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道德经感悟(摘抄好句49句)

道德经感悟(摘抄好句49句)

道德经感悟

1、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道德经感悟)。

2、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舍己为人,追求道,但他们不也追求彼此之间的距离吗?不修德,何以得“道”?读了《道德经》之后,我查了资料,发现《道德经》里还有一句话,“德为先,道为次”。我认为这也符合淳德归道、道德归道的初衷。道德与道除了道德的内涵外,还蕴涵着“德归道”、“德育道”的深刻意境。

3、大道无形,来去无踪。“道”就是自然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无时不刻不在伴随着我们,顺之则成功,逆之则必然失败。这是自然规律与人生的哲学思辨,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就应该研究什么是“道”,然后在遵循“道”的基础上思考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4、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5、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感悟)。

6、(翻译)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的人。

7、《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8、  人的一生,无即是有,有亦即是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生有些东西觉得没有拥有,其实亦是拥有了;有些东西拥有了,其实你已经失去了。看开,看淡,看懂,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会始净,才会安然,才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之意境。少一些欲望,多一份清净,德行于天下。

9、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道德经》读后感10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0、“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12、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13、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14、说实话,在这里对《道德经》发表一翻言论实在觉得资质不够。对于这本流芳千年的圣人之伟作实不应当妄下评说。然当初选择老子的这本书来写读后感是出于何种心情自己都不大清楚。可能觉得自己来完成这样的事一点都不符合我本身会去做的事,便逆行其道而择之。

15、《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能力。实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道德经》读后感5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上善若水,当属人生的最高境界。

16、又如“少则多,多则惑”其实就是说自己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上,集中在一个点上努力下功夫,长此以往才能有所收获,如果像蜻蜓点水,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会一事无成,终会无所收获!就像现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万粉丝所关注的网红,其实她们就秉承着做垂直领域,就是老子所说的,在某个点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17、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能够帮忙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18、对于它而言,它被万物所依附,万物生灭皆有所方圆,是强,是阳——即为大

19、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圣人之师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一章中有言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无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认为圣人是无病的,即没有错误,之所以能没有错误,是因为圣人把自己的错误当作一回大事,知道自己的错误就立即想办法改正,于是错误就化为乌有了。后来孔子也说过相似的话便是妇孺皆知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20、《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21、我作为2000年这一代的一员,我希望我们能行动起来。

22、对于它自己而言,它泽被万物却又不恃才傲物,是弱、阴——即为小。

23、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24、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25、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人的健康百分之七十靠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良好的心态对人的事业、身体、生活、人脉打造都是一种绝好的支撑。

26、大即为小,小即为大,若刚开始的人们将这一对概念对调之后,我们后代之人也该能习以为常。范畴的出现是由于经验的积累,但人们何以能由于经验的积累思考出范畴?

27、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8、阴阳之说时之久已,从字面上面理解凡事带阳的都是大家所认可的,带阴的都是让大家嗤之以鼻的,其实不然无阴何来阳,但是说到双休那当然是难上加难,从身体而言,好多人火气大不一定就是阳过了,很多时候都是阴亏了,简单的说如果是有对照的身体器官那必然会出现阴阳的问题的,成对的好理解,肾,肺,这类的,性格也是一样的,因为所有对外的反应的东西既然都是五脏六腑所导致的,那么排泄瘴气尤为重要,何为顶气伤阴的表现呢,很多人说这个人有格局,那都不是事,沮丧,郁结,郁闷,嫉妒,这些情绪就是最大的伤身的让人出现大面积阴亏的情绪,如何去除这些情绪呢,大家很多选择了所谓的放纵啥的,其实自然已经给了大家最好的方式来去除损阴之气,那就是放下之心,既然都放下了表现是什么呢,真正意义上的后悔,难过,尽情的去难过,去大声的哭出来,哭过去以后会有很多的感觉不自然的就流失掉了,那些就是伤身体的东西,试问这些过往中谁人敢释放,世上良医本无人,他人造化伤己身,医德本无万全事,修身定命在个人。

29、哲学侧重点是“非物质”范围,道德经的侧重点也是“非物质”范围,但是他们的刻度不一样。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很大的内容差异,但是内容都是“非物质”范围,这挺重要的。我觉得产生这种差异内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环境导致的。

30、李白该是领悟到了,在他“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中,有了“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1、天法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32、“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33、如毛诗序那般“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4、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虽然我读了《老子》后觉得自己不能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但我的内心仍然是开放的,觉得这本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

35、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36、真实和虚伪是相反的,但是好像没人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实。

37、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38、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委屈才能够保全,弯曲才能能够直伸。有的人非常有个性,任何时候都不弯腰、不低头,其结果可想而知。底洼反而可以充盈,陈旧反而能够更新;少取反而可以获得,贪多反而迷惑人心。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反能德行更加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显示长处。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39、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40、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41、天地人,万物之根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事,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

42、国家如此,国民亦是如此。前文提到的那个大妈应该是许多国民的缩影了。用委曲求的双方的和睦和面子,却苦了自己。这其中涉及的是国民的面子问题、性格的软弱性和阴暗性。委曲的那一方长期以往的埋怨可能会发展成长舌妇,而另一方可能会有“小人得志”的阴暗面,得寸进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与人的交往缺乏坦诚直率。由此看来,委曲求全会滋生人与人之间没必要的芥蒂。

43、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的,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尺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44、《道德经》仅区区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45、问2:为什么古代写爱情的诗词歌赋很少,是谈论爱情真理的那种。

46、虽然刚开始接触时有些枯燥难懂,语感不太顺口,不会的地方也虚心请教孩子,但在雒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陈琴老师的诵读,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觉,在班里素读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坚持每天诵读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长志愿者统计时巩固一遍,这本书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间就感觉到亲切,每当在某个地方看到有道德经中的典句,就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我觉得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们为人处世上,就是让自己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无为”不是让我们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无所不为的,“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

47、水,不仅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人心亦如水,于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的淡然中,陶醉于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于水流低吟的闲情雅致中,临溪侧畔,静听流水哗啦,细思人生哲理。

48、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