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和歇后语
1、不置褒贬)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和歇后语)。
2、(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3、答案可参照“千里走单骑”《三国演义》27回)
4、(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举例造句):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
6、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7、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8、(解释):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9、(解释): 旦夕:比喻短时间内。危:危险。形容危险逼近。
10、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11、(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12、(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13、(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14、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5、马谡是三国时的将领。他与哥哥马良,都在刘备手下做官。 马谡爱好谈论军事,丞相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刘备总觉得马谡好高谈阔论,说话不踏实。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16、(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17、(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8、赔了夫人又折兵——本指周瑜之计,谎说将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吴蜀联姻以抗曹,把刘备骗到东吴扣作人质以索回荆州,而刘备依着诸葛亮之计,到东吴竟然得以成婚,并连带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又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现在用来比喻想占便宜却没有占到,反而遭受更大的损失。
19、(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20、民间有个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给世人的印象是,刘备在耍赖,借东西不还。人们错认为他借的是整个荆州,事实并非如此。东汉末年,刘表占据荆州。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这里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进取益州,向东可以进击江东。
21、(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22、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23、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24、 9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 作者)
25、《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6、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7、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8、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29、(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30、(解释):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