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道德经名句(摘抄好句77句)

道德经名句(摘抄好句77句)

道德经名句

1、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2、(解释)虽说道无为,但天下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

3、《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4、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仅86字!足以影响人一生!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6、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灾祸与幸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好事情既可以发展出好结果也可以发展出坏结果,警示世人要谦虚谨慎,做事情要有临渊履薄的态度。最能体现这句话的就是塞翁失马。

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道德经名句)。

8、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

9、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10、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孟德斯鸠名言警句

11、大意:让我们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也是生长于细小的萌芽。而九层的高台,也是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也是从我们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所以,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好高骛远。

12、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1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14、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你要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业。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1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6、(名句赏析):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弱可能转强,而强还会转向衰落。

17、——第五十一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18、(名句赏析):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此句成为历史上众多名士的诉求。

19、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0、如此光艳照人,自然不是凡花俗卉之胚数。词人从正、反两面对其褒扬至极。

2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2、(名句赏析):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2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4、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5、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26、道是什么样子呢?道就像无底的深渊一样,虽然高山瀑布、小河流水、涓涓细流等等,都在永不停息的流进来,但是这个深渊却永远也装不满。这就是大道,无穷无尽,永无止境。

27、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28、濆为生险艰,声发甚霹雳。三老航一叶,百丈空千尺。

2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0、(译文)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3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2、其老子把它的唯心主义和辨证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他在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认为世界万物是“道”创造出来的,“道”是物质的总根源,这就难免使老子把“道”作为推导辨证法的起点和归宿点,消及地对待当时的社会矛盾,把无为而治绝对化,甚至提出退回到“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刀耕火种的社会去。

33、释义:折得一支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写的是梅花!王安石《甘露歌》中的,说得是梅希望可以帮到你。

34、这几种情况都不是自然的常态,一直踮着脚尖和迈大步走远路,这样的事情我们几乎见不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35、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6、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3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8、沙,一作“纱”。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3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4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42、(名句赏析):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43、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4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47、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

4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9、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0、大音:美而宏大的音乐,比如天籁。 希声:老子曾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这里的“希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无声”类似。 大音希声:那种宛如天籁一般美好宏大的音乐,总在似有似无、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里。

51、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

52、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53、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4、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

5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56、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名言警句

57、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58、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9、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系词的出现,从语法角度看,它表示的只是两个词之间的等同,但当其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之中时,它却传达出某些与这种等同相抵触的言外之意,换言之,“是”暗含了“不是”或“也许不是”,“不是”又暗含着“已经是”或“然而却是”,以其内在的歧义达到一种反讽的陈述。

60、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1、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63、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64、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5、(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66、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8、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69、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70、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二十二章》

71、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72、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7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八十一章》

75、老子在哲学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的理论,在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而在人生观上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态度,使他对外界物质生活的接触持否定态度。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就是说过多地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各种颜色、声音等,会使人眼瞎耳聋,口味败坏。这种情况反映在老子的认识论思想上就是排斥感性认识。老子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不应到客观世界中求去,认识不是从实践中来的。他说“不出户知天下。”这是属于闭目塞听的神秘主义的认识论。老子把这种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比喻一面最深的镜子,他称之为“玄览”。通过“致虚”、“守静”人们达到与万物同体融合,平等观照的大智慧,即与“道”合一的境界。故,致虚,守静,观复等,是修养功夫,亦是人生境界。

76、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