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诸葛亮的故事空城计(摘抄好句64句)

诸葛亮的故事空城计(摘抄好句64句)

诸葛亮的故事空城计

1、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却弹起了琴,到底是怎么回事?

2、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3、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4、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5、       诸葛亮善用火攻,他出山的第一仗就是火烧博望坡,打败了夏侯敦。打过的最有名的一仗是赤壁之战。他借东风用火攻打败了曹操,当时庞统用连环计骗曹操,让曹操把所有的战船锁在一起,这样再大的风,船也能非常平稳,当时曹操急于打胜仗就听从了庞统的建议,可是曹操忽略了这一点,如果敌人用火攻就不行,但是曹操想冬天就不会刮东南风。就是诸葛亮算准了曹操会把战船锁在一起,他借东风杀了曹操的战船,所以这一仗曹操失败了。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赤壁。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也被人传为神话。

6、  空城计就是无奈之举,反其道而行之,明明城中尽是老弱病残,不堪一击,反而打开城门,以此来误导敌人,结果引起了司马懿的恐慌,落荒而逃。面对司马懿的逃跑,世人大多进行嘲讽,其实不然,用兵之道,在于诡,说白了,这行玩的就是神秘和未知,如果司马懿冲进去,里面有大批军士埋伏,岂不糟糕?司马懿的逃走,其实并没有多大失败,不损失一兵一卒的事,只是让诸葛亮从名气上占据了上风,又如何?

7、电视剧复现了司马懿这一段精彩地经由古琴带来的思想博弈。

8、正因如此,司马懿故意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兵败,实际上棋高一着。而诸葛亮必然也料到了司马懿的顾忌,所以也弹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的意思。

9、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

10、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

11、在这几个版本里,都记述了诸葛亮怂恿刘备杀忠臣刘封一事。

12、这么说,诸葛亮实施的“借刀杀人计”,似乎与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形象不符。

13、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14、骤然间,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不仅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在此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也成为军政人才的培训中心和后方基地,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前线运送军用物资、军政干部、补充兵员。

15、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他的军队撤退,成千上万的魏军迅速撤走。就这样,蜀国的西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这就是诸葛亮有名的“空城计”。空城计的故事篇3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16、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

17、其实,在内心深处,两个人都默契的笑而不语。

18、  事实上,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与诸葛亮在街亭对战的是张郃,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也迅速撤回了汉中,所以此空城计是虚构的。

19、“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20、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

21、也因为这一点,易中天先生直言空城计故事发生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就算他有伏击,你派一个弓箭手把诸葛亮射下来行不行?就算他有伏击,城门是洞开的,你十五万大军,先派一千人去探探路行不行?所以嘛,怎么可能。

22、三国时,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 失去街亭后, 只有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 哨兵飞马来报: ”司马懿引大军15 万, 往西城蜂拥而来! ”

23、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24、逐渐淡出后的三十三年,这个最传统最原始的信号将会容光焕发,威武归来!

25、围绕着诸葛亮首伐中原,上演的一场精彩大戏,都是彼此算计而已。而结局也是皆大欢喜。

26、一曲悠扬的琴声听完了,司马懿知道他该撤了。

27、这块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时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蒋介石一心想夺回这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夺不回来也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

28、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城楼上出现了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音乐从城楼上传下来。

29、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

30、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

3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率军,魏国派军进攻蜀军街亭(今甘肃秦安陇城镇),诸葛亮派马谡防守失败。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32、但诸葛亮北伐时,早已物是人非了。原计划当中的荆州没了,上将关羽、张飞死了,刘备病逝,赵云等一干老将皆已老迈。

33、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34、诸葛亮最忌惮的对手就是司马懿,所以他在北伐前,率先使出了“反间计”。他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布谣言,说司马懿要谋反,又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

35、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条亮五事"改编的一段故事。 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36、“重伤的连长用沾满鲜血的双手握着我说:我从来没打过败仗,你们要像钉子一样钉在这里,剩一个人也不能退”……“当时连队干部全部牺牲,全连180多人仅剩7名战士,大家3天3夜没吃饭,手榴弹没了,子弹打光了……

37、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38、     三国当中,诸葛亮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他本来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发现了他请他出山,他一生为蜀国效力,可是却没能实现这个梦想,死在了五丈原。他写的出师表,这几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表达了他的志向。所以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39、   在另一方面,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肯定搜罗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自然也包括也有关于郭冲五事的相关记述。他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巧妙地这个故事,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

40、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41、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选将防守;马谡请令前往;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切须慎选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司马懿乘胜直取西城,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诸葛亮、司马懿,魏主曹睿上演了这场精彩大戏,而自作聪明的马谡,丢了卿卿性命,为这场大戏垫背。

43、   那么,街亭之战的真实情形如何呢?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败之战。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率10万大军,携七擒孟获的威势,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从汉中出发,一举突破魏军防线,越过祁山,直指当时曹魏所具有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蜀军势大,天水、南安、安定三地,叛魏应亮,整个关中震动。魏明帝亲至长安坐镇,分派张郃、曹真二人反击蜀军。  

44、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对诸葛亮特别提到马谡:“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君其察之”。难道诸葛亮真的会当耳旁风?

45、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46、所以,什么叫空城计呢?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用音乐的方式解读一遍。

47、   此时,王平所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以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王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通鉴》魏明帝太和二年条)。此时,蜀军全军被动,被迫撤回汉中。街亭之战时,蜀军主帅是诸葛亮,魏军主帅则是张郃。第一次北伐的战果,一是得到"凉州上士”姜维;二是撤走西县居民千余家。

48、《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49、在他们眼中,自己只是个消灭蜀国的武器,一旦蜀国没了,自己必会成为他人的心头大患,只有诸葛亮还活着,他司马懿才能保全自己。

50、   后来,戏剧中对此情节进行了改编。尤其京剧的《空城计》诸葛亮在城头的唱段,成为经典片段:

51、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

52、且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章节:

53、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 ,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54、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可他此时却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

55、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

56、   司马懿军在距离诸葛亮六十里的才被发现,此时,形势非常危急,要追赶魏延率领的大军,显然来不及。将士们脸色都变了,不知道怎么办。紧急关头,诸葛亮摆出空城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洒水。”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生唯谨慎,见诸葛亮示弱,必定有强兵设伏,于是下令撤退。

57、事实证明,诸葛亮成功了。对面这15万人都没听明白怎么回事,司马师没听明白,张郃没听明白,司马昭听明白一半,能全明白的,只有司马懿一人。

58、于是,曹睿虽然心里骂,但是还是要佯装大喜,还要好好表扬一番司马懿。

59、历史也证明了,在《三国演义》文学形象中,光明磊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只不过是惯于韬光养晦、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历史配角而已。

60、有一次,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攻打。蜀国得知魏国的军队正迅速向西城赶来的情报后,全国上下一片恐慌。

61、《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估计会笑而不语。

62、   为何司马懿不趁机进攻,灭了诸葛亮。其实,这不过是司马懿“养寇为重”的伎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没了诸葛亮,曹家还能用他吗?

63、另外,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空城计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侦察”的质疑成立,那历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计岂不是都无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冲三事”的真实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