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颜回“好学”精神得到孔子的大力倡导,在《论语》中,颜回是唯一多次受到孔子赞许且没有被批评过的学生,正是在于颜子真正能够做到“好学为乐”的境界的。
2、 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 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 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 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 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 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 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 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3、古籍中记载颜回从学于孔子后,少有离开。少正卯与孔子同时期讲学,当时常有弟子离开孔子,转投少正卯,孔子门下于是“三盈三虚”,唯有颜回从未离开,有人就问他说: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学呢?颜回对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且夫子之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足吾之为学也,何去之有哉。”
4、依据《结构论》的系统综合理论,曾邦哲提出公元前约几百年几乎同期发展的希腊(自然)文化、犹太(律法、波斯时期)文化、印度(佛教、精神)文化、华夏(儒家、伦理)文化奠基了人类至今以来的核心文化模式。(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5、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里可以看出颜子以舜为榜样,毕生践行“圣人之道”。
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颜回这种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的精神,与孔子本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实为同一旨趣。
7、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它在治国、为人处世、教学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引导。首先在治国方面,儒家提倡“为政以德”“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它认识到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如果统治者得不到民心,政权就不能巩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8、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鬼神之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
9、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10、复圣颜子身上体现出的“立德”、“仁爱”、“无伐善,无施劳”、“不迁怒,不贰过”、不因环境恶劣或物质匮乏的“不改其乐”以及“闻一知十”的好学善思等优秀品格,不仅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巨大,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铸造的提炼与升华均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1、在儒家、道家、佛家等几大学派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最深远,时至今日,我们仍提倡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儒家学派创立至今,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近代的“打倒孔家店”,再到现在的正确认识和学习儒家思想。
12、孔子以及颜子一生的使命在于继承圣人道统,承续华夏的儒学文脉,虽然一生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生死困顿、屡历艰难,然而却能始终不忘初心,不忘其志。为寻求体悟真理和大道,虽有万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如天地之厚德载物,泽被苍生之福泽四海。
13、两千多年以来,复圣颜子备受尊崇,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他十三岁从师修学,十八岁乃成德教。东汉郎凯说:昔“颜子天下归仁。”
14、 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15、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体现
16、古代的儒家思想的出现对于那时期的封建专权巩固,思想统一有着显著的帮助,但是对于人性和社会发展来说,儒家思想是不足够的。儒家思想中的服从,归顺和专权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导致了中国发展晚于其他国家,让中国落后挨打。这足以说明儒学是不适合成为中国领导人的指导思想的,直到后来中国革命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让中国得以站起来,才能让中国的工农群众不再受到压迫和剥削。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思想,想被人们所接受,与中国本土思想能融洽相处,必须将儒学文化进行整理,就是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如今现代化的社会,中国领导者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许多实际问题,而对儒学还是要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在社会舆论上造成巨大动荡,会让群众们对领导者领导能力的不信任和对自己人身安全的担忧。所以让儒学现代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它对于中国新一代人们正确认识本土文化,本土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影响着现有人们对于政府和领导者的信任度。真正要做的是改变儒学,让儒学适应现代化的社会,也让社会上的不管是新一代的人们还是老一辈的人们,都是能认可的这个时代的儒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儒学解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好的儒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把差的儒学从我们的生活中移除。这样做会让这个国家的人们,甚至是国外的人们对于儒学有全新的了解,让他们真正爱上儒学,爱上儒家思想当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在推广自己国家优秀文化,优秀思想的这条道路走得越来越好。把优秀的现代化儒学,把优秀的文化发扬出去,消除那些对中国有偏见的人的想法,消除那些挡在这些有偏见的人的眼前的障碍,让他们能更加客观看待儒学。
17、国家内政外交的和平理想:行“仁政”、修“文德”。
18、——《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节选)
