49、从这种解释中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他所阐述的是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已有的事情总是可以找到恰当的解释,即事出有因。当今的许多理解并不准确。
50、当然,这一切都没有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被滥用的离谱。
51、这样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卢梭说:“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人生是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人要对自己负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才能对社会有价值,精神世界不空虚,目标才有意义。
52、乃至于最近营销号热爱总结“击中你内心深处阴暗的句子”:
53、而在我们日常的认知中,“理”经常被理解为“对的、正确的、可以允许的”。什么是对的?对的,可以理解为符合多数人的价值观,并且被希望再次出现的事情。
54、比如最近大家特别爱调侃爱迪生那句名言,也是我们小时候天天被教育的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外加99%的汗水”。紧接又有人说爱迪生后面还有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55、1788年~1793年在图宾根大学读哲学和神学。1793年~1801年在瑞士和法兰克福等地做家庭教师。1801年到耶拿大学当讲师。1808年~1816年任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
56、这句话本身含义不存在任何可被曲解的空间,但不知谁把“现实”误译为“存在”,把“理性”误译为“合理”,翻译过后的中文面目全非,变成存在即合理。
57、剧情瞬间逆转,有没有?如果用这样一个截取的话语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是非曲直,如何评说呢?
58、看看英文的翻译:Whatisreasonableisreal;thatwhichisrealisreasonable.或译作:Whatisrationalisactualandwhatisactualisrational.查阅英汉词典,虽然reasonable、rational的中文释义都包含有合理、合乎理性的意思,但因这两个单词都是基于reason这个词根,而reason的词义是原因,而且特指的是符合逻辑推理的原因,这使得reasonable和rational都具有基于逻辑进行分析推理的理性意义,或者说,reasonable和rational就是合乎因果律。因而,reasonable和rational这样的用词更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理性思维而很少导向非理性思维。显然,英语的这个翻译要比中文“合乎理性”以及“合理”这种极易误导为情感期待的感性化思维方向的翻译要严谨和准确很多。
59、上网搜索,对于该文字的中文翻译版本大致有以下几类:章太炎在其1908年的《四惑论》将之表述作:“事事皆合理,物物尽善美”。冯友兰1939年在其《新理学》一书中有“黑格尔说,凡存在者都是合理的。”的表述。范扬、张企泰所作译的《法哲学原理》(该译本1959年由法律出版社发行,商务印书馆于1961年6月、1982两次重印)中译作:“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贺麟所译的《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7月出版)中与范扬、张企泰所作译的《法哲学原理》译本保持了一致。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所有的相关语句均译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梁志学所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逻辑学》(2002年)译作“凡是合理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本段叙述主要引自中南大学刘洗、任拓所述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原命题探究》一文,特作注明并示感谢。)
60、《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
61、“符合绝对理念的都是现实存在的,现实存在的都是符合绝对理念的。”
62、英文翻译是:Whatisreasonableisreal;thatwhichisrealisreasonable.另译:Whatisrationalisactualandwhatisactualisrational.
63、《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
64、想要深入理解这句话,关键要理解“理”字的含义。这里的“理”是“理性”,可以简单理解为“事物的存在有其前因后果,有其必然性,符合其本质”。
65、从哲学的角度看,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绝对精神,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的。反过来讲也同样成立。这才是“存在即合理”的本来意思。要知道,黑格尔在那个时代,可谓是欧洲哲学的灯塔,在学术界是所向披靡的,因而他的思想,包括“存在即合理”,影响极大。
66、“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最后,以佛陀开悟后所说的这句话作为结束语。人人都有“慧根”,都有“佛性”,但因作茧自缚的固守成见,能成佛者万里不及其一。只有勇敢打破固有思维,在经历长期痛苦的逻辑、理性思考之后,才有可能赢得“般若”这最终极的丰厚礼物。
67、那么,”Wasvernü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nünftig.“究竟要表达和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下面是我提供的的中文翻译:“凡是符合自然运行规律的一定会成为存在的事实;凡是存在的事实一定符合自然运行规律。”
68、当然,最后有人做了一个严格考证,认为原话是:“我的每项发明都不是凑巧来的.......这要归结于1%的灵感和99%的汗水”。(这是我在新生大学看到的)
69、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der absolute Geist)。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vernünftig)的,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wirklich)的。反过来讲也同样成立。这才是“存在即合理”的本来意思。
70、所以你要说尼采治焦虑,总给人一种南辕北辙的错觉。
71、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72、类似于“存在即合理”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理”一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关键在于什么是“调查”。
73、遗憾的是,这句话是被翻译错了,因为原文并不是这个意思。黑格尔原文正确的翻译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74、英文翻译是:Whatisreasonableisreal;thatwhichisrealisreasonable.另译:Whatisrationalisactualandwhatisactualisrational.
75、黑格尔首先强调的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绝对理性要先于现实性,而且会表现出其必然性;其次才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现实性是绝对理性的发展是必然性。两个命题的顺序不能颠倒。
76、这条可能很多人不太懂,解释一下,康德的著作中充斥着这种“从句套从句,从句再套从句,从句再套从句的超长句子”,我当年买回来一本德语原版的《纯粹理性批判》打算自己看着玩,结果看到一个句子横跨两页纸....让人泪流满面....
77、相对于无神论者所倡导并对之孜孜不倦加以追求的“客观规律”、“道”、“法”、“理”,有神论者寻道的过程则要简单轻松许多。《圣经》中:“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神与道是自有永有的、双位一体的存在,对神的信仰可使信徒直接从神那里获得“道”,这是一种捷径,省去了无神论者追求真理的艰辛过程而直接使心灵获得了归属感、安全感体验。
78、事实上在汉语言中的“合理”更多意思指向了个人情感意识下的主观愿景。也就是,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在读到合理一词的时候是无法避免在不自觉中混入自我主观情感期许的道德准则评判的。
79、只要接受客观之“理”这样的概念,就一定会同意,现实存在的世间万物都必然与这客观之“理”相合。当初的译者大概就是因此而选用了“合理”一词。然而在中国人中,只有研究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极少数人,会把“合理”解释为“与客观之理相合”,而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合理”,其实是“与主观之理相合”。
80、在不区分“客观之理”和“主观之理”的情况下,把黑格尔那句名言翻译成“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或简略成“存在即合理”,是非常不恰当的。按照这种译文的逻辑,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不合理的事物,而这与绝大多数人对世界的认知不一致。
81、英文翻译是:Whatisreasonableisreal;thatwhichisrealisreasonable.另译:Whatisrationalisactualandwhatisactualisr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