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1、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2、六十年代经典中乐合奏曲,1990年上海歌剧院民族乐团演奏,这辑录音由夏飞云指挥上海民族乐团,流畅自然,驾轻就熟,是大家都已熟悉的音乐作品,60年代《小刀会》的原唱班底,上海歌舞剧院的合唱团录唱《小刀会》的两段合唱曲。
3、但丁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创作的《神曲》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表现了新旧交替时的矛盾。(详见文末《思想内容的矛盾性》)(雨果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4、十五世纪法国路易十一统治时的巴黎。“愚人节”那天,巴黎的民众聚集在圣母院前欢庆节日,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在河滩广场上表演歌舞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为其美貌所打动,产生了邪念。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是个弃儿,长得其丑无比,又聋又哑,被克洛德收为义子。是夜,克洛德指使加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被路过巡逻的王室弓箭队队长法比救下,少女由此对法比一见倾心。
5、袁莉:谢谢丹丹馆长,因为讲了这些故事,大家一会儿带着故事看展可能更加有收获。
6、©MaisonsdeVictorHugo/Roger-Viollet
7、《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通过一个叫格里高尔的推销员一夜之间变成甲虫的荒诞事情,表现异化的社会现象和世界的荒诞。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被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艺术上,作家采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与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冷静的叙述语调,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而又令人信服。
8、该作讲述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一伙童贩将一个10岁男孩遗弃海岸,逃离时遇难,当忏悔他们的罪行,将男孩的身世、证件封在一个葫芦里,抛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与王权妥协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儿子。
9、这些他们千辛万苦寻找的民乐和制作的唱片,都具有非一般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喜欢中国民乐传统,希望听见古典时代中国音乐文化和民乐大师的绝响,就不要错过这些音乐文化宝藏。
10、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因此,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11、《“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12、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13、卡佩拉尼电影作品《悲惨世界》海报,1912年
14、《老人与海》是一部极具寓言色彩的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含意却十分深刻。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这个“硬汉”形象成为了海明威式的英雄的代表,象征着人类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小说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
15、《雪国》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相结合而开出的一朵奇葩。其主要艺术特色是:“悲”和“美”紧密联系与融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重情轻理,追求精神上的“余情美”;注意通过季节变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和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结合。
16、©MaisonsdeVictorHugo/Roger-Viollet
17、《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竭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18、雨果把文学当作自己的事业和责任,而绘画只是兴之所至的涂画和试笔。他常以画画作为消遣,或是给自己的文学作品设计插图,或是送给朋友作为礼物,还画来给孙子孙女玩……
19、作为名著,《悲惨世界》是那样复杂,但情节又异常简单,王安忆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故事:“一个人也就是冉·阿让的苦行、苦修”。修行不是在宗教场所,而是在世俗人间,这个“俗世”就用“悲惨世界”来命名。
20、维克多·雨果的法兰西学院院士服,1841年
21、其它重要作品有〈海上劳工〉、〈笑面人〉以及诗作〈历史传说集〉等。
22、明珠美术馆携手巴黎博物馆联盟(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精心筹备策划3年,终于在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闭馆整修之际,将其丰富馆藏搬到了上海。
23、《九三年》是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74年2月。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24、开挂的雨果,创作样式并不分期,而是诗歌、小说、戏剧三管齐下,且每个门类都成绩卓著。1827年,年仅25岁的雨果写成一部长得难以搬上舞台的《克伦威尔》,紧接着为此剧本写了一篇长序,这篇序言被尊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夺去了原剧的光芒。与戏剧相关的展品更为丰富,除了画作还有演出道具,能让观众有更直观的感受。
25、 雨果是个怎样的人完全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展现出来。在《巴黎圣母院》中所展现出来的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层面。这部作品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同时歌颂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有爱、舍己为人等良好的品质,与上层人士的道貌岸然和蛇蝎心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6、《维克多·雨果,嘈杂的先贤祠》,《嘈杂声》杂志第345期,1841年12月10日周五
27、雨果“像高山,像森林,像龙卷风,或者像这些可以跟自然奇观一比高下的人间奇观。”