19、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与“礼”的学说,主张爱仁、有礼,当今社会我们提倡有礼貌、尊老爱幼,树立“富强、民主、自由、平等、文明、和谐、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当中,“仁”与“礼”无不体现其中,这对我们的社会有积极促进的影响,社会形成良好风气,对于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有重大意义。
20、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21、孔子先进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在教育也有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孔子提出“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他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他总结出深入思考与学习的九个方面,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聪,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想思难,见思其义”。这在当今社会学习中也是一样,学习和思考就像物和影子一样,是不能分离的。孔子还强调“因材施教”通过学生的不同特点,吸收程度的不同,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体现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一道题,对于有疑惑的学生会需要老师进行另一种方法讲解,这对当今教育提供了方法和指导。
22、孔子多次夸奖颜回好学,称其为贤人,曾说:“回之信,贤于丘。”称赞颜子的诚信与仁爱超过了自己。
23、一个具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既要有她的独立的经济、独立的政治,也要有她的独立的文化。所谓独立的文化,就是要由她自己国家民族的人民所创造出来的,或吸取别人而加以消化的,以维护其生存和发展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思想信仰等文化因素,其中以思想最为活跃,成为这些因素的核心。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领土,众多的人民,那么维护这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传统文化,必有她的强大的凝聚力量。
24、颜子的言行体现了他善于领略天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但又重视人的能动性,守道而不移其志。
25、有两位老师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施特劳斯(Strauss)的学生斯坦利·罗森(StanleyRosen),另一个是蒯因(Quine)的学生伯顿·德雷本(BurtonDreben)。这两人研究方向不同,一个是分析哲学,还有一个有点反分析哲学,但是他们对文本都非常尊重。所以我非常不习惯说像“康德主义者(Kantians)会怎么想”这样的话,我觉得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文本。有的文本可能比较有争议,所以我要选择一些比较公认的、属于儒家体系的文本。另一方面,我觉得要集中一些,太旁征博引的话看似能互相支持,但实际上文本之间是互相冲突的。
26、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7、“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体现了高超的处世方法和领导艺术。“中庸”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认为它是最高美德素养,也是准则和方法。“中庸”里有辩证法,即关于“度”的思想,既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反对走极端,要求人们待人接物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孔子说,有人问他问题,他就“扣其两端而竭焉”,即摸清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然后综合起来给予回答;又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即只抓住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忘记另一方面,必然造成危害。儒家是为当官者着想的,认为当一个领导者,要做到“威而不猛”、“泰而不骄”、“和而不流”、“矜而不争”、“欲而不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劳而不怨”、“惠而不费”等。从气质修养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认为这两种人都有偏激性,应取其“中”,既积极又稳当。对这些要求,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如真能做到,也称得上是有修养、有能力的好干部。
28、如果统治者是舟,那么人民就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它起到了制约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维护了社会安定,使人民能安居乐业。
29、儒家思想是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学派,其思想对社会影响深远。
30、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31、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全面民族复兴,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32、而今天我们讨论的两种观点中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会更适应现代社会,因此,我方认为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应于现代社会。
33、我国实现现代化,是走的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需要有物质文明建设,也需要有精神文明建设。
34、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 “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的开天辟地引导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教学理念还在学校开展,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性人才。孔子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及学习态度更是影响深远,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效法的原则,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其它儒家人士的教育思想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一样成为千古圣训,为历代读书人所推崇。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样,教育理念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的教育思想渊源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
35、我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觉得自己要尽量不违背对文本的最基本的理解,我有新的理解时也会去找相对可靠的根据。不过我更关心在具备一些对孔孟思想基本的理解之后应该怎么面对现代的问题。
