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shelizi,sebuyikong,kongbuyise,sejishikong,kongjishise。
2、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3、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舍利子!这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称为诸法。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时间序列上无从加以分辨区别的。所以我说,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
6、《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一本简明扼要,内容丰富,寓意精深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又以唯识理论解释的,又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观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但总的都不离一实相印。
7、舍利子啊!那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则就是色。进而可以说,五蕴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同那作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这种关系。因而也可以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8、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
9、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诸佛,不就是依靠这到达彼岸的智慧,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所以这个关于到达彼岸的智慧的咒语,是具有无上神力的咒语,是扫除黑暗和愚昧的咒语,是世界上最高等的咒语,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咒语)能除去一切苦难,不存在任何虚妄。所以,我们这个到达彼岸的智慧的咒语是这么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10、zhàojiànwǔyùnjiēkōng。
11、gùshuōbōrěbōluómìduōzhòu。
12、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13、(释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般罗揭谛,般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嘉庆龙飞九年,岁在逢困敦十有一月,丙戌朔粤十有八日癸卯,古皖邓石如篆。
14、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意丰、博大精深的经典,
15、舍Shè利lì子zǐ,是shì诸zhū法fǎ空kōng相xiàng,不bù生shēng不bù灭miè,,不bù垢gòu不bù净jìng,不bù增zēng不bù减jiǎn。是shì故gù空kōng中zhōng无wú色sè,无wú受shòu想xiǎng行xíng识shí,无wú眼yǎn耳ěr鼻bí舌shé身shēn意yì,,无wú色sè声shēng香xiāng味wèi触chù法fǎ,无wú眼yǎn界jiè,乃nǎi至zhì无wú意yì识shí界jiè,无wú无wú明míng,亦yì无wú无wú明míng尽jìn,乃nǎi至zhì无wú老lǎo死sǐ,亦yì无wú老lǎo死sǐ尽jìn。无wú苦kǔ集jí灭miè道dào,无wú智zhì亦yì无wú得dé,以yǐ无wú所suǒ得dé故gù。
16、xíngshēnbōrěbōluómìduōshí。
17、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着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槃彼岸。
18、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19、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20、菩萨:菩萨是梵语,译成汉语,「菩」意为觉,「萨」意为性,人能觉悟本性,这个「人」即是菩萨。
21、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2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3、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24、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25、《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2004)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26、guanzizaipusa,xingshenboreboluomiduoshi,zhaojianwuyunjiekong,duyiqiekue。
27、shelizi,shizhufakongxiang。
28、三世诸佛。(译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29、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译文: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30、远 离 颠 倒 梦 想。(远离颠倒梦想 )
31、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
32、观世音菩萨,以甚深的智慧之光,照见受,想,行,识,意这五蕴都是一些虚渺的幻象,到达了那不生不灭的彼岸,脱离了一切苦难。舍利子啊,(你可知道,)精神和物质并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所谓精神,所谓物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感觉,思想,行为,认识,也不能分成精神,物质什么的。
33、shèlìzǐ,shìzhūfǎkōngxiāng,
34、gùshuōbōrěbōluómìduōzhòu。
35、这一句话的意义,与我们中国成语里面所谓的“到家”这个意思很接近。中国人凡是一桩事情做的非常纯熟,非常圆满的时候,都说“到家”了。譬如:画画的功夫成熟了,我们说画家,他的功夫到家了;烹饪,我们说炒个菜,他的菜炒得也到家了,功夫到家了。换一句话说,这是“波罗密多”的意义啊!就是我们常讲的“究竟圆满”。
36、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7、以 无 所 得 故 。 (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38、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9、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40、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41、无 苦 集 灭 道 。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42、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
43、yuǎnlídiāndǎomèngxiǎng,
44、(3)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般
45、无色声香味触法。(译文: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46、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47、bōrěbōluómìduōxīnjīng
48、jiēdìjiēdì,bōluójiēdì,
49、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文: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50、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51、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52、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
53、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