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原文
1、(故事)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鸢。”
2、(故事)一曰:燕王好微巧。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削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3、(故事)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过颍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原文)。
4、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10 11
5、图文编排: 福州市长乐区吴航中心小学 陈宇涵
6、(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7、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8、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韩非子·十过》:“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9、浪漫的《庄子》寓言、现实的《韩非子》寓言,都还只是中国古代寓言的一小部分成就,想要了解全貌,可还要去看中国古代寓言全集才行。
10、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1、(如果有大贡献,就应该有厚赏,并无不可,按功授禄嘛,这样才能顺应人性,调动激励人们的积极性,把事干好。儒家只看到尊卑等级,完全没有意识到时代变了,要想富国强兵就要调动社会活力,打破阶级固化。)
12、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
13、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5
14、出处《韩非子》卷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13
15、宋国有个卖酒的人,卖酒很公平,对待顾客十分小心恭敬,酿制的酒也很好喝,卖酒的标帜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就是卖不出去。
16、(故事)詹何坐,弟子侍,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题。”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
17、(如果把权势给恶人,就是为虎传翼,要飞来吃人的,所以权势交到什么样的人手中是要慎重对待的。)
18、(理论脱离实际,没有调查而盲目自信,理论一大套,实际做不到。)
19、田子方问唐易鞠曰:“弋者何慎?”对曰:“鸟以数百目视子,子以二目御之,子谨周子廪。”田子方曰:“善。子加之弋,我加之国。”郑长者闻之曰:“田子方知欲为廪,而未得所以为廪。夫虚无无见者,廪也。”
20、出处《韩非子》卷十二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3
21、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22、(故事)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23、(故事)延陵卓子乘苍龙、挑文之乘,钩饰在前,错在后。马欲进则钩饰禁之,欲退则错贯之,马因旁出。造父过而为之泣涕,曰:“古之治人亦然矣。夫赏所以劝之,而毁存焉;罚所以禁之,而誉加焉。民中立而不知所由,此亦圣人之所为泣也。”
24、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
25、(故事)吴起,卫左氏中人也,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其妻对曰:“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吴子出之。其妻请其兄而索入。其兄曰:“吴子,为法者也。其为法也,且欲以与万乘致功,必先践之妻妾,然后行之,子毋几索入矣。”其妻之弟又重于卫君,乃因以卫君之重请吴子。吴子不听,遂去卫而入荆也。
26、(点评)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27、成语自相矛盾就是出自韩非子,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的武器,一个用来攻击,一个用来抵御。楚国有个商人,不仅卖矛还卖盾。当时他对着路人说:我的盾啊刀枪不入,最尖锐的盾都刺不穿它,然后又说他的矛尖锐得可以刺穿所有东西,结果就被人说拿你的矛刺你的盾,商人立马没声音了。
28、卫女听信了父亲的话,便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母毕竟更为老练,很快就掌握了卫女私下聚敛钱财的证据。虽然婆母也知道这类事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是觉得卫女积的太多了,因而把她赶回娘家。
29、(在共同利益受损时,原来集体内部的矛盾可能会放下,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30、 《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其中一部分已成为我们当前所用成语典故的出处,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讳疾忌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还有一些寓言故事虽然不被人熟悉,但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31、 韩非思想集中体现在《韩非子》一书中,此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结而成,核心学说是法术势结合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文字犀利,逻辑严密。
32、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3
33、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12 13
34、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
35、(故事)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
36、(以强大的逻辑,反击了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并且说服了对方。但孔子只是伟大的教育家,真不是伟大的政治家,就算给他机会也没用,照样不能富国强兵。)
37、(叔孙不仔细调查就杀儿子,不对;感情冲动时应该不要去行动,很可能会做错,冲动是魔鬼;过于信任一人,很可能受蒙蔽。)
38、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39、(君主被臣子无数的眼睛盯着呢,不能暴露自己的意图,不然就会被臣子利用。)
40、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
41、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42、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8
43、(点评)此《周书》所谓“下言而上用”者,惑也。
44、出处《韩非子》卷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1
45、鲁国有个人跟随国君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丁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
46、先秦作为寓言的黄金时期,拥有《庄子》寓言和《韩非子》寓言两座高峰。
47、(故事)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
48、(君主不能放弃自己的权势,要善于使用权势来治理国家。)
49、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50、(故事)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
51、由此所述,韩非的历史地位由其立言得以建立,因此,要了解和理解韩非,读其书是最主要的方面;韩非具体的生活经历是次要的方面,但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春秋时期的政治体制是宗法分封制,官僚系统基本由世卿世禄的贵族组成,君臣是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可以说,一国即一家,诸国一大家。在这样的统治体系下,社会的利益分配建立在宗族关系之上,贵族有封土,有私人军事力量,通过出任官员掌握议事议制的权力。在田氏代齐、戴氏取宋等历史事件中,篡位者均为公族之后。由此说来,贵族所分享的政治权力很强大,足以对王权形成制约。自春秋至战国的社会变革,在制度上是从宗法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其本质由家到国的演化,国政与君王的家政明确区分开来。在这一过程中,贵族的政治权力不断被遏制,其经济利益也受到削弱,很多贵族的食邑被剥夺,改由朝廷分发钱财和粮食,因而政治体制走向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特定的身份决定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他极力主张绝对的王权,一切以君主利益为重,原因在于他意识到,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想要统一国家力量,更有效率地利用国家资源,实现富国强兵,从而避免韩国覆亡,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因此,韩非追求的政治目标是维护宗族的整体利益。