36、试想,若无法,我们的国家会变成怎样?若无法,坏人更猖狂,在战国末期,荀子就提出法治,这无疑对于我们国家当今法治提供了指导依据和来源。法治的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是和谐、安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37、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38、在11月29日,我们邀请到高一(1)班的李文馨同学在杏坛开展了“纳兰词”的讲座。内容由浅入深,分为“纳兰的人生经历”、“纳兰词的代表作品”、“纳兰词风格特点”、“对于纳兰的评价”。在我们日常课本中大多学到的是唐诗宋词,相比起来,清代诗人的作品就较少了。纳兰性德曾被毛泽东评为“看出兴亡”,很幸运能有李文馨同学的分享,不仅仅拓宽了同学们对诗词的了解范围,也可以从中学到纳兰性德本人的品质精神,从而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
39、“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40、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留学生带到了中国,就出现了马军武在《译书汇编》上发表了《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的比较》,朱执信的《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等等的事情。但由于那时中国社会的制度,思想,政治的局限,马克思主义起初在中国只是被视为一种新的学说,无法将它更深层地剖析,没有让它与中国社会之间形成一种紧密关系。直到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的革命者看到曙光,看到真正适合自己国家的思想,也有了充足的实例让工农群众们对进行斗争意识的提升,推进了他们与中国革命者能站在同一线上,共同斗争的进程。随着历史慢慢发展下去,为了能更好地被革命者在中国使用,革命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之后,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了革命者的指导思想,儒学这个旧的指导思想也就被除去了。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本土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新思想,在这个历史变迁中又怎样的关系呢。英国著名学者、汉学家李约瑟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源于中国,由耶稣会士介绍到西欧,经过马克思主义者们一番科学化后,又回到中国,他还说“正是由于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上的相同,才使深受儒学影响的中国人在20世纪毫无困难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的,中国真正的儒学是具有辩证思想的,像宋明理学这种哲学化的儒学中有许多很好的观点,它让中国的辩证思想大大发展起来了。中国正是因为有这样思想存在,才能同李约瑟说的那样,能更快地接受和容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让儒学更透彻看待自己,让儒学能更好地与这个时代的主流相适应。从整体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自觉的更多表现为冲突,在无意识层面上则更多表现为想通的,人们常常只看到表象层面的,没有挖掘他们深层面的内涵。
41、颜子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极度的专注学习精神,心无旁骛的领会孔子的释义与思想,以至于常常表现出似“愚”,从不遗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而表现出的“不疑”,为了更好的消化吸收学来的知识,还常常加以推理演绎,做到“闻一知十”,让聪慧过人的子贡都自叹不如!这种“善学深思”的学习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使我们拥有了能不断纠错、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法宝!
42、《论语·泰伯》曾参称颂颜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3、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浪漫的李白,
44、我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不是“前现代”对“现代”的落后,而是“现代的第一期”对“现代的第二期”的落后。中国在战国时代其实已经进入了类似于欧洲现代化早期的情况,当时思想家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对我们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我觉得他们的思想可以和霍布斯、洛克这些人放在一个平面上比较,看谁给的解决方法更好一些。欧洲在1500到1800年之间做的很多事情其实中国在战国时期都已经做过了,比如土地私有化和全民战争。贵族制度逐渐瓦解之后,战争就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了,民众也可以参加;土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自由买卖。但是1820年工业革命以后中国被西方迅速地甩开。本来中国的GDP是世界第一的,但是工业化以后经济增长模式跟前工业化时期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缺的其实是这个。本来中国应该从“现代的第一期”,就是有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自由市场,进入“现代的第二期”,变成工业化的国家。但是当时病急乱投医,以为中国要从“前现代”进入“现代”,做了很多并不一定有利于发展的事。
45、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了大量高质量 现代化人才。
46、世人总是认为老庄思想就是道家思想,但这样是有问题的。老庄思想仅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其强调的是道,而道指万事万物自然规律。孔孟思想主要强调“仁”主张人与人的关系。
47、与时俱进的思想给我们树立想问题、解决方案的好思潮。
48、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
49、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弘扬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50、 儒家的仁政思想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起了 重要指导作用 。
51、中国人之所以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有神论,而执着于对现实的经营,就在于儒家“一个世界”的观点。
52、后世的程朱理学,却把把“仁”外在化为理性对人欲的钳制了,抹杀了饱满的人伦情感。这是违背了儒家思想初衷的。
5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的李白,
54、因此,我以《论语》为出发点。但是《论语》言简意赅,对于很多问题并没有展开,光用这本书的话很可能会把自己的话塞到孔子口中去。孟子和荀子像是孔子的助教,把老师讲的话给展开分析了。但是这两者有很大不同,总得选择一个。我完全可以选择《荀子》,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孟子》。这其中有我个人经历的原因,我当年在北大旁听课程的时候我的老师是冯友兰和张岱年的学生,他们仍是按照“四书”的道路授课的。所以,我并不认为儒家就是以“四书”为基准,其实完全可以从董仲舒的思想做出一套儒家的政治哲学出来。但是不论用什么儒家文本,我觉得做研究总要提出一些别人没提出过的、有建设性和批评性的想法出来。海外新儒家也重视《孟子》乃至四书,但是他们在政治与器物层面所提出的似乎之时给民主科学站台,这样的话,至少在政治与器物层面,就没有读儒家思想的意义了。
