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纳兰容若最爱的女人是谁(摘抄好句38句)

纳兰容若最爱的女人是谁(摘抄好句38句)

纳兰容若最爱的女人是谁

1、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纳兰容若最爱的女人是谁)。

2、“试想人们既然不知她的去向又怎么能知道她为纳兰生下了遗腹子呢?

3、他写了很多情诗,给自己的妻子——卢氏。他发现卢氏有着和自己相似的灵魂,她温柔纯真,并且善良柔情。最重要的是,他们心心相印相知相爱相识。

4、后来,纳兰容若为卢氏写了很多悼亡诗,他写下了“当时只道是寻常”,写下了“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写下了数不清让人泪下的诗词,在梦里徘徊不愿醒来。

5、其父纳兰明珠更是康熙年间居内阁十三年,权倾一时的朝野首辅之臣,这样的家族注定纳兰一出生便享受到富贵与安逸。

6、别名: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楞伽山人,成容若

7、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现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8、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

9、纪念馆按其笔下的“郊园”设计,由主展厅、录像厅和画厅组成,通过大量历史文物表现其一生,后其墓地出土的墓志铭、朝珠、封诰、康熙铜钱等也在此馆展出。

10、容若在表妹入宫后不久便结识了第一任妻子,刚开始容若并不想与其成婚,因为他等着他的表妹,那才是他理想的正配。不知是家人的催促,还是容若决的表妹不再回来,或是卢氏太好,容若娶了卢氏。婚后二人琴瑟相和,“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椅斜阳”。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持久,卢氏红颜薄命,婚后四年便离开了容若。卢氏死后,容若更加悲痛。“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妻子的死并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的悲痛“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11、纳兰从不关心前者,但对后者极为向往。可惜古人认为不足弱冠之年,是不可以填词的。有一次他来到广源寺,恰好在院中听到一群女子在悄悄谈论秋水轩唱和,于是忍不住驻足聆听。

12、关于纳兰的妻妾,按照豌豆所说的正史来说,原配卢氏、续弦官氏、侍妾颜氏三人应该说争议较少,纳兰家族资料上都有说明。

13、疏影临书卷。带霜华,高高下下,粉脂都遣。别是幽情嫌妩媚,红烛啼痕都泫。趁皓月、光浮冰茧。恰与花神供写照,任泼来、淡墨无深浅。持素障,夜中展。

14、周之琦《怀梦词》中有和容若悼念卢氏之作《青衫湿遍》曰:“道光乙丑余有其省之戚,偶效纳兰容若为此,虽非宋贤遗谱,其音节有可诉者。”故可知那为纳兰自度曲,情感真实,自然的抒发了对亡妻的爱。

15、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

16、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纳兰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二十四岁时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后委托顾贞观在吴中刊成《饮水词》,惜此两本词集今皆不见传本。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今存词一共348首。

17、纳兰性德生于腊月,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

18、我看纳兰和沈宛之间更象朋友。如果沈宛是顾贞观、吴汉槎等汉族男性文人,那么,纳兰和沈宛就是知音朋友,没有人会说三道也不会有什么事非争议。

19、纳兰容若虽然迎娶了两广总督的女儿卢氏,但是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是纳喇氏。她是纳兰容若最爱的女人,康熙长子的生母,为了家庭的存亡选择进入深宫之中。纳喇氏虽然出身名门,但是从小她并不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她的父母自幼就双亡了,纳兰家与她家是表亲,她一直在纳兰府长大,从小与纳兰容若青梅竹马,而且在纳兰容若才华横溢的熏陶之下,她也是文笔了得,在长此的相处之下,她二人相识相知,相恋相爱。

20、纳兰成德十七岁那年,京城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他父亲明珠升任兵部尚书,于是很多官宦人家开始操心他的婚事。其二是词坛盛事“秋水轩唱和”在京城一个官员别墅中开始,并且声势越来越大。

21、卢氏逝世三年后,纳兰容若在家人的安排下续弦官氏,无论家世还是才貌,官氏颜氏都是万里挑可情之一字并不能如此衡量。

22、三年后,纳兰成德束冠取字容若,他的婚礼如所有贵族子弟一般在家人的安排下顺利进行。

23、容若愁绪满怀,睹物思人。“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在落花时节,他眼望残红,思念期亡妻的好,“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可谓“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啊。

24、在这天前,他们还沉浸在即将为人父母的喜悦中,可在这一天她突然死于难产。突然得好像,一切都只是梦。

25、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26、其次便是他表妹以及沈宛,一个是求之不得,一个是红颜知己。

27、二十四岁时,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康熙十七年(1678年)又委托顾贞观在吴中刊成《饮水词》,取自宋朝岳珂《桯史·记龙眠海会图》“至于有法无法,有相无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惜此两本词集今皆不见传本。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道光十二年汪元治结铁纲齐本和光绪六年许增榆园本),今存词一共348首。

28、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如: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29、除了卢氏和沈宛外,纳兰容若还有一个深爱的女子,那就是与他青梅竹马的表妹。或许说这是他的初恋也并无不可,但他只是把情意藏在诗里。而她则对纳兰说:清风朗月,辄思玄度。

30、夜风吹起之时,院中蔷薇花架微微摇晃,花架旁的女子纷纷躲避好似无尽的花瓣落在身上,唯独这个女子傻傻站在原地,任凭花瓣落满香肩。

31、这些吹不散的眉弯,都是导致他而立之年早逝的原因……

32、后来,他在至交好友顾贞观的引荐下,认识了一个江南才女,那就是沈宛,一个带着江南水乡灵气的女子。她同样柔情似水,同样深深了解纳兰容若的灵魂,可以感受到他心中的痛楚与悲伤。

33、据说,两口子无论门第还是颜值,抑或才学,都挺匹配的,琴瑟和鸣、一唱一和的夫妻生活,让纳兰很快从表妹的阴霾中走出来。可惜的是,天妒佳偶,卢氏婚后三年死于难产。他在双林寺给亡妻卢氏守灵,一守便是一年,自号楞伽山人。

34、代表作品:《侧帽集》;《饮水集》;《渌水亭杂识》

35、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纳兰容若和卫琳琅感情只是传说 纳兰婚姻很悲凉

36、在这个过程中,他在一群华服女子中注意到那一个素净的女子,她的声音温婉纤细。

37、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