52、(点评)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53、(点评)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是以功外于法而赏加焉,则上不能得所利于下;名外于法而誉加焉,则士劝名而不畜之于君。
54、(同子产离讼者,出处《韩非子》卷九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将案件当事人分别审讯是现在仍在用的审讯技术。)
55、(故事)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56、 又有一次,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桃子觉得很甜,就把剩下的给卫君吃。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
57、公孙仪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要看别人的脸色。看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因此,那时我虽爱吃鱼,却不会有人送鱼给我了,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那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韩非子的寓言故事3夫妻祈祷
58、寓意: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59、(故事)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顊,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之忘,将何为忘哉?”
60、(故事)鲁穆公问于子思曰:“吾闻庞(米間)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
61、(大多数臣子都会觊觎权力,君主要时时警惕,处处设防。)
62、(故事)叔向赋猎,功多者受多,功少者受少。
63、(曲高总是和寡的,大多数人是平庸水平,满足平庸者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多的利益。)
64、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65、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11
66、(故事)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67、(搞平衡,不一定能培植出不蒙蔽自己的臣子,还不是最佳方案,用下级监督上级是更好的方案。)
68、(点评)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69、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70、第三段为主要内容包括故事和点评,若干故事有多个版本。
71、(故事)江乙为魏王使荆,谓荆王曰:“臣入王之境内,闻王之国俗曰:‘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王曰:“有之。”“然则若白公之乱,得庶无危乎!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
72、(故事)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73、《韩非子》成书于战国末年。作者韩非批判性地吸收前代思想家的全部思想成果,构建了以任法、用术、重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被后人视为法家之集大成者。秦国君主以韩非学说作为治国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建立了完善的君主政治制度;其后两千多年,韩非的一整套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始终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可以说,《韩非子》一书是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政治思想史的必由门径。
74、根据才能授予官职。《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75、有的充满哲理,属于哲理寓言。该类是以生动活泼的比喻讲出深刻的哲理,不仅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中国自先秦开始,就出现许多哲理性很强的寓言,形成中国古代寓言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如《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不要老是停留在一个地方思考,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如《井底之蛙》通过写井底青蛙的目光短浅,让我们明白:要学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能像井底的青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目光长远的人。
76、(点评)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77、 当时,有个叫薄疑的卫国贤人,对赵简子说:“依我看来,您的国家中饱。”
78、 赵襄主跟王于期学驾车,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结果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输给了王于期。
79、(故事)惠子曰:“羿执鞅持扞,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旳。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閇户。
80、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揭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
81、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82、海豚传媒.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寓言故事4彩绘注音版:长江出版传媒出版社,2005:118
83、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84、(点评)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不得无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禄,服上之名,焉得不服?此皆知同异之反也。
85、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韩非子的寓言故事2鲁相嗜鱼
86、术之不行,有故。不杀其狗,则酒酸。夫国亦有狗,且左右皆社鼠也。
87、(小学语文)1-6年级看拼音写词语练习汇总
88、(故事)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闾,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有间,遣吏执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异日,其御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其声惧。凡人于其亲爱也,始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惧,是以知其有奸也。”
89、而在“运斤成风”的故事里,讲宋国有个人,鼻尖上沾了一个薄如苍蝇翅膀的白点泥浆。请一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头把泥浆削去。石工匠挥动斧子,只听见一阵风响,手起斧落,泥浆就削得干干净净,鼻子没有丝毫损伤。庄子对石工匠运用斧头的技能多么赞赏。
90、出处《韩非子》卷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8 9
91、(故事)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