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郑板桥
1、但要说“扬州八怪之首”,普遍认为是金农,这是在考试中曾出题的点。
2、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3、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4、如果是在格律诗中,判定版本正误的依据之一是“是否符合格律”。如果都符合,且没有其它的明显依据,则不必纠结,可以同时都认可。
5、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6、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7、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组合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8、《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梅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
9、虽然也是七言四句,但这首诗无论每句的尾字还是偶数字,都不符合格律诗的标准,所以属于古体诗。
10、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
11、飘飞的雪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12、马老师,网名“忆水中”,在诗词界人称“水神”,现为麒麟山書院诗词研学工作人员。
13、全诗翻译:飘飞的雪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飞入梅花丛中就消失不见。
14、此诗看似简单,却颇有雅趣。雪与芦花融为一体,将雪的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15、其他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相近,也可并入。因为“八”字可以看作约数,不一定是实指。
16、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些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
17、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18、某年冬天下大雪,乾隆和他的文学侍从著名诗人沈德潜等外出赏雪,这位一生写了近万首诗,却无一首流传的皇帝诗人,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诗兴又要上了:一片一片又一片。众人拍马屁纷纷叫好。乾隆自我感觉良好地继续吟道: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乾隆还要再数下去,沈德潜跪下奏道:皇上的诗太好了,请让臣狗尾续貂。经恩准之后,沈德潜接上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算是帮乾隆又完成一篇杰作。
19、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20、他出身就比较穷苦,但是天资很好,从小就很聪明,但一直没有考中进士,直到1736年,43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
21、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飞入梅花丛中就消失不见。
22、山、径,本是寻常景物,然而当山成了“千山”,径成了“万径”,好像电影里的远景镜头一般,画面顿时变得广大寥廓,苍茫深远。
23、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24、《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芦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
25、《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梅花(芦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
26、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27、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28、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出自清代郑燮的《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