55、再说回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其实费孝通对于“差序格局”的观察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他所说的“差序”就像小石头投进水里,涟漪一点一点扩展,这样到最后就会很弱,不足以维护团体的凝聚力。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是儒家提倡的并不是一点一点地扩散,去关心陌生人的时候先想着要关心父母,再关心邻居这样一步一步来,而是直接通过类比来进行沟通。此外,他还说中国缺乏一种大的连接,这其实是因为他所观察的是民国社会。那时候因为战乱,国家内部的流通被打乱,退回到小村落的内部流通,因此他的观察是有局限性的。不过他的洞见的确对儒家是一次很好的质疑。
56、颜子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以“仁爱”思想来施行“仁政”,希望人与人之间有公平公正的交往标准,整个天下才能走向“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和谐盛世。
57、其次,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教育价值。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8、“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讲求的是发自于内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这种“仁”的个人外在表现就是“义”,以“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作为个人行为的价值准绳。而“仁”的社会性表现则是“礼”,这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社会性道德。“智”作为儒家的求知精神,也是以“仁”为目的的实践手段。
59、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60、初二(4)班李佳仪:这次杏坛讲座,让我更细致的认识纳兰性德,不再只是局限于语文书上的诗作、注解。高一的学姐为我们全方位的介绍了纳兰性德,生平经历、情感历程、诗作手法、表达情感等让我们可以更加确切的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内容。
61、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消极影响儒家思想文化毕竟代表的是中国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中国近代的落后、被动、挨打,表面看是因为西方“船坚炮利”,中国武器不行,进而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腐朽造成的,实际上最深层的东西,是文化上、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这和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不能说没有关系,甚至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罪魁祸首。
62、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傲的李白,
63、而我认为政治问题更具普遍性。不管你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都会希望生活在一个具有“共同底线”的社会中,比如说,无缘无故伤害别人要受到惩罚,想过自己宗教的节日可以不用被警察抓起来。因此,我认为政治处理的都是很“薄”的问题,但就是因为“薄”,反而是大家能够共享的,那些“厚重”的东西反而会互相抵触,很难有兼容性。
64、儒家意识到“极端自私”很危险,而“彻底的大公无私”虽然很好,但是无法长久维持。坚持一方就会出现两极摇摆的情况。因此,儒家希望我们的社会不要那么自私,但是也不要逼着人去做一些做不了的事。儒家采取的是一种“差序”的做法。
65、白彤东:儒家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其内部有各种不同的流派,所以我觉得直接说儒家怎么样是不太恰当的。当然,有些人会说儒家有共同的精神,不过做出这个结论之前必须把每一种儒家都看过才行。很多人说儒家怎么样的时候其实缺乏这样的考察。
66、下一期杏坛讲座将于12月6日(周五)中午12点在杏坛举行。题目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我’见”,主讲人为高一(7)班郭云天。你是否细致深刻了解过儒家思想在各个朝代发展历程?是否思考过儒家思想在现代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如果你在学哲学,或许这次讲座会对你有一定帮助;如果没有,那么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开拓眼界。如果你有不同见解,那么想必现场大家会擦出不同的火花。欢迎大家来参加!!!
67、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扩展资料: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68、提倡德政,以民为贵,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谋福利,与中国共产d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相通的,有助于改善d群、干群关系,对提高全社会的凝聚力,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精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扩展资料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
69、颜子注重自身修养,仁爱诚信,虚心好学,德行出众,无论孔子还是同门弟子,大家对颜回的抱负与志向、操守与德行都是交口称赞的。他长期践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在同门学子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70、当然,儒家一开始并不知道基督教,但是儒家知道墨家,而墨家就是讲不分差等的“兼爱”。在儒家看来,墨家的“兼爱”和杨朱的绝对自私其实是一回事,因为“兼爱”是维持不了的,一旦崩溃,人就会退向“狭隘自我”。孟子讲的“逃墨必归于杨”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的某种对欧盟的想象其实也是一个例子。一开始默克尔说要开放边界去接纳难民,这是一种具有“世界主义”的博爱情怀,但其实人不可能把一切都照顾得面面俱到,所以后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之后就开始反弹,帮助了右翼势力的崛起。
71、“愿无伐善,无施劳”(出自《论语·公冶》)是复圣颜子毕生之志,是内修己德、外施爱民的治国之策。这与舜的“无为而治”相同。在颜子看来,唯以此施行于天下,方能实现孔子的“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颜子施政理想所向往的就是能有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这也是历代明王圣君为求国泰民安和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
72、儒家思想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在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如周敦颐、程颐、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与时俱进,这对于我们当代学习时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