28、*维克多·雨果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B4%E5%85%8B%E5%A4%9A%C2%B7%E9%9B%A8%E6%9E%9C/434808?fromtitle=%E9%9B%A8%E6%9E%9C&fromid=35431&fr=aladdin#3
29、*九三年(维克多·雨果著长篇小说)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9D%E4%B8%89%E5%B9%B4/63252?fromModule=lemma_inlink
30、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迷惘、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31、 因为很多编剧认为我们生活中没有什么可称为太纯粹的,我们一生当中不断会遇到悲观和乐观的东西,会遇到喜剧性和悲剧性的东西,都是混合性的,没有纯粹的喜剧或是悲剧。法国的浪漫主义基本上是代表已经在欧洲前几年开始的运动,开始反对、更改这些古典主义的规则,在风格上还有规律上,戏剧的规则方面,在追求一种不纯粹的戏剧。我们知道雨果的戏剧理念、对浪漫主义的理念,都包含在《克伦威尔》里,这是一个从来没有演过的剧本,是一个悲剧。在这部悲剧的前言里雨果诠释了浪漫主义的概念。他在前言里写到,戏剧要反映自然,所以我们把伟大和卑微,最高大和最卑鄙的东西,还有最高级和最低级,最通俗和最高雅,喜剧和悲剧的,还有灵魂和身体,都得能够混合在一起。
32、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Besançon)的一个军官家庭,其父勃鲁都斯·雨果为拿破仑麾下的一位将军。从中学时代,雨果爱好文学创作,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便开始写诗。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
33、能画画、能动手制作装饰品、能写出皇皇巨著……这样多才多艺的雨果实在令人仰望。雨果充沛的创造力似乎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但天才的能量不全是一种命定,也是真实地生活着的人的表达。
34、茅盾曾在1952年撰文指出:“在雨果的作品中,我们中国的一般读者看见了作者所拥护所歌颂的正是他们所拥护与歌颂的,看见了作者所反对所诅咒的,也正是他们所要反对、憎恨与诅咒的。”可见雨果的作品一开始主要是以其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立场为我国读者所接受和认同的。柳鸣九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认为《巴黎圣母院》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小说的矛头直指封建教会和专制的国家机器,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封建时代的再批判,也是雨果自己对青年时期保王态度的一次总清算。它体现了三十年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的最高水平。”在表达反封建的同时,雨果还在小说中注入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王亦农在《伟大和真实的统一——浅谈的思想与艺术》中认为雨果是“从人性论出发,通过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相互关系的探求,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其反封建主题是“十分丰富和深邃的”。“但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搏斗之后,美丑善恶同归于尽,宿命论的思想倾向在这里也是显而易见的。”闻家驷先生指出的这一“宿命”主题也是雨果本人所认同的,他在《海上劳工》的序言中曾明确提出,《巴黎圣母院》是为控诉宗教的宿命而作。“宿命”亦成为后来很多评论文章展开论述的基础。
35、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36、《双城记》是一部历史小说,宣扬人道主义思想是这部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的行为都是朝着狄更斯所设计的宣扬善的结局而行动的。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努力企求人的本性的复归以及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对资本主义社会使人性“异化”表现出强烈的抗议,对善良贫困的妇女、儿童及社会底层人民抱有极大的同情。《双城记》中的主要人物梅尼特医生及他女儿路茜,还有暗恋路茜的卡尔登身上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37、多余人,大多是一些想改变社会,却只停留在想象阶段,没有付诸行动,或者说是无力去改变社会的贵族青年的形象。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详见文末《多余人》)
38、《“诺曼底”号遇难记》,作者维克多·雨果,19世纪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39、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她女儿珂赛特。
40、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1、◇ LaurentGUTMANN,法国里昂国立高等戏剧学院院长,戏剧导演,毕业于夏悠剧校,曾师从法国戏剧大师安瑞·维泰兹(AntoineVITEZ)。1994年,其创立了自己的剧团——“过时”剧社。2002年,荣获法兰西学院VillaMedici艺术大奖。执导过多部剧目,包括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的《人生如梦》、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贝尔纳-马利·科尔戴的《回到沙漠》、让·热内的《灿烂》等作品。
42、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关于巴黎圣母院教堂的本身,它不仅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所存在,更是作为建筑艺术的经典被雨果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加以细致地描绘。法国作家莫洛亚在雨果的传记中写道:“它的真正的主人公是‘圣母院的大教堂,它那两座钟楼的黑森森的轮廓映现在星空中,石制的躯体,巨大的基座,仿佛是一尊蹲在市内打盹的双头斯芬克司……’”“他的这部作品对法国建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之前,文艺复兴前的建筑被人们认为是野蛮的,他的小说出版之后,它们才受到尊重,被当作是石制的《圣经》。”著名的小说家王安忆在谈到《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也指出“巴黎圣母院是一种岩层,是历史和文化积累起来的沉淀,通过它可了解到许多的东西”,因而要首先来了解它,这是“理解整个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对圣母教堂的这一描写无疑成为小说的一个亮点,也更增加了作品浪漫主义的氛围。
43、雨果的经典唱片《薛伟红色经典》录音、出版于1998年,之后也出版了多个唱片版本,最近,雨果用最新的UPMAGCD技术再版了这款传世经典唱片。
44、他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45、《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46、《薛伟红色经典》的录音是天碟级别的,弦乐细腻剔透,钢琴晶